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跃马大唐-第8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轻描淡写的化解目前的窘境。
  “陛下,国本之事迫在眉睫。此乃安定军民之心,维稳社稷的重大举措。国本落定,民心方安。陛下不可再拖延了。”颜真卿沉声道。
  玄宗面露不快之色道:“颜真卿,你这话说的朕好像在拖延似的,朕比你们都着急呢。朕已经老了,岂能不知立储之急?但朕不是说了么?越是急,越不能急。朕不想再铸下大错了。朕知道,现在天下百姓对朕颇有怨言,认为这场劫难因朕而起。希望朕能早日传位于新皇,重振天下军民之心。朕都明白。朕并非恋栈不去,朕只是希望能在平叛之后回到长安传位于合适的人选,朕只希望能谨慎的选择继位的人选,难道这也不成么?你们是否今日就要逼着朕退位,传位于李珙?若是你们有此意,朕照做便是。反正朕老了,糊涂了,做了蠢事,被你们像破鞋一般的扔了便是,朕认了。”
  玄宗面带悲戚之色,这几句话说的苍老悲凉,像个受尽了委屈的小媳妇一般,又像个不谙世事的孩童般说着这些赌气的话。
  群臣默然,在他们的印象里,陛下何曾说过这样的话。大唐陛下李隆基曾几何时是何等的英明神武,何等的让人敬仰。正是他,从威势熏天的武皇手中夺回了李唐王朝的皇位,在他的率领下,大唐自贞观之治后又达到了另一个繁华盛世,成为当世第一强国。谁能想到,创造了如此辉煌的李隆基,今日居然在百官面前赌气说话,像个撒泼卖乖的孩童一般。众人既唏嘘不已同时又心中升起恻隐之意。陛下头发花白,脸色干枯,整个人像是一块干枯的木头一般。仅仅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和长安城中那个风流倜傥英明神武的陛下便已经判若两人了。而自己这些人此刻却似乎正在逼迫这个可怜的老人,确实有些于心不忍。
  颜真卿是最为感情用事的人,虽然他明白国本之事是迫在眉睫的,但此刻的情形却让他不忍在开口逼着玄宗表态。玄宗这些话一出口,颜真卿惶然跪倒在地,连声道:“陛下何出此言,臣等是为大唐江山社稷着想,陛下若当臣等是逼迫陛下之意,臣等岂非都是死罪?陛下息怒,陛下恕罪。”
  颜真卿一跪下,大臣们也都跪了一地,纷纷自请恕罪,连声表明心迹,表白自己等人绝非是逼宫之举。
  王源静静的站在一旁,看着眼前一干跪倒在地的大臣们,心中冷笑不已。颜真卿等人实在太单纯愚昧了,明显这是玄宗的手段,故意以退为进化解危机。利用的便是这些人的愚忠之心,利用的便是这些人心中的不敢逾越皇权的底线来绑架他们,很显然,这一招奏效了。
  一些大臣见王源昂然不跪,他们也不知道该跟着颜真卿跪下,还是跟着王源站着。一时间僵立原地,尴尬不已。
  “陛下,臣等议立太子之事乃是为大唐社稷着想,陛下方才此言岂非将臣等陷于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地?议立太子乃是我等臣子分内之事,若我等不提此事,便是失职之行。陛下说那样的话,岂非教我们渎职尸位,不理分内之职么?若如此,要我等臣子何用?陛下干脆把我们都免了吧,因为我们无法履行作为臣子的职责。”王源冷声开口道。
  玄宗暗自咬牙,他知道自己的这一套手段被王源看的清清楚楚,王源果然不是好对付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王源和颜真卿他们不同,颜真卿他们对自己还是敬畏的,而自己在王源心里却轻如鸿毛一般。
  “相国,朕不是那个意思。颜真卿你们也起来,朕不是不是责怪你们,朕只是希望能缓一缓再说。这样吧,朕先答应你们的建议,李珙作为太子的备选人选,朕发布圣旨,征求各地官员的意见。若均无异议,那么明年春天收复长安之后,朕回归京城后便正式册立李珙为太子。那样的话,考虑的也慎重些,礼仪上也完备些。总不能仓促行事,于礼制也是不合的。”玄宗温言道。
  颜真卿忙道:“陛下此言倒也是个办法,只要此事在进行之中,倒也不在乎这几个月的时间。王相国,你看如何?我倒是认为可以这么办。”
  王源皱眉道:“颜中书,吵着要立太子的也是你,同意拖延的也是你,你到底是要干什么?”
  颜真卿忙道:“相国,是我考虑不周,这件事是我的过错。陛下的话让我汗颜无地,我觉得我们是否操之过急了些,是否需要重新商榷。”
  王源恨不得上去抽他两个耳光。这个人果然是不值得信任的。今日之事便搅黄在他的手里。事到如今,王源当然也不能太过强硬,否则便成了真正的逼宫了。那样的话,颜真卿便会第一个跳出来反水。王源并不想将事情弄得糟糕。玄宗此举是在拖延,王源不知道他在为了什么拖延,或许是在为李瑁成为太子争取时间。但王源自信,若自己全力反对,李瑁也别想当上太子。反正不怕玄宗玩花样,自己一定要立一个对自己有利的太子,绝不会如了玄宗的意,倒也不在乎此刻一定要决定下来。
  “既然如此,我还有什么好说的。便依陛下所言便是。即日起送达公文至大唐各地州府,征询太守以上官员对于丰王为太子的意见,综合考量。但是这国本之事确实迫在眉睫,还望陛下多多考虑臣民之议,早早作出决断才是。”王源缓缓开口道。
  “朕每天都在想着这件事呢,这是我大唐的大事,朕岂会不放在心上。”玄宗计划得逞,心情愉悦。他早想好了以退为进之计,今日故意示弱果见效果。从今日之事也能看出来,王源对于这些大臣的掌控还远远不够,大臣们对自己也并非完全背弃,这给了玄宗莫大的安慰。同时玄宗也再一次探明了王源的底线。王源确实没有做大事的狠劲,这种时候他没有利用他手中的权势兵马逼迫自己就范,只能说此人不够果敢。这样的王源将永远不是自己的对手,一旦自己脱离他的控制,必将他玩弄股掌之上。
  王源心里恼火,却也很无奈。今日这件事轰轰烈烈的闹起来,没想到居然虎头蛇尾,被玄宗一出苦肉计罪己方便化解了。王源心中极为失望,颜真卿韦见素等人关键时候绝非良伴,从这件事上便可知道今后重大之事不可指望他们。自己是和这些人截然不同的人,所能依靠的便只是自己和手中的兵权而已。那些才是自己所能完全放心依靠的手段。
  当然,王源也确实没有想着要逼迫玄宗做出决定,因为事情还没到那一步。王源并不想闹得朝廷分裂一片狼藉,而且是在叛乱未平的情形之下。王源一向认为,平叛乃头等大事,故而对于内部的纷争多做忍让。不到万不得已,王源不会去做那些在当世被人们看成是大逆不道的事情,王源还是希望能让这个天朝历史上最辉煌的过度恢复昔日的强盛,不愿做历史的破坏者。而玄宗则聪明的利用了他的这个弱点。
  ……
  十一月初六日,灵州北贺兰山东麓的一处叫做宁远的小城之中突然变得戒备森严起来。这座贺兰山下的小城原本只是一座县城,贫瘠而荒凉,人口也不多。就算叛军攻陷朔方时,对这座小城也没太大的兴趣,只是派兵劫掠一番了事,并没有派兵驻守于此。故而宁远小城虽然也受到了战争的摧残,但却设施完好,没有毁于战火之中。
  上午时分,宁远小城中古老而坑洼不平的街道上便凭空多了不少穿着皮毛梳着小辫骑着战马的蛮族骑兵。这些骑兵都是前一天晚上从北边的受降城而来,数千回纥骑兵很快就将宁远小城的街道变得嘈杂而惶然。城中的数千名百姓们若不是前一天得到了县衙发布的消息,告知他们今日会有回纥人抵达此处同大唐寿王爷以及朔方节度使李光弼并河东节度使郭子仪在此会商,怕是此刻全部都跑的光光的了。
  回纥骑兵和来自李光弼郭子仪手下的骑兵将宁远小城的街道塞得满满当当。百姓们都被勒令呆在家里不得上街,不得随意围观走动。但巳时三刻之后,在雪后的冬阳照耀下,北城门街口的百姓们还是从门缝里和窗棂的缝隙之中看到了从北城门口鱼贯而入的一群相貌粗犷衣着杂乱的数百骑兵马。那些都是回纥人。
  队伍前面策马而行的那名身材高大满脸胡须、环眼蒜鼻阔口头上戴着一个狼头皮帽的回纥人显然是他们的首领,因为数十名大唐将军和官员正站在城门内迎接此人,恭敬的朝此人行礼。其中一名玉带锦袍的青年人据说便是大唐的寿王爷。寿王爷都对那回纥人如此恭敬,足见那名回纥人的首领非同常人。至于大唐的官员为何要和回纥人在此见面这个问题,便不是百姓们所能明白的了。
  城门口处,李瑁李光弼郭子仪三人同从受降城赶来商议会面的回纥首领怀仁可汗骨力裴罗。在耐心等候了近二十日后,正准备打退堂鼓的他得到了来自灵州的消息,大唐的皇帝陛下派了他最宠爱的皇子前来与自己会商借兵之事,双方约定在灵州北九十里,受降城南一百二十里的宁远小城展开会商。
  “回纥大可汗,久仰威名,今日一见,果然雄伟英武,气势非凡。”李瑁文绉绉的上前拱手见礼。
  在旁边人的低声介绍下,骨力裴罗得知了面前这个弱不禁风面色惨白的青年人正是大唐皇帝而儿子寿王李瑁,于是哈哈拱手笑道:“这位便是寿王爷吧,你久仰我的大名么?本汗在大唐之中名气也这么响么?”
  李瑁翻翻白眼,心想:蛮人不知我是客套之语,久仰大名乃是客套话而已,居然当真了。若非今日有求于你们,谁知道你们这些蛮夷之人?
  “是啊是啊,大汗在大唐的名气比你想象的还要响亮呢。”李瑁倒也乖巧,索性将高帽子再加高一截,只要骨力裴罗开心,没准一会儿商谈之时能更为顺利一些。
  骨力裴罗果然大喜,声如洪钟一般的大笑数声。接下来便和李光弼郭子仪等人一一见面认识。骨力裴罗对李光弼和郭子仪倒是不陌生,虽然没和这两人见过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