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编1917-1926年-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的“人的文学”这一套观念,完全是以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基础的,直接的理论来源,是当时日本文坛兴起的“白桦派”人道主义文学理论。而李大钊在《什么是新文学》中所做的历史唯物论的初步解释,则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观点的影响。另外像《谈新诗》(胡适)等具体讨论各种文体新文学创作的文章,也都直接间接地运用了外国文学的经验和理论。文学革命初期关于如何建设新文学的理论探讨,是在外国文学思潮理论影响下展开的,而这种理论探讨的开展,又促进了外国文学思潮理论的介绍传播。
    文学革命的发动者们还通过作品翻译来介绍外国文艺思潮,向闭塞的中国文坛吹进新鲜的现代气息。大规模的文学翻译活动,实际上构成了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
又是《新青年》捷足先登,从第一卷开始,就先后译刊了屠格涅夫、龚古尔、王尔德、契诃夫、易卜生等各式外国作家的作品。文学革命前后的文坛还基本上被言情小说、黑幕小说占据,甚至到 1921 年,新文学创作还不是很多,因此这些比较严肃的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发表,在实际上起着扭转风气的积极作用。1918 年,《新青年》第 4 卷第 6 号破天荒地出了一期《易卜生专号》《娜拉》《国民公敌》等三篇剧作,都是以反传统、反专制、提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为宗旨的,正和“五四”精神吻合,所以影响非常之大,许多学校都上演过。在“五四”运动高潮中,译介易卜生作品和宣扬易卜生主义更蔚成风气。易卜生在当时中国引起巨大的波澜,青年人狂热地喜爱他,也几乎没有一个报刊不谈论他。“五四”时期许多新文学作者也都曾经从仿效易卜生写“问题小说”和“问题剧”入手,而转向关注与反映社会现实人生的创作。
    正是在《新青年》的带动下,翻译活动迅速开展,其规模和声势超过了近代任何时期。几乎所有文学革命的发起者和参加者都做过译介外国文学工作,如鲁迅、胡适、周作人、刘半农、沈雁冰、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田汉、潘家洵、黄仲苏等人,都是极为活跃的译介者。《新潮》《少年中国》《文学周报》等许多刊物,也都大量刊载翻译作品。《小说月报》还专辟《小说新潮》《海外文坛消息》等栏目,每一期都发表外国、作品,报道西方文艺思潮和文艺动态,介绍外国著名作家传略及其创作。当时有一种流行的观念,即以为凡是外国的都是“新派”,因此一般报刊与出版社也往往顺应弃旧逐新的社会心理,大量介绍译作在“五四”后短短的几年内,可以说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各种各样文学思潮及相关的哲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如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心理分析派、意象派、立体派、未来派等等,以及人道主义、进化论、实证主义、尼采超人哲学、叔本华悲观论、弗洛伊德主义、托尔斯泰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等,都有人介绍并有人宣传、试验、信仰。
    当然,并非所有外来思潮都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发生影响,新文学先驱者中大多数人对西方的思潮、理论也并不是盲目地照搬,他们力求做到从时代、社会和新文学发展的需要出发去检验和选择外来的东西,并注入新的因素,因此,在当时发生重大影响的外来思潮都有一个“中国化”的“变形”过程。就文学思潮和创作方法而言,现实主义特别是俄国现实主义影响最大,后来成为中国新文学主流;浪漫主义也有较大影响,但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属于现代主义范围的各种思潮也曾吸引了许多作家,做了多种试验。有那么多的东方思潮涌入中国,如冰河开封,其规模浩大而又混乱,促成了中西文化交汇撞击,促进了思想大解放,大大拓展了新文学倡导者、参与者的视野,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观照本民族的生活,同时在艺术创造上获得了广阔的天地。
许多觉醒了的青年和文学作者纷纷选择运用西方各种文学样式和创作手法,以倾吐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愿望,表现“五四”时代叛逆、自由、创造的精神,成为新文学的第一代作家。鲁迅就参照外国近代小说的格式,在现实主义这一基本精神与手法之外,广泛吸取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手法,写出《狂人日记》等一批堪称中国现代小说基石的作品。郭沫若杰出的浪漫主义诗篇《女神》,也受泰戈尔、歌德、惠特曼、雪莱、华格纳等外国作家创作的多元的影响。郁达夫《沉沦》等“自叙传”抒情小说,则是取法于 19 世纪欧洲浪漫主义以及近代日本“私小说”的产物。除了这些著名的作家外,新文学初期的所有作家,几乎都直接、间接受到过西方文艺思潮和文学手法的影响。“五四”后还从外国输入了一些新的文学体式,如文学研究会许多作家写易卜生式的“问题剧”“问题小说”,冰心,宗白华等模仿泰戈尔诗歌和日本俳句创作“小诗”,语丝社作家融会英国随笔、日本俳文写法而提倡的随笔小品,都曾经风行一时,使新文坛大为活跃。
受不同文艺思潮和艺术方法影响的不同创作倾向的作家群,又各自聚集为文学社团。从 1921 年初起,外国文学的译介形成高潮,文学社团的组建也层出不穷。由于几乎每一个文学社团都创办一种或数种文艺报刊作为标帜与阵地,文学发表的园地骤然增多。据统计,1921 年到 1923 年,全国出现大小文学社团 40 余个,出版文艺刊物 50 多种。而到 1925 年,文学社团和相应刊物激增到 100 多个。新文学社团的纷纷建立,标示着新文学运动已从初期少数先驱者侧重破坏旧文学,而转向大批文学生力军致力建设新文学了。在众多的新文学社团中,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也最有代表性。
    文学研究会于 1921 年 1 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等 12 人。后来发展成员 170多人。他们将沈雁冰接编、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还陆续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三百多种。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文学研究会简章》《小说月报》第 12 卷第 1 号)。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庸俗的“礼拜六派”等游戏文学,文学研究会宣称:“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注:《文学研究会宣言》《小说月报》第 12 卷第1 号)……因此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虽然文学研究会成员初期的创作仍很不成熟,不稳定,彼此的风格也不同,难于归纳为流派,但在如何看待文学本质及文学与生活关系问题上,多数成员又比较一致。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 19 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最
初文学研究会成员难于区分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界限),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如果说文学研究会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那么创造社则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同时也受到了“新浪漫主义”(包括唯美主义、颓废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影响。这个社团 1921 年 6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最初的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他们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他们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注:成仿吾:《新文学之使命》《成仿吾文集》第 91 页,山东大学,
出版社 1985 年版)。尽管创造社成员初期的文学思想比较含混而充满矛盾,但基本倾向又比较一致。从创作看,创造社的流派特色比较显著,该社团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显示出与文学研究会迥然不同的创作风貌。他们初期的创作,如郭沫若的《女神》、郁达夫的小说、田汉的戏剧,都充分体现了“五四”反抗、革新的时代精神,表达了觉醒的青年一代的呼声,创造了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高峰。在翻译方面,创造社重点译介过的歌德、雪莱、海涅、济慈、惠特曼、雨果、王尔德、罗曼?罗兰、泰戈尔、波特莱尔,以至柏格森、尼采、斯宾诺莎等,大多是浪漫主义作家,也有一些属现代派或非理性主义、泛神论的作家、哲学家,涉及面是很宽的。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在创作、翻译、文艺批评问题上有过一些争论,其中不无门户之见,但也起到互相砥砺的作用,客观上有利于不同风格、流派文学的竞争和发展。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 1925 年“五卅”为界,分前后两期。随着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后期创造性转向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五四”时期以文学研究会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以创造社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可以说双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