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大考研日记-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星期前,他来过,是为了看她,在她正式上班的前一天晚上。他想早点结束这样的学习生活,希望和她一起走在通往小家的大路上。诸多的想象,只能成为未来的一种可能,而如今只能如夏季里湖边树梢的鸣蝉,为郁热所包裹,但始终怀抱绿色的期待,还有希望在……

我的心情我做主3月3日

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才想打开这个可以称之为日记本的文档。舍友在梦中大声地呼喊,我不知道是怎样的场景会让人在梦中依然有如此大的触动。就像这个宿舍没有人打鼾的静悄悄一样,进入考研状态的这许多日子,我努力让自己保持平静,我惟恐内心或外界的波澜打乱生活的节奏。性格决定命运,心态是否也会影响结果?

第4节:未名湖畔的情侣

考研于我具有梦一样的虚幻性,我并不去过多设想或预测结果和未来。在潜意识中,我是不是和很多人一样,只是在将考研当作暂时脱离社会竞争的避风港?无论出于怎样的想法,我对当下的状态是满意的。除了必须的现实接触,比如吃饭或和女友通电话,我几乎每时每刻都沉浸在读书与思考之中,尽管有时候我是在刻意让自己从一些无关的事情上转移出来。过程决定结果,我一直这么认为。与其杞人忧天地担心那些明天发生的、不确定的结果或结局,不如脚踏实地地按照学习计划坚定地行进。同时,我也为自己的考研做了最坏的打算,一旦考研失败的话,我将参加工作而不会再继续考。我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是可以赢得好的工作的。如果你可以接受最坏的结果的话,一切困难都将显得异常渺小,而担心也是多余的。

胡思乱想常常是由于外界刺激而来,在备考期间我要让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空间中。逃避外来干扰,独自走一段寂寞的路。让心如止水,大笑或大哭都是在考研之后的。

燕园札记(一)诗歌的忧伤

………几个北大人的离去3月4日

“未名湖是个海洋,诗人都藏在水底”。和很多人一样,我考研北大中文系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是受到这种诗人理想主义的蛊惑。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人理想正是北大风气的精魂所在,一种关于人文的、理想的、普泛的精神世界的追求。虽然近年的诗坛已经衰落到几近荒芜,也很难再有传统意义上的真正诗人存在,但或许是出于对文学的敬畏,我仍然无法理解所谓“诗人之美在于动不动就卧轨”的幽默。能够将人世繁华决然抛于脑后的,是对理想天堂的追随,还是对凡间的逃离?

有人说,戈麦、骆一禾等诗人叩问和建构“精神乌托邦”的努力在一个混乱的年代显得虚幻和软弱,他们以一种极端的方式与世俗决裂,预示了诗歌乃至文学的死去,也预示了一个平面化时代的来临。它给这个贫困时代“注入了‘灵魂’因素,而把人类引向深度生存形式上的问题,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缺失的”。

海子们的文字的确给后人以众多启示,但我以为他们当初的写作却几乎是一种下意识的本能,没有思考如此沉重的命题,如海子在《日记》中所说:“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海子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太阳强烈

水波温柔

一层层白云覆盖着



踩在青草上

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地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泥土高溅

扑打面颊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

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

………海子《活在珍贵的人间》

1989年3月26日,年仅25岁的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留下将近200万字的诗稿。我一直在猜想海子在面对死神的来临时,是怎样一种心情和姿态,也许是这样一幅画面:静静的海子躺在铁轨上,在他的身上是打开的《圣经》,他的心中有天国。远方,火车呼啸而来,一代天才诗人由此走向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具有神性色彩的彼岸世界……

在海子的诗歌当中,死亡的阴影和对生命的热爱,极不和谐地交替出现,希望与绝望不断交织纠缠在一起,我甚至不明白海子为什么会选择死亡,因为他的诗作中几乎没有任何对人间绝望到以死抗争的征兆。“死亡”从来都是诗人们一个重要的命题,它对于海子并不具有特殊的意义。比海子更钟情于“死亡”意象的诗人们却没有自杀。考察诗人所表达的全部死亡景象与卧轨的联系,也许只是一种牵强附会,或者是偶然巧合。

后人的种种猜测也无法解释一个天才陨落的真相,我宁愿相信那是神在冥冥中对一个与之感应者的亲切召唤。这是一个典型的穷人的孩子,有着敏感的心和脆弱的神经,他的绝望是否也和四次失败的爱情有关?

就在海子自杀前不久的1月13日,他还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希望“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他对生命是热爱的,也并不厌倦世俗生活。如果一定要找一个放弃肉体生命的理由,我想海子认定还有一个超验的世界存在,怀着对耶稣的虔诚,他朗诵着《圣经》期待神的驾临和天国的出现。在中国政法大学宿舍里,他在墙上挂了块几近破碎的灰布,声称是太阳。此时的海子已出现严重的精神障碍,他完全置身于幻象之中。

谁能说海子没有抵达那个天国世界?在海子的心目中,那一定是一个和谐的世外桃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只想看看天国的风景,并期待“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

“从1984年的《亚洲铜》,到1989年3月14日的《春天,十个海子》,我们看到的是诗人一生的热爱和痛惜。对于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对于生命的世俗和崇高的激动和关怀,所有这些已容不下更多的思想和真理。”(摘自《海子的诗·后记》)

王晓明在悼念胡河清的文章《暮春时节的雷雨》中说:“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丧失了信心,如果他从日常生活中感受不到生的乐趣,不能体验到人性和诗意的温暖,纸上的文字是无法挽留他的。”(摘自《刺丛里的求索》,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版)

戈麦

发现我的,是一本书;是不可能的。

飞是不可能的。

居住在一家核桃的内部,是不可能的。

三根弦的吉他是不可能的。

让田野装满痛苦,是不可能的。

双倍的激情是不可能的。

忘却词汇,是不可能的。

留,是不可能的。

和上帝一起宵夜,是不可能的。

死是不可能的。

………戈麦《界限》

戈麦,1967年生于黑龙江省萝北县,1985年18岁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9年毕业分配至中国文学出版社做编辑,1991年9月24日的晚上,他自沉于当年国学大师王国维所溺死的北京西郊万泉河(未名湖水即引自万泉河)中,时年24岁。

戈麦没有希望将作品留下来,在投河之前,他将全部手稿放在一个黑包中,扔进未名湖北边的一间公厕。后来为人发现,他的生前好友将已经浸泡多日的文字,精心地摘录出来,并最终结集出版。

西渡说:“我宁愿相信他的生命本来是可以挽回的,诗坛的冷漠对他的死是有责任的(我对戈麦的死一直有负疚感,某种程度上他的死换回了我的生………因为他死了,我在道义上就有责任活下去)。”西渡曾问戈麦:海子在死前会处在一种什么样的意识状态?戈麦说,作为诗人的行动,肯定会有情绪化和非理智的成分,但海子在钻到车轮底下的一刹那,意识一定是清醒的,因此他的死是不可能被避免的。同样,戈麦的死也是无可避免的,因为他也是一个“极端的诗人”。

第5节:爱情改变一个人

这里我不想分析探究戈麦自杀的更多原因,但我以为他之所以对生活充满失望和悲观,更多的是因为他缺少一种生活的温情和快乐,甚至可以说他缺少爱,尤其是爱情。出生于北大荒的不幸,让童年没有了五颜六色的幻想和回忆,痛苦的记忆埋在心底,是不是缺失家的温情?在大学中,有作为父母之爱的补偿或替代的爱情出现吗?臧棣在一首悼念他的诗歌中说:那个你深爱的女人没有出席你的葬礼。爱情是任何亲情、友情都无法代替的,虽然有西渡等知己的存在。

戈麦并没有痴迷诗歌到殉诗的程度,他对生活还是充满渴望的,比如渴望爱情,试想如果他深爱的那个女人也同样爱他的话,是不是当代诗坛就不会过早失去一个天才诗人?是不是在他的诗歌中也会有阳光灿烂的文字出现?我相信这种假设的确有实现的可能,爱情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

根据西渡等人的调查,事情的发生可能是这样:9月22日下午,他约了女朋友在某个汽车站会面。但她没有赴约。23日他给女朋友家打了电话,但她显然在躲他,晚上他到女朋友家附近再打电话,对方父母冷淡地拒绝了他。他见事已无可挽回,便回到了花园村宿舍,这时大概已经相当晚,因为没有人见到他。他收拾了诗稿和一些朋友间的来往信件,装进他平常用的一只黑包,便离开了。他大概走到了北大,将诗稿和信件连包扔进了未名湖北边朗润园的一间公厕,然后出北大向北至万泉河边。他的遗体是在清华园中发现的。他的遗体也许是随水漂进清华园的,但也可能是在清华园直接入水的,也许后一种可能性更大,深夜的清华园一定静谧无人,很适合一个人完成最后的行动。

一颗没有得到爱情的心孤单地回归了天国,但愿在那里他可以找到真的爱情……

骆一禾

骆一禾,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专业。他是海子短暂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而且是海子诗歌的坚定捍卫者。海子死后,他为海子的丧事四处奔波,为海子诗集的出版奔走呼吁,积劳成疾,在海子离去后的第49天(5月14日)因突发性脑血管破裂,大面积出血,经医院全力抢救过来后,成了植物人,于1989年5月31日下午1点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