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末英雄-第8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对于欧洲局势的翻天覆地。远东局势却似乎是一潭死水,中日两军、中俄两军都因为雨季而难以动作。战争如此平淡,可各国的领事、记者,以及国会的反对党们。却都蛆虫一般因为欧洲局势四处拱动:协约国这边是要中华政府立即发表中立声明,并且中日俄三国马上进行和谈,以彻底杜绝中国倒向德国的可能;而德奥两国则催促中华政府按照之前的允诺。在这个月内就对俄国发起攻势,如果不然。那他们就将泄露潜艇机密;至于国会的国民党诸公,则想借此良机结束眼下的战事。
  几帮人都找杨锐。可是总理府工作人员却回报总理休假不再北京,至于去了哪里,他们也不知道。正当这些人要抓狂的时候,谢缵泰出来把前面两拨人都劝了回去,协约国那边拍着胸脯保证绝对不会和德奥结盟,但现在俄**队还在中国领土,发表中立声明很不合适;而同盟国这边,他也拍胸脯保证,几日之内就会发起对俄军的进攻,只让两国公使乐乐呵呵的回去了;最后是宋教仁那些人,谢缵泰对他们的停战之议虽然一点也不赞同,但毕竟是议员大人,他只能是推说总理不在,无线电也无法联系,一切只有等总理回来再议。三波人打发完,他转身便给杨锐发电报,将京城里的消息一一汇报过去。
  总理府倒是真没有骗人,杨锐确实是在休年假,从初十到十二连休三天。虽然战争中休假影响不好,但,这是在政府制度之内,再说,杨锐初九走的时候已经把大小事情都安排了一遍,让人找不到丝毫毛病。
  其实也只有不明事理的人才会指着杨锐此时休假不当,以英国公使朱尔典看来,杨锐在德国对俄宣战当天离开北京实在是高明之极,要知欧洲风云突变给远东的战事带来了难得的转机,利用的好,中国很有可能不须再战就可使日俄两军退出中国。
  公使馆会议室内,看着法国公使康德和刚刚从天津过来的俄国公使库朋斯齐,朱尔典说道:“先生们,杨竟成选择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时机休假,我想要不了多少天,德国就会对法国和不列颠宣战,考虑到中国和德国的关系,如何使其处于一个绝对中立态度极为关键。特别她和俄国还处于战争状态,同时德国远东舰队还处于青岛要塞之内,这些都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正在进行的战争。”
  “中国人已经签订了密约,和谈也在继续,他们现在连日本都应付不过来,俄国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俄国公使库朋斯齐完全是以胜利者的姿态回到北京的,从彼得堡传来的电报,那个负责谈判的中国人已经被萨佐诺夫吓哭了。
  “爵士,日本人什么时候可以攻占北京?”法国公使问道。前几天的交战,复兴军又后撤了一大步,现在双方的战线已经处于蓟县,那里离北京只有一百公里。“如果日本人拿下北京,那么一切的担忧都不存在了。”
  “也许很快,也许永远也攻占不了。”朱尔典说着模棱两可的话。现在这种形势下,他对日本人是不是应该拿下北京也犹豫了。如果不拿下,中国胜利,那么在欧洲处于战争的时候,她对协约国以及不列颠在远东的利益一定会产生威胁;可如果那下,协约国的虽然得到了保证,但日本壮大之后不列颠的利益必定难以保证。
  乘着日本人不再,朱尔典说道:“文明世界无力顾及东方的时候,远东最好的结果是使中日处于停战状态,这样远东原有的次序才不会因为战争的结果而混乱。我想在次问题上,各国的利益都应该是一致的。”
  朱尔典说话文雅,但话里的意思其他两人却是明白的,法国人点头赞同的时候,俄国人却道:“根据之前的和谈条件,俄国将获得外蒙作为补偿。我希望在这一点我们已经达成了谅解。”
  “是的,我同意!”法国公使说道。法国总统上个月赴俄的时候,外蒙问题就已经谈妥了,法国支持俄国吞并外蒙。
  法国人回答的快,朱尔典却道:“贵国皇帝陛下还认为能拿到外蒙吗?”
  “当然!中国人不是沙皇陛下军队的对手,再说他们已经被日本人逼到了城下,急需从远东抽调兵力入关支援,他们一定会答应割让外蒙的。”库朋斯齐很是骄傲的道,俄军这一次终于在满洲找回了尊严。
  “我的建议是俄国尽快撤出奉天省,以避免给他们撕毁条约的借口。”朱尔典再次劝道。“中国和德国的关系不是一纸条约就能束缚的,”
  “如果中国撕毁密约,那就远东军团将一直往南进攻,直到占领山海关甚至北京。”库朋斯齐说道,“这些黄皮猴子最终是一个威胁,对于我们来说,最好的办法还是先让它们两败俱伤,而后再消灭他们,这样是最彻底的办法。”
  “库朋斯齐先生,杨竟成不会那么容易屈服的,俄国现在最好的选择是马上退出奉天省,而后把这些部队开赴欧洲。”朱尔典见俄国人如此自大,他的语气顿时严厉了起来。
  不过这对已在战争中找回自尊心的俄国人完全无用,库朋斯齐闻言之后笑道:“爵士,这关系到俄国的利益,没有沙皇陛下的命令,在合约签订之前,远东军团不会撤退;如果中国人返一直拖延,那么我们将和日本人一起攻入北京。”
  俄国狂妄自大使得朱尔典的聚会完全失败,对肉已入口的北极熊,要他再吐出来是不可能的,尤其是他们不断胜利的情况下。在俄法两个公使走后,朱尔典马上起草电报发给伦敦,他希望伦敦可以出面调停中俄、中日战事。对俄国,最好的结果是马上撤兵,这样远东的局势才不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而对日本,他也认为应该结束战争,既然中日任何一方胜利都对不列颠不利,那么使两国停战,互相警惕消耗到欧洲的战争结束才是不列颠的最好选择。
  除了认为远东应全面停战外,朱尔典还尝试性的分析了中日两**队的情况,他认为日军的素质普遍比中**队高,武器也很齐全,但是其人数、炮兵和新兵器的运用处于劣势;而中**队,炮兵、新兵器较多,也善于运用,但是其士兵素质、训练、武器明显比日军差。考虑到两国部队的实际情况,朱尔典认为如果战争在秋天结束,那么一定会是日本胜利,但如果战争一直拖到冬天,或者明年,那么已经兵员匮乏的日本最终会失败。(未完待续。。)


己卷 第八十章 后院

  朱尔典的判断其实就是基于英国随军观察团柏来乐上校的观察,他判断的不可谓不正确,但柏来乐上校看到的很多东西都是片面的。首先,复兴军这几个月来一直在历练新兵,虽然不会再有十五公里三万人集团冲锋的极端做法,但是征召来的新兵全都上了前线,被炮火历练了一次,也正是因为都是新兵上阵,柏来乐上校才认为中国士兵素质很差;
  其次,复兴军一直在克制反击,对日军的进攻基本是被动挨打,如果侧翼被迂回攻击,为了节省炮弹,被突破后往往是调新兵部队去填补缺口,可日军进行迂回的部队全是正规师团,一个日军兵需要三个甚至四个新兵才能对付,很多时候是整旅整旅的补上去,结果便是整旅整旅的被消灭,但一个旅打光,马上又有一个旅顶上,三到四个旅填进去之后,进攻的日本师团势必伤亡殆尽,完全丧失了进攻能力。
  田忌赛马的做法是用海量的炮灰去消耗日本精锐师团,只要将直隶方面的十二个正规师团消耗光了,那之后的反攻就好打了,可这样的交换比极为难看,东北战区中日的交换比基本在一比一点二五左右,但在华北,交换比完全颠倒,有些战斗居然能打成三点五比一。
  在这个战术战略思想完全崇尚进攻的时代,没有哪一国的将领会用弱兵去对抗敌人的强兵,他们总是把最精锐的部队防在最前面,而实力最差的部队防在最后面。是以洋人对东方式的换子策略根本无法想象。
  洋人想不到,身为东亚人的日本人还是能感受得到的。井口省吾战死之后,第10师团的师团长松川敏胤中将在本师团遭遇复兴军新兵部队那种没有止境、不顾伤亡的连续攻击之后。带领残破的第10师团败退路上,他就恐惧的给支那军总司令大山岩阁下写信。
  在信中,他除了反复提到支那军无穷无尽的人海攻击之外,他还判断支那总参谋部在使用田忌赛马之策:不断用新兵部队白刃冲锋消耗以己方正规师团,正规师部队则休整待命,一旦己方正规师团消耗到一定程度,那就是支那军反攻之始。
  松川敏胤中将毕竟是儿玉源太郎看重的参谋,他完全看透了复兴军总参谋部的谋算,可看透又能怎么样呢?日本只有二十五个正规师团。虽然已经将留守本土的两个师团调出,可辽东面对强势的支那东北军,那边必须要有十三个正规师团驻守,如此就只能是十二个正规师团在直隶进行决战。这十二个师团已经被消耗了不少,第7、第9、第15、第13四个师团本就在杨村首战里损失严重,而雨季前的战事中,第6、第10两个师团被打残只剩下几千人,其余如第4、第14、第16、第17也都不满编,而从辽东那边调来的第18、19两个师团。本就鏖战半年,虽经补充,但新兵的素质极低。
  战争打到现在,主力师团虽然比一开始多了四个。但总兵力却没有比之前多多少,十二个正规师团,能战也就十五万不到。虽然国内后备师团除了留守本土的那一个半、朝鲜的两个都抽调了上来,整个直隶派遣军人数在三十二万余人。但军队的战斗力反而不如雨季之前。
  造成这个现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预备不足外还有就是预备役体系建设失败。不过在山县有朋以及现任内阁首相桂太郎的宣扬中。这种情况完全是由于那些软弱的政治家、议院里的非国民造出的,不然陆军战前早就编练了二十五个正规师团,战时也能顺利扩充二十五个后备师团,根本不会像现在这样:真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