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跃马大唐-第4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本太子上次于你见面时,你还只是翰林院的学士。谁能想到你竟有今日。”
  王源忙起身拱手道:“微臣惭愧,皇恩浩荡如此,微臣无以为报。”
  李亨呵呵笑道:“皇恩浩荡么?我看你不用感激皇恩浩荡,倒是要感谢杨国忠的恩情浩荡吧。”
  王源一愣道:“卑职只感陛下之恩,与他人无干。”
  李亨哼了一声道:“我看未必吧,你怕是已经对杨国忠感恩戴德了,已经忘了你的身份了。你的种种作为让本太子对你极为失望,王源,本太子还能相信你么?你告诉我,我还可以信任你么?”
  李亨转身过来,目光如电看着王源。
  王源忙道:“殿下,微臣不知何事引起太子殿下之怒,微臣一直谨言慎行,谨遵当初之约。微臣无论何时,都是罗衣门的人,殿下一定要相信臣。臣和杨国忠关系虽然亲密,但臣坦言,臣是为了取得杨国忠的信任,利用他而已。若殿下认为臣这么做不妥,臣可以立刻同杨家翻脸,从此不再同他虚与委蛇。”
  李亨道:“当真?若我要你同杨国忠翻脸,你会立刻同他翻脸么?”
  王源道:“当然。”
  李亨呵呵笑道:“你这么说,本太子倒是无言以对了。以你以往的行为来看,本太子不知道该不该信任你。当初你在京城的时候,李辅国曾命人告知你,要求你搜罗杨国忠的行踪罪证禀报上来,然而你却跑去河北道当黜陟使,给人感觉是逃避本太子给你下达的指令。后来又有种种的事情,让本太子对你深有疑惑,你现在说的这些话,本太子可不能信你。”
  王源沉声道:“殿下错怪微臣了,微臣去当黜陟使是杨国忠命我前往,当时臣和杨国忠关系濒于破裂,杨国忠对臣有所怀疑,故而以这个职位试探于我。那黜陟使之职明显危险万分,臣不得不接下这个职位,便是免于身份暴露,为取得杨国忠彻底信任,得知他更多的阴谋所做的冒险。但被太子殿下误会为逃避太子之命的行为,微臣却是万万没想到的。”
  李亨皱眉道:“你的意思是,本太子错怪你了?”
  王源道:“微臣行事有微臣的方法,无论微臣有怎样的行为,但微臣都是太子的人,这一点天日可鉴。微臣借杨国忠之力所得到的一切,都归于太子。臣希望殿下不要相信小人的谗言,用人不疑人,绝对的信任臣才好。”
  李亨呵呵笑道:“小人谗言?本太子身边谁是小人,李辅国么?”
  李亨朝李辅国一指,站在一旁的李辅国面色难看,一言不发。
  “李内侍忠心耿耿,岂会是小人。微臣只是担心有人在殿下耳边离间罢了。总之,臣对殿下之忠心天日可表,殿下信任臣便让臣继续成为殿下隐藏的棋子,若是不信任臣,臣也可以放弃所有的一切,听任太子殿下差遣。”王源沉声道。
  李亨缓缓道:“我很想信任你,但你需要让本太子相信你依旧是我的人。你能证明么?”
  王源沉默片刻,缓缓道:“臣当然能证明,臣今日来此,便是要告之殿下一个杨国忠的大阴谋。臣只会关心这些大阴谋,而不是去关心杨国忠的鸡毛蒜皮之事,这才是臣在杨国忠身边潜伏的意义所在。今日便要证明给太子殿下看一看。”
  李亨一愣,看了李辅国一眼,沉声道:“你说。杨国忠有什么样的阴谋?”


第555章 巧舌
  王源压低声音道:“太子殿下,自我得知朝廷决意对吐蕃用兵之后,便觉诧异。又听说是李相国和杨左相联袂上奏,朝廷最终决定让王忠嗣率陇右河西两军讨伐吐蕃之后,愈发觉得这其中必有蹊跷。此次我回京城,便是为了此事而来。”
  李亨捻须不动声色道:“这其中会有什么样的蹊跷?你倒是说说看。”
  王源道:“殿下,讨伐吐蕃人确实因为吐蕃人侵犯我大唐在先。但让陇右河西两军承担此责,其中便大有文章了。吐蕃国和我大唐相比虽是个异域小国,但吐蕃人勇猛好战,实力不容小觑。我大唐历来采用和亲之策稳固同吐蕃的关系,这并非是没有道理的,那便是考虑到不必和吐蕃的强大,不远与之厮杀到两败俱伤,被北边的突厥契丹奚族人趁机对我大唐边境有所威胁。”
  李亨道:“这些我都知道,你跟本太子说这些作甚?”
  王源道:“殿下听我说下去便明白了。我大唐即便是奉行和亲之策,也需要有重兵防守和吐蕃的边境,做到以防万一并威慑吐蕃人。故而,我大唐环绕吐蕃从东到东北乃至西北各地都驻扎有重兵威慑。我剑南道虽然兵力只有数万,但因有沙漠为天险,数万兵力已经是足够了。陇右和河西两军十五万驻扎在吐蕃东北地段。安西节度使的高仙芝率七万大军以及数万当地土著兵力坐镇吐蕃西北。由此,我大唐在吐蕃边境驻军近三十万,这才是让吐蕃人胆寒的原因。”
  李亨道:“这些和你所说的杨国忠的阴谋有什么关系?”
  王源道:“太子殿下难道还不明白么?既然剑南安西河西陇右四镇都肩负防守吐蕃国和我边境之责,为何这一次只是王忠嗣出兵攻打吐蕃?”
  李亨皱眉道:“王忠嗣所领兵马最多,他出兵最合适不过了。难道要你剑南的几万兵马穿越沙漠去攻击吐蕃么?岂非送死?”
  王源摇头道:“殿下,那安西镇呢?高仙芝手握七万雄兵,还可驭使三四万当地土著兵马协同作战,手下可用之兵可达十万。且高仙芝同吐蕃作战经验丰富,朝廷为何不派高仙芝将军全面领军讨伐吐蕃呢?”
  李亨紧锁眉头道:“你到底要说什么?可否明明白白说出来。”
  王源道:“殿下,这道理其实很简单,之所以这次讨伐吐蕃没有我剑南和高仙芝的安西军什么事儿,只是由王忠嗣将军率河西陇右两军单独作战,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我高仙芝王忠嗣三人之中,只有王忠嗣是众所周知的太子殿下的人。”
  李亨一愣道:“你的意思是,这是针对王忠嗣,针对本太子是么?”
  王源顾左右而言他道:“殿下想一想,此次讨伐吐蕃人,大可我和高仙芝也同时出兵协助,分散吐蕃人的兵力。让王忠嗣作为主力一举破敌两湖之地的几座城池,给吐蕃人以沉重打击。这是最好的协同作战,让吐蕃人首尾难顾的用兵之法,也是确保王忠嗣主力大军战胜吐蕃人的进攻之法。据我所知,有人提出了这个战法,但被人否决了,最终只是由王忠嗣率军和吐蕃人硬碰硬,这难道不是很奇怪么?”
  李亨缓缓踱步,皱眉道:“那日确实有人提出了让安西和剑南军在王忠嗣出兵的同时佯动吸引吐蕃兵马,不让吐蕃兵马全力集结在西北同王忠嗣作战的想法。否决之人便是杨国忠,他说三军齐动耗费巨大,而且有可能被吐蕃人抓住机会突破一处,反倒不如让王忠嗣的大军长驱直入来到妥帖。”
  王源笑道:“这便是阴谋了。杨国忠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什么耗费巨大?怕消耗的话,为何要提出对吐蕃作战?耗费了大量物资人力精力准备这场同吐蕃的作战,却来说因为害怕耗费物资而放弃战胜敌军之策,岂非好笑?说什么吐蕃人突破一处则更是好笑了,明显是没打过仗的人的一厢情愿的说法。剑南军和安西军若是出动,其实只是佯动,根本不会痛敌接战,只是为了王忠嗣的主力壮大声势,压迫吐蕃国镇守东边和西北的守军不至于调往主战场增援罢了。那样的说法是很可笑的。”
  李亨颤声道:“你的意思是,杨国忠和李林甫是故意只让王忠嗣一军作战,但以王忠嗣的领军能力,我陇右河西十五万大军足可踏平吐蕃东北两湖数城之地。你剑南军和高仙芝的安西军似乎并无必要出兵呢。”
  王源叹道:“殿下啊殿下,你当吐蕃人是纸糊的么?深入吐蕃境内,在荒凉寒冷的戈壁上同吐蕃人作战,难度何等之大?要知道,吐蕃在两湖之地聚集的兵马也高达八万,兵力并不少。加之天时地利人和之便,胜负之数可不好说啊。王忠嗣虽和吐蕃交过手,但可别忘了,当收复吐谷浑和吐蕃之战是在各方协助之下才战而胜之的。这一回他是孤军作战,情形大不相同了。我敢说,王忠嗣心中也未必敢说一定会战胜吐蕃人。”
  李亨皱眉沉思,王忠嗣离京的那天晚上,自己确实在送行酒宴上问过王忠嗣是否有信心。王忠嗣嘴上说必胜,但在酒醉之后,李辅国听到王忠嗣和手下的将领说此去胜负未定,一切都要看天意这样的话,这也许并不能王忠嗣没有信心,但终归是心中的一个疙瘩。
  “王源,你所言的阴谋便是杨国忠和李林甫故意举荐王忠嗣率军同吐蕃作战,若此战失利,便可归罪于王忠嗣,同时可起到打击我的目的是么?”
  王源低声道:“殿下,这是明摆着的事情,我昨日午间和杨国忠喝酒,故意套问他的口气。他虽谨慎不肯松口,但我从他的只言片语之中还是推断出了他的想法。之所以杨国忠和李林甫突然提起报复吐蕃人的事情,便是为了要让王忠嗣率军出征。我认为我那殿下调王忠嗣入政事堂并担任刑部尚书的事情刺激了李林甫和杨国忠,所以他们才会联手将王忠嗣弄出京城和吐蕃作战。当然王忠嗣若是能战胜吐蕃则已,一旦兵败,王忠嗣再无可能回到京城了。甚至节度使的位置也将不保。一旦发生最坏的情形,王忠嗣固然无法翻身,而太子您也失去了手中最得力的一枚棋子了。到那时,可就难了。”
  王源的直言不讳让李亨和站在一旁的李辅国极为吃惊。其实王源刚才这一席话,除了关于军事调动上的那番见解之外,后面关于杨国忠和李林甫联合上奏对吐蕃用兵的动机乃至后续可能的发生的情形,李亨和李辅国都在私下里进行了认真的探讨。也基本上猜出了李林甫和杨国忠的意图。但李亨始终认为,王忠嗣此战不可能失败,所以这阴谋必定破产,所以即便识破了这阴谋,也采取故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