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策行三国-第10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策一拍额头,转身走进尹姁的舱室,尹姁假意拒绝,被孙策拦腰抱起,在她臀上轻轻拍了一记。“妒为七出之一,小心我休了你。”
  尹姁知道孙策好开玩笑,倒也不紧张。“将军,你这可说错了,我不服。”
  “怎么不服?”
  “我是妒嫉她年轻,还是妒嫉她貌美了?难道说我嫉妒她生在江东,是将军的乡党?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犯了妒过的可不是我一个人。”
  看着尹姁狡黠的眼神,孙策心中一动,知道自己一句无心之言触动了太多人的心弦,极易引发矛盾。尹姁、麋兰会用这种方式表示不满,其他人却不会表露出来,但他们会藏在心里,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生根发芽了。
  “说得好,有赏。”
  “赏什么啊?”
  孙策没有解释,直接行动,抱着尹姁钻进被子,三两下脱掉了刚刚穿上的衣服。身体相贴,尹姁大惊。“将军,你怎么……你没有和你那江东乡党……”
  “她一个人哪是我的对手。”孙策嘿嘿笑着,将尹姁转了过来,背对自己,低下头,吻上了尹姁的脖子。这几天缠绵下来,他也学了几式,对尹姁的身体也更加熟悉,只是轻轻亲了两下,尹姁就气喘吁吁,方寸大乱,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
  “尹姊姊……”麋兰推门而入,见尹姁趴在床上,孙策跪在她身后,正蓄势待发,吓了一跳。孙策也吓了一跳,见是麋兰,连忙说道:“兰儿,快过来,阿姁抖得厉害,我进不去。”
  “且!”麋兰红了脸,转身要走,孙策眼疾手快,一把将她拽了过来,搂在怀中,脸凑了过去,故意张开嘴巴。麋兰闻到浓烈的酒气,连忙求饶。“将军,我先去打点水来,侍候你洗漱吧,你这身上的酒味太重了。”
  “你还知道我身上酒味重?”孙策瞪起眼睛。“你们俩倒是自在了,把一个什么也不懂的新人扔在我舱里,我早上起来想喝口热水都没有,更别提早餐了。我现在又饥又渴,我很饥渴!”
  想到甘梅忍着满舱的酒气在孙策舱里呆了一宿,麋兰忍着笑,求饶道:“将军饶命,是我们错了,我现在就去准备热水、醒酒茶,以解将军饥渴。”说完,挣脱孙策的手,闪身出去。尹姁早就笑得浑身发软,趴在床上,将脸埋在臂弯里。孙策恼羞成怒,伸手捞起尹姁的腰肢,挺枪跃马,直取要害。
  尹姁一声惊呼,身体绷直。“将军,错了,错了。”
  “什么错了?”孙策停住,低头一看,不禁哑然失笑。看来真是喝多了,余醉未醒,走过无数次的门居然还能走错。他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尹姁这才眉头舒展,浅斟低唱起来。
  ……
  张纮吃完早餐,又在院子里活动了一下身体,直到杨修派人来请,才穿上外衣,戴上冠,跟着来人出了院子,来到堂上。
  杨修在阶下候着。见到张纮,拱手施礼,笑脸相迎。“先生睡得好吗?”
  “好,非常好。”张纮笑道:“温泉果然能够消乏,洗个热水澡,一觉睡到天亮,连梦都没有做。”
  “子纲好心境,初到此地,居然能一夜安睡。”杨彪拱着手,从侧门走了进来,身后跟着张钧。
  张纮转身施礼。“见过杨公。”
  杨彪很庄重地还礼。“子纲,你我虽是旧相识,但现在你是孙将军的使者,我是朝廷的使者,你不必如此。你若是愿意,称我一声文先吧。”
  张纮笑笑。“恭敬不如从命。”他打量了杨彪片刻。“文先兄脸色不佳,是忧心国事,还是水土不服?”
  “兼而有之。”
  张纮笑得更加灿烂。“恕我愚钝,我不太理解文先兄为何担忧,是百姓不安,还是叛乱未平?就算有该担忧的事,也是在长安诏狱之中,不是州郡吧?”
  杨彪目光一闪,意味深长地看了张纮一眼。张纮这句话含义太多了,实际上是给这次谈判定一个基调。除非朝廷不配合,否则孙策不会撕破脸,但如果朝廷不识相,那就怪不得孙策翻脸。郭异等人还在诏狱里,袁绍矫诏的事还没有尘埃落定,朝廷想取得袁谭的支持,就不能追究袁绍,但不追究袁绍矫诏,必然要付出足够的代价,让孙策保持沉默,否则孙策揪住袁绍的事不放,最后只能撕破脸。
  “子纲,豫州百姓虽安,但冀兖却不容乐观,司隶情况更是严重,我如何能安睡?至于塞外,情形更是严峻。北有鲜卑、乌桓,西有羌,他们都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入侵中原,一旦这些胡骑进入中原,不仅司隶、冀兖会遭殃,豫州也难逃一劫。子纲身为孙将军长史,当然不用考虑那么多,我从长安而来,不能不着眼于大局。子纲,你在洛阳时,应该听过鲜卑大王檀石槐的事吧?斯时大汉尚能维持,只是东南时常民乱,已经让撮尔蛮夷轻视,如今情形,难道比当初更好吗?”
  张纮笑笑。“外夷不过是疥癣之疾,不足挂齿。当初汉朝初立,高祖亦曾被困马邑,如今匈奴安在?”
  “若非孝武帝行推恩令,削藩集权,如何能以全国之力横行漠北,驱逐匈奴?”
  “文先兄,你错了。”张纮摇摇头,一字一句地说道:“孝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夺外朝相权,集于内朝,虽然拓境万里,驱逐匈奴,但这只是饮鸩止渴,虽得一时之利,却遗祸无穷,如今之局面正是当年种下的祸根。如果不除此病根,纵使再驱逐蛮夷几次也无济于事,总有一天会病入膏肓,别说边境不宁,就连这中原腹地恐怕都难逃一劫,整个神州都会有陆沉之灾。”
  杨彪惊讶不已。他没想到张纮会抛出这样的观点,矛头直指汉武帝的政策,而且听起来对独尊儒术极其不满,将其与夺相权并列。整个汉代,对汉武帝的责难不绝如缕,但批评汉武帝大多集中在他的穷兵黩武、与民争利上,从来没有人指责他独尊儒术。
  杨彪对此很震惊。就算孙策重尚武之风,提倡工商,与儒生也常有冲突,但他也没有把儒学列作目标。身为儒生,张纮怎么会有这样的看法?
  “子纲,你觉得诸子百家能和儒门相提并论?”
  张纮看看杨彪,又看看站在一旁的杨修,露出自信的微笑。他抚着胡须,淡淡地说道:“文先兄,你说的儒门是夫子所创的儒门,还是董仲舒所创的儒门?”
  杨彪一时语塞,沉吟着没有说话。他知道张纮学问好,对儒门的弊端非常清楚,他还学过《欧阳尚书》,当初他们还为此探讨过一些问题,但张纮一直没有入仕,他不是没有机会,大将军何进、司空荀爽都曾想辟他为掾属,是他不肯接受。如今他却主动为孙策效劳,此刻又作为孙策的使者来和他谈判,一开口就直指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政策,必是有备而来。如果轻易作答,很容易落入他的陷阱。
  “敢问子纲二者之别。”
  “不敢,敢呈陋见,与文先兄切磋。”张纮谦虚了一句。“若是说夫子之儒门,那自然非诸子可比,能与夫子比肩者唯有老子,但老子传承不一,杨朱、庄子大异旨趣,又有刑名之术,驳杂不纯,也不能与儒门相提并论。则于墨法,有术无道,亦不足道论,综而言之,儒门自然是最佳。”
  杨彪微微颌首,表示同意张纮的意见。同为儒生,对孔子的推崇自然不用说。只不过张纮只称孔子为夫子,而不称为圣人,这已经有些不同。
  张纮接着说道:“但董仲舒之儒与夫子之儒名同而实异,其异者有三:时异,经异,道异。时异者,三代之时,无皇帝之制,天子是天下共主,但诸侯有其国,大夫有其家,君臣以礼而是不以法,天子不得擅诛大臣。董仲舒时,皇帝治天下,高皇帝诛杀诸侯,孝景帝诛周亚夫,视大臣如寇仇;经异者,夫子整理六经,六经各一,无有异议,董仲舒时则不然,各家经传不一,仅《春秋》便有公羊、谷梁、左氏之别,董仲舒所本者唯公羊春秋而已,公羊春秋者,公羊氏之春秋也,非夫子之春秋也;道异者,夫子罕言天命,董仲舒则引阴阳入儒,好言天命,言之凿凿。他难道比夫子更高明吗?”


第1635章 张纮论道
  汉武帝独尊儒术,并不是因为他信奉儒术,而是他需要儒术为他摇旗呐喊。儒家引阴阳入儒术,言说天命、灾异,本意也是为了用天命来制约皇权,同时控制天命的阐释权,为儒生进入仕途铺平道路。从开始双方就是同床异梦,争执不断,汉武帝、汉宣帝是外儒内法,儒家一直没能如愿。汉元帝以后,儒家终于得势,沿着董仲舒指定的道路高歌猛进,终于推出一个儒生皇帝——王莽。
  王莽的失败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对皇权来说,天命的阐释权掌握在儒生手中太危险了,所以光武帝登基后推行谶纬,就是要和儒生争夺天命的阐释权,后来又引古文经与今文经交锋,到后来汉灵帝建鸿都门学,其实都是想打破经学的垄断。对儒家来说,笃信儒家的王莽不仅没能引导天下大同,反而天下大乱,梦想成空,从此不再谈明君,只想做一个贤臣,今文经、古文经斗来斗去,争的都是辅佐君王的权利。
  但这依然是两败俱伤。谶纬让谣言四起,土当代火,黄当代赤的说法鼓舞着一个接一个的野心家揭竿而起。今文经、古文经的争锋让儒学的缺陷暴露无疑,也让皇权有机可趁,外戚、阉党趁虚而入,最后酿成两次党锢之祸,儒林受到重创。
  时于今日,有识之士都清楚儒家遇到了问题,董仲舒那一套行不通了,如果不做出革新,儒家的没落是迟早的问题。汉灵帝能搞出一个鸿都门学,其他人就可能搞出一个另外的什么学。对儒家来说,抛弃今文经、古文经的分歧,求同存异,也成了儒生的自觉追求,今古融合已经成了大势所趋。
  杨彪不是党人,但他和党人走得很近。他久经仕宦,对这个趋势心知肚明。此刻听到张纮贬斥董仲舒,重提孔子,他虽然意外,却不反对,重归孔子之儒也是一种方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