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赵匡胤传-第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来自唐代以来,由于各地藩镇为了扩大自己割据势力,尽量以丰厚待遇招兵,网罗了各地大批青壮年和有武术的壮士,因此,中央禁军所招收的军士,大都是京师一带的地痞无赖和富家子弟,还有不少靠关系来吃军粮的老弱。这些人平素养尊处优,如何肯刻苦训练,所以这次一加考校,便花样百出了,有的拉不开硬弓,有的把箭射歪,不仅射不到靶子上,而且还几乎把离靶几支外的士兵射中。有的因年老跨不上马,有的骑马失控,而从马上摔下的。至于刀枪武术,则更罕能见到精良的。这种军队如何能作为统一天下的力量!柴荣气得眼直,考校不到一半,就宣布停止,摆驾回宫。

第二天,柴荣下旨,命令赵匡胤负责整顿禁军,从中挑选精锐之士,另编为上军,勤中训练,以备充今后作战的主力。次一点的,则担任平时京师和地方的守卫、治安,老弱病残的,则从军队中除名,发给遣散费,让其归家。

赵匡胤接到圣旨,便调集各卫禁军,将士兵逐一审查,估计属于遣散的近十万人,还有一些下级军官和士兵头目。这一来,有些守旧的大臣便看不过去了。向柴荣启奏道:

“现在军队中已发生闲言,说陛下大量简削禁军,有违历朝的规矩,恐怕要造成制度和编制上的混乱。”

柴荣听后,微微一笑,说道:“历朝陋习,当士兵的,几乎成了终身制,老弱与青壮相混,勇敢与怯懦并存,这种兵如何能打得硬仗?高平之战,不少士兵和将领不听指挥,临阵逃亡,如果不是朕亲冒矢石,加之有一批忠勇战将奋勇苦斗,才挽回败局,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现在北有契丹、北汉,南有唐、楚、蜀、闽,无不虎视耽耽,我们如无强兵,还能在中原立足么?朕心已决,卿等不必再奏。”

柴荣把反对整军的意见顶了回去,仍督促赵匡胤加紧整顿,不得徇任何私情,留下一个不顶用的士兵在军内。

柴荣忿忿地说:“现今一百个农夫辛勤劳作,还不够养活一个士兵,难道我们能用百姓的膏血,去养一个没有的兵吗!”

这种斩钉截铁的话,使群臣不敢再言,也使赵匡胤得到有力的支持。经过二个多月的整顿和挑选,终于组成了一支精锐主力部队。

这时,柴荣又在考虑如何对这支军队加以训练,使其战斗力能进一步提高。他考虑使用身经百战,有丰富作战经验的老将军魏王符彦卿来主持训练,但是又觉得符彦卿年龄太大,怕承担不了这繁重任务。其他将领又各有其职,镇守一方,一时想不起合理的人来。为难几日,猛然想起一人,暗想道:“非此人不可。”

主意已定,即传旨召赵匡胤进宫议事。不一时,匡胤来到,参见已毕,赐座上茶。世宗道:“近几月来,因御弟忙于整顿禁军,未能与御弟畅叙,不知近来家中情况如何?伯父母身体可好,平日做些什么?”

匡胤道:“托陛上洪福,一切粗安,家父赋闲在家,平日无事,唯有逗孙儿德昭,和骑马射箭,练习拳脚活动筋骨而已。”柴荣道:“伯父年纪刚达半百,尚不算太老,难道没有出山为国效力之志?”

匡胤道:“家父早年被刘承佑免职,已是平民百姓,我朝建立以后,未奉万岁召唤,焉敢胡乱上奏乞求官职?”

柴荣哈哈大笑道:“当年太祖皇帝不肯使用御弟,所造成的误会正在这里。原来太祖并不知伯父已被刘承佑免职,登极以后,见报送的禁军将领名单中,没有伯父名字,便以为是留恋旧朝,弃官归隐;而伯父一方,正如御弟所言,作为一个平民,未奉诏书,岂敢上奏求官?这个误会,看来今天必须由朕来加以解决了。”

匡胤吃惊道:“难道陛下有使用臣父之意吗?”柴荣道:“正是。伯父久经沙场,百战老将,军事经验丰富以乃国家之至宝,岂可闲置不用?目前整军结束,上军仍须加强训练,朕打算任用魏王符彦卿和伯父二人,承担训练任务。为此,特召御弟前来,望御弟先在伯父面前加以解释,述朕渴望相请之意。一二日内,朕即下诏,万望能应命。”匡胤应允说:“遵旨。”柴荣便留匡胤在宫中便宴,傍晚,匡胤才辞驾回家,将此事告诉了赵弘殷。

果然,停了二日,圣旨下来,任命符彦卿兼任禁军训练都指挥使,赵弘殷为副都指挥使。赵弘殷拜受了诏书,穿了官服,入朝谢恩,从此,在家闲居近六年的赵弘殷,才又开始为国效力了。自此以后,每日栉风沐雨,到校场操练兵马。柴荣有时还让赵匡胤随从,一同到校场观看,以鼓舞士气。

就在这柴荣立志富国强兵之时,却有一个人有点“不识相”,那就是河南府推官高锡,他看到世宗事事亲躬,独掌一切,感到不是路数,于是他便上了一封奏疏,大意说:

四海是广大的,事务是繁多的,就是尧舜在世,也难一一亲自处理,必定要选择得力之人任用。如今陛下事事亲自处理,天下也并不会因此而说陛下聪明睿智,可以兼百官之任,而倒会有人说陛下偏颇而不信群臣。因而不如选能知人,处事公正的人为宰相,任用能爱民善决断讼事的人为地方官,任用善于理财知农的人去管理钱粮,任用能严于执法,正直无私的人去管刑狱,而陛下只须考察监督,根据各人的功过进行赏罚,天下何愁不治?何必降低君主的尊位,而去代理臣下的职责,屈贵位而去亲自处理下边的一些小事情,就有些本末倒植了。

柴荣看了这个奏疏之后,微微笑了一下,说道:“忠心可表,精神可嘉。不过却是书呆子一个,不谙实际形势。自近几十年来的几个朝代,倾亡迅速,与政治腐败不无关系,大小百官已养成了一种守常苟安,懒惰散逸的恶习,不加改变,政治就不能革新。所以朕才事事勤政亲躬,为百官做个榜样,以使他们改变懒散恶习,不敢玩忽职守罢了。”

他没把这奏疏放在心上,该管该问的还是要管要问,决不去当甩手掌柜。

但是,他似乎也接受了高锡的意见,把文职官员也作了一番调正,比较重大的,对执行宰相职务的范质加封司徒,位列三公;对原枢密直学士、工部侍郎景范,升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判三司,地位相当于副宰相、加原来的枢密使、同平章事郑仁诲为侍中。原来任司徒的窦贞固,则削职为民,贬往西都洛阳闲居。

柴荣这样大刀阔斧地进行调整和改革,使后周上下出现焕然一新的气象。既提拔了一批年轻力壮,精明能干的文武官员,又训练出一支精锐而有战斗力的军队,国家也日渐富足,欣欣向荣。

和后周的形势相比,北汉却一天一天地没落下去。

赖以杨家兵相救,刘崇保住了晋阳,但他已吓得魂丧胆落。周兵虽然已撤退,但他时刻想着周兵随时都可能会卷土重来。而自己毫无对策,日思夜想,忧郁成疾,不久就卧床不起了,由他的儿子刘承钧当了监国,代为处理政务。第二年,刘崇病死,刘承钧即位,改名刘钧,也就是北汉孝和帝。刘钧处事谨慎,勤于为政,能爱护百姓,礼贤下士,国内略微趋于安定。只是国力衰微,只好依托北方的辽国,每向辽国上表,自称为“男”,辽国派了骠骑大将军刘承训来到晋阳,立册承认刘钧的皇位,却称他为“儿皇帝”,北汉王朝实际上已成为辽国的附庸了。

………………………………………………



第24章黑娃子娶亲


郑恩奉旨迎娶陶三春,迎亲队伍到达汴京郊外,突然闪出一伙强盗;拦路要买路钱,逼得新娘子不得不亲自出战。

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后周占据汴京,虽然天下并未归一,但偏于一隅的如辽国,北汉、南唐、西蜀诸国,均自感难与后周伦比,而世宗柴荣,当然以正统自居,视其他请国为夷狄之邦。一个觊觎中原、一个想统一天下,彼此都虎视耽耽,随时都孕育着战争的爆发。而柴荣北伐,军威远震之后,诸国暂不敢轻举妄动,而后周也想休养生息,喘一口气,所以北征回到汴京后的一段时间,天下倒显得十分太平。

这是一段休闲时光。善于抓时机的赵匡胤利用这段休闲日子,办了一件使大家都喜气洋洋的事情。

一日,世宗设朝,文武朝拜之后,赵匡胤出班奏道:

“郑恩前定陶家庄三春为室,尚未婚娶,如今天下太平,乞圣上恩赐完婚,以成大礼,臣等不胜欣幸!”

世宗道:“三御弟此婚何时下的聘,何人为媒,在于何处?”

匡胤奏道:“是臣为媒,臣与三弟当初寻找陛下,路过终南山陶家庄时,路上暂时停留,因天气炎热,郑恩觅水不得,便到陶家瓜园偷瓜,被陶三春捉住,打了一顿,臣见三春勇力过人,通晓兵机,是难得之材,于是作伐联姻,促成了此事。”

因世宗和赵匡胤的特殊关系,应对之间也与其他臣僚不同,匡胤奏对,把其余一切细末微节,如郑恩如何不服,如何挨打等等,都说的详细有趣,说得满朝嘻笑,世宗也前仰后合,不顾什么朝仪了。

结婚本来就是喜事,而郑恩的婚事,就更具喜剧色彩。

听罢匡胤的汇报,世宗说道:“郑恩还有这一段奇遇,朕竟然一点不知道,这婚姻也属良匹,就烦御弟执柯,办理此事吧。”

世宗对郑恩的婚事,特别有兴趣,其中主要一条:不仅因为郑恩是他的御弟,而是因郑恩的特殊性格,更因为竟有一个能降服郑恩的女将。他当时传旨:“宣郑恩见驾。”

“万岁有旨,宣郑恩上殿!”有司礼监大声喊道。

只见郑恩头戴三尖光溜帽,身穿八卦园花袄,从丹墀走上殿来,手执下笏,拜了三拜,就立定听旨。

郑恩见君礼仪不周,但能到这种程度,也是匡胤教条的结果。世宗心中高兴,知道就这样已属不易,也就不多苛求了。

“三御弟,朕听说你定下一门亲事,也该奏与朕知,早早完婚,为何一直不见提起!”

郑恩一听是这等事,回答:“这多是二哥做下的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7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