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1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食物还可以保障人民的营养,但今天,由于人口过剩和天气干旱,某些地区已感到食物供应紧张藏族人的饮食生活在雪山高原的藏民族,有很多适于本地区生活环境的、富有民族特点的饮食。藏族的主要饮食有以下几种。 
  糌粑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食。青稞炒熟后经过水磨加工,即成糌粑面。青稞是藏族聚居区所特有的高原耐寒农作物,藏族人民世代种植。 
  糌粑的食用方法很简单,一般先将少许茶水倒入碗内,再加些酥油(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油)和曲拉(即干奶渣),最后将糌粑面盛入碗里,随即用左手拿碗,右手在碗里不停地来回抓拌,拌匀后捏成小团即可食用。糌粑不仅食用简单,味道清香,而且在长途旅行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方便食品。出门时,只要怀揣木碗或糌粑口袋(一种搅拌糌粑的小羊皮袋,作用同木碗),带上糌粑、酥油和曲拉等,无论走到哪里,不用生火煮饭,仅以清水代茶,就能吃上一顿香甜可口的糌粑美餐。 
  藏族人民除了喜欢吃糌粑外,还喜欢吃牛羊肉,尤其是牦牛肉。牦牛是一种生长在高原上的耐寒动物。藏民视牦牛为“一身宝”。因为牦牛能耕田,能驮运,甚至连粪也能用作燃料;其肉可食,角、皮、毛、绒、尾等均可制造各种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藏族的牛羊肉的食用方法通常有手抓肉、风干肉和藏式包子等。 
  手抓肉的烹饪方法是先将肉洗净,加水、盐和佐料炖煮。炖这类肉很考究,火候要恰到好处,肉熟而不烂,吃起来鲜嫩可口。因吃时一手抓肉,一手拿刀割肉,故被称为“手抓肉”。 
  风干肉的制作方法是,每年藏历十一月底,在准备风干的牛羊肉上撒盐后将肉割成条状,挂在阴凉处,让其冰冻风干,经过一冬时间,既能去其水分,又能保持其鲜味。待到第二年开春后,将肉取下食用,味道极为鲜美。 
  藏式包子,藏语称为“夏馍馍”,是一种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食品。包子馅为牦牛肉和羊肉,四成肥肉,六成瘦肉,将肉剁碎,加适量的羊板油、水、佐料和葱花搅拌而成。面要和得软硬适度,包子皮不用擀面杖,用两只手捏成。包子的大小和形状如同核桃,顶端有旋涡,显得既整齐又美观。藏式包子的特点是味道香而不腻,肉馅鲜而爽口。吃包子的时候要特别留心,一定要先把包子皮咬破,吸吮包子内的油水,然后再吃。如果初次到藏民家作客,没有吃包子的经验,一口咬下去,包子里的油水会四处飞溅,弄得满身都是油,招来主人们的捧腹大笑。 
  酥油是藏族人民必不可少的食品。它是从牛奶和羊奶中提炼出来的,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酥油的制作方法是将奶汁稍稍加温,然后倒入大桶里,利用其内的一根下端套有圆形木板的木棍使劲儿上下抽打,直至油水分离,表面浮出一层淡黄色的脂肪质时,把它舀出来灌进皮口袋,经过冷却处理后便成酥油。 
  酥油茶藏语叫“加隋玛”,它是适合高寒地区的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热饮。喝了酥油茶能起抵御寒冷、生津止渴和消除疲劳的作用。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是:将砖茶或沱茶煮到一定浓度后,倒入一细长的木桶里,放上酥油和食盐,用桶内一根下端带有圆形木板的木棍用力上下抽打,待酥油完全溶入茶水即可。然后,将打好的酥油茶倒入陶质的茶壶内,置于文火之上,随喝随倒。 
  青稞酒藏语称“羌”,是用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此酒制作方法较简单,先将淘净的青稞煮熟,待稍凉后加上酒曲,放进陶罐内,随后将罐封闭好,并用藏毯等覆盖,使罐内青稞升温发酵。数日后开罐加适量清水,然后再封闭一两天即酿成酒。青稞酒和黄酒相似,呈淡黄色,味甘醇微酸。 
  藏族把敬青稞酒作为接待尊朋贵客的一种诚挚的礼节。凡是到藏族朋友家作客,主人都会用青稞酒款待。那时,客人必须双手接过,千万不可推辞,一般必须连喝三碗;还有一种喝一口代替一碗的喝法,这是对酒量小的人的照顾。当主人斟满酒后,客人双手接过酒碗,轻轻呷一口,主人即给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第三次必须一饮而尽,才不为失礼。青稞酒是藏族同胞男女老少酷爱的饮料,无论婚丧嫁娶和节假日都是必不可少的。




斐济人的饮食 
  斐济人长得那么高大、强壮,大概是他们非常注意饮食结构,讲究营养的结果吧! 
  其实不然,斐济人的饮食粗犷而简单,贵在天然。 
  这个地广人稀(每平方公里仅4人)的南太平洋岛国,海域辽阔,丛林遍地,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雨水充沛,非常适宜动植物的生长。无论是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土里长的,当地人就地取来,烹而食之,谁也不必为生存而操心。 
  这里,群山连绵,丘陵起伏,到处是绿油油的嫩草,草资源非常丰富。 
  家家户户都饲养黄牛,少的十来头,多的上百头,这些牛长期放养在自己的山上。待到母牛临产前,将母牛赶回家中,几乎长年都有哺乳的母牛饲养在家,源源不断地为主人提供“纯天然”的新鲜牛奶,边挤边喝。每人一大碗鲜牛奶加一些苏打饼干,就是斐济人标准的早餐了。与早餐相比,中、晚餐则更加单调,主食全是毛芋或木薯,千篇一律。而且,其做法也是清一色的——将洗净的毛芋、木薯放入锅中加清水煮后,蘸着精盐食用。 
  居住在乡村的土著斐济人吃蔬菜从不种植,而是就地采摘一些野菜供食用。树林里,山坡上,水沟边,溪水中,到处生长着嫩绿的野菜。有叶菜类、块茎类、块根类等,五花八门,据说,可供食用的野菜有百余种,味道鲜美,是真正的“无公害保健蔬菜”。 
  牛、羊肉是斐济人的主要肉食,猪肉较少。牛、羊、猪均为放牧饲养,靠食草长大,肉质极佳。斐济人认为:牲畜的内脏是“装粪便”的,不干净,肺、肠、肚、肝等均不食用而埋掉。“地炉肉”是斐济闻名于世的传统名菜——每逢圣诞、国庆、婚嫁、祭祀等节日,家家户户在住宅旁的空地挖一个一米多深的土坑,到河里拣来拳头大小的卵石,铺于坑底二至三层,接着将一块块新鲜的猪、牛、羊肉加上一些调料,用嫩绿的香蕉叶包裹起来,再装入用椰子叶编织的网兜中(为取出时方便一些)。然后,将网兜放入土坑内的卵石上,其上再铺两层卵石。卵石上放置干柴,点燃后火光熊熊??连续烧3个多小时才停止添柴,让余火焖在坑内过夜。次日晨,坑内的卵石还有些烫手,拿掉卵石,提出一兜兜的“地炉肉”,热气腾腾,香味四溢。凡到斐济的人都要尝一尝这一美味佳肴。 
  水果也是斐济人的主要食物之一。椰子、香蕉、芒果、木瓜、面包果、菠萝、爱情果、菠萝蜜、桔子等数十种水果,漫山遍野到处都有,不论是人工栽培还是野生的均生机勃勃,硕果累累。




意大利面条 
  意大利人是世界上最嗜吃面条的民族。就其面条的形状而言,有通心的、实心的、粗的、细的、长的、短的、条形的、块状的等等,可谓五花八门,各俱特色,并以中空形举世著名。有一种类似我国北方面食中的猫耳朵,却做成各种动物和水果形状,像蝴蝶形、蛇形、鱼形和贝壳形等多种。据说,近年来随着环保热的升温,又派生出形态各异的环保面条,摹拟自然物就是鼓励人们亲近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有位意大利画师曾别出心裁地将百余种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面条在一块地毯上拼成五彩斑斓的风景画,被当地誉为一绝!就面条的吃法来看,他们没有什么汤面、炒面之类的吃法,无论吃哪种面条,都是煮好后盛在盘子里。再加上蕃茄沙司、奶油沙司或是其他一些肉料和调料,再撒些干酪粉趁热拌着吃。尽管意大利的面条做成五颜六色,但从来不添加任何化学色素。红色和橙色则是添加了蕃茄酱、胡萝卜汁、甜菜油或红辣椒素;绿色是加了蔬菜汁,黄色是加了鸡蛋黄或松花粉、豆粉;最令人称奇的是黑色加的竟是墨鱼汁。就味道而言,也是千奇百怪,有甜的、辣的、酸味的、果味的、奶香的、酒香的,甚至还有微苦的,等等。相比起来,我国的面条就显得单调而原始,还没有进入深层次的文化状态。可许多意大利朋友都认为面条来自中国,是当年玛可·波罗从东方带到意大利的。 
  意大利的面条所以好吃,主要是这里的面粉质量好。面粉是由一种硬小麦加工精制的。粉质细白,拉力特别强。用这种面粉制成的面条,不管是粗细长短,成何形状,煮出来都不会烂糊,更不会成疙瘩,而是面汤清澈、面条滑爽,吃起来很有韧劲。据当地报载,意大利人均消耗面条为世界之最,不仅供应国内,而且大量出口,远销国外。




韩国饮食 
  韩国是以水稻作物为主的国家,传统的饮食一般含有较多的谷物和蔬菜,肉类和脂肪的含量则较少,而且以辣味为其特征。典型韩国餐的主食是一碗饭和一碗汤,饭通常同谷物或豆类一起煮,菜肴少则可以一道肉菜,多则十几道,主要取决于家庭的生活水平,但至少要有一种辣泡菜。 
  秋季,韩国家庭妇女都要泡制冬季辣泡菜,腌制的白菜,贮藏在大瓦罐里埋在地下发酵,以保证冬季食用。冷面是韩国的主要面食,其面粉原料不同,种类繁多,有荞麦冷面、淀粉冷面、玉米冷面、高梁冷面等。每年的正月初四(长寿面)、六月洗头日(洗头面)、初伏末伏(伏面)必须吃冷面。 
  韩国有好多种用发酵的豆科植物制作的调味汁,包括酱油、红辣椒和纯酱油膏,用来给汤等菜肴调味,其他的调味品还包括芝麻油、芝麻籽、大蒜、青葱、青椒、姜、红辣椒粉和黑胡椒等。 
  韩国人往往把生蔬菜加上些调味汁煮着吃,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