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策行三国-第12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议下,孙坚决定放缓节奏,先将这些地区梳理一遍。现在他已经回到番禺,由程普、黄盖留守苍梧。
  下一步,他打算先取交趾。交趾在交州西部,从海路走更方便,他希望孙策能够调水师助阵,免得钻山沟,后勤补给困难,消耗太大。
  孙策长出一口气,第一时间带着孙坚的亲笔信去见吴夫人。得知孙坚安然无恙,吴夫人总算放了心。
  孙坚送来了消息,但他没有按照常例递送作战报告,孙策对具体的作战细节还是不甚了了。孙策猜想这应该是孙坚觉得老子向儿子汇报工作实在丢脸,不仅自己不说,还不准秦松、陈端写报告。
  总的来说,交州还是处于半失控状态,只能寄希望于秦松、陈端的谨慎。这两人也许不如戏志才精明,但他们的作战经验更丰富,参谋工作也更规范,留给戏志才发挥的空间有限。只要他们不犯大错,以孙坚的硬实力,进攻也许不足,自保应该没什么问题。
  只是中原大战在即,辽东航线关系着战马的资源,他暂时不能抽调水师去交州助阵,只能让孙坚再等等。时间也不会太长,有个三五年时间,他就能再组建一支水师,专门负责交州战区。
  孙策与郭嘉、虞翻反复商量后,斟字酌句的写了一封亲笔信,详细向孙坚解释了当前的形势。孙坚虽然好面子,却不糊涂,看到这封信,他应该清楚孙家面临的危机,不会强人所难。
  考虑到孙坚面临的最大困难并不是军事上,而是文化上,孙策决定调张昭去交州。张昭与孙坚共事多年,又是孙家子弟的先生,深得孙坚敬重。他学问好,通晓政务,到交州后既能打理内政,又能弥补孙坚在文化上的不足,与那些名士打交道,推广教化,争取当地人的支持。恩威并施,才是最好的征服之道。
  孙策很快就接到了张昭的回复。张昭对这个任务充满激情,准备交待一下政务就动身。他还提到一点:《孟子章句》的作者——太仆赵岐来了,想见见孙策。


第1851章 虞翻出马
  孙策与赵岐有一面之缘,而且并不愉快。对赵岐来访,他既有些意外,又不意外。
  赵岐是《孟子章句》的作者,《孟子章句》因陆康推崇,印行天下,而他早在印本出现之前就经由陆议之口了解了不少,也算是赵岐的读者之一。从施政手段上看,他更是孟子理念的践行者,至少在外人看来如此。在此形势微妙之时,赵岐来试探口风再正常不过了。
  他上次巡行关中就是为了劝解袁绍和公孙瓒,只可惜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说客。能为孟子作注,并不代表他就有孟子的口才,更何况孟子本人的口才也只是体现在文章里,游说诸侯的实践可谓是一败涂地。
  学问再好,他也终究只是一个书生。
  孙策派人去吴县,请陆康安排接待。陆康与赵岐关系极佳,由他出面接待最为妥当,两人私下里讨论学问也好,登堂公开辩论也罢,由他们自己作主,他不想掺和。
  赵岐九十岁了,他不想把老头气出病来,坏名声。
  他不想见赵岐,赵岐却想见他。两天后,赵岐赶到秣陵,与张昭一起出现在孙策面前。
  张昭很无奈。他受孙家父子尊敬,被称为张公。可是在九十岁的赵岐面前,四十出头的他是孙子辈的,赵岐非要来,他也不好拦着,只是觉得有些愧对孙策。
  孙策有点烦赵岐。年纪大就可以倚老卖老么?不请自来,强人所难,不给你点颜色看看,你当我是软柿子。孙策脸上堆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热情洋溢地将赵岐迎上堂,请他入主席,自己则以子弟礼陪坐客席,尽显尊老重道,同时不动声色的示意人去请虞翻。
  这种场合,虞翻的战斗力江东最强。
  赵岐很满意,欣然入座,得意地瞥了张昭一眼。“子布,吴侯虽然年轻,又军务繁忙,却是个守礼之人。你啊,过虑了。”
  张昭陪笑了两声,也不解释。
  寒喧了几句客套话,虞翻从外面走了进来,拾阶登堂,打量了坐在首席的赵岐一眼,疑惑地看看孙策。“主公,这是……哪位先生?”
  孙策很热情的起身介绍。“仲翔,你来得正好,我为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太仆赵公,讳岐,字颁卿,《孟子章句》的作者……”
  虞翻拱拱手,很严肃地说道:“主公,恕臣斗胆,这不合礼节。”
  孙策心中狂笑,脸上却很惊讶。“仲翔,此话怎讲?”
  虞翻转身向赵岐拱拱手。“敢问赵太仆从何而来?”
  赵岐抚着胡须,脸上挂着从容的笑意。“京师。”
  “可有诏书?”
  赵岐神情稍滞,迟疑了片刻。“闻说吴侯好孟子之学,岐也不才,略通孟子,故来与吴侯论道。”
  “这么说,是私行?”
  赵岐有些不好回答。他以太仆的身份东行,又故意称长安为京师,自然不可能是纯粹的私行。但朝廷摸不清孙策的态度,生怕自取其辱,又不宜过早的亮明使者的身份。他本来的计划是先以私人名义接触,如果孙策愿意接受调解,他就拿出诏书。如果孙策不愿意接受调解,这件事就是私事,与朝廷无关。可是虞翻咄咄逼人,一见面就直逼要害,不给他挪腾的空间,让他很难应答,斟酌了良久才说道:“虽是私行,却是为公。岐虽不敏,也曾读诗书,受圣人之教,不敢以德薄而坐视天下生乱,宵小横行。”
  虞翻眉毛轻挑,微微颌首。“赵公性清高洁,不肯与阉竖为伍,不肯与贪浊合污,翻深表敬意。只是公私关乎礼仪,赵公年高,可以从心所欲,翻却不能坐视主公失礼,为天下笑。既然赵公是私行,那就无妨了,请赵公安坐。”
  赵岐听了,心里极不舒服。虞翻嘴上说无妨,实际上是暗讽他这么做失礼,而且可能连累孙策名声。可是他又无法反驳。依礼制而言,他虽然年高,但只是九卿,又没有爵位,身份没有孙策尊贵,如果是公事,他是不能坐主席的。即使是以私人身份见面,他这么做也欠妥,反倒显得孙策谦让。
  当时只是想取势,好为接下来的说辞铺垫,孙策一客气,他就顺水推舟的应了,没想到遇到虞翻这个认死理的,不得不明确地承认是私行。话一挑明,就失去了模糊的空间,有些话就不太好说了。
  赵岐无奈地看了孙策一眼。他虽然年高,却不糊涂。虽然虞翻是跳出来的打手,幕后主使却必然是孙策,几年不见,这少年锋芒内敛,却更加棘手了。
  虞翻入座,躬身行礼。“赵公精研《孟子》,所作章句刊行天下,翻也曾拜读。有些不解之处,想请教赵公当面,还望赵公不弃。”
  赵岐点点头。他心里清楚,现在谈公事是极不合时宜的,只能先谈学问,借着学问表明自己的态度,试探孙策的心思。虞翻是留守长史,又是江东人,是孙策当之无愧的心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张纮还要重要几分,说服了他,才有可能说服孙策。
  “无妨,愿与诸君共论。”
  “谢赵公。敢问赵公,可曾读过鄙郡先贤王仲任先生的《论衡》一书?”
  赵岐的脸色有点不好看。由盛宪等人编撰的《论衡》已经印行天下,影响很大,他当然也读了,但他对王充的学问并不认同,尤其是关于孟子的部分。《论衡》中有《刺孟》一篇,专门针对孟子学说提出批评。对于推崇孟子,将一生心血都凝聚在《孟子章句》一书的赵岐来说,王充的学说简直是大逆不道,尤其是针对孟子性善论的性三品说,简直是胡说八道,是可忍,孰不可忍。
  “读过,但不敢苟同,正当与长史切磋。”赵岐须发贲张,战意暴涨,准备拿出所有的战斗力,与虞翻大战三百回合。
  孙策正中下怀。他让虞翻来的目的正在于此。他叫来陆议,让他准备记录,不能说完就完了,要记下来,将来印成书,白纸黑字,让天下人都来评评理。又让人去召两个医匠来,万一老赵头辩不过虞翻,气晕了,可以立即救人,不能闹出人命。
  见孙策兴致勃勃的安排各项事务,张昭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他接连咳嗽了几声,向赵岐递眼色,提醒他不要轻敌。他是向赵岐介绍过虞翻,但只说虞翻是留守长史,深得孙策信任,却没有介绍虞翻的脾气——他对虞翻的脾气没什么好印象,却也不能在背后说虞翻的不是——赵岐对虞翻的了解不足,贸然应战,恐怕要吃大亏。
  可惜,这时的赵岐已经进入战斗状态,根本无暇留心张昭的暗示。


第1852章 不是对手的对手
  赵岐著《孟子章句》有其偶然,也有其必然。必然在于汉代孟子的地位一直在提升,在赵岐之前便有孔孟并称的趋势,王充在《论衡》中已然如此。随着以经取士的推行,儒生在政治中的影响越来越高,孟子那种以天下以己任,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也更符合读书人的胃口,党人便是这种风气的极致体现。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孟子》得到重视再自然不过。
  偶然在于赵岐的个人经历。他的一生和孟子有相似之处,正身直行,却仕途不顺,还因反对阉竖被追杀,逃亡数年,后来复出又遭党祸,被禁锢十余年。为《孟子》作章句的想法就起源于逃亡的那些年,正是孟子的精神支撑着他,不向任何人低头,一路走到今天。
  在功业上,他不算成功,但是在个人品德上,他守住了自己的底线,称得上知行合一。
  也正因为如此,他对孟子过份推崇,一心将《孟子》与《论语》相提并论,极力将孟子推上亚圣的地位。称孟子为亚圣并非由他首倡,但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问题在于人一旦有了偏执,难免用力过猛。赵岐也不例外。他不仅刻意拔高了孟子,还容不得别人对孟子有一点非议,像王充那样的批判精神在他这里根本没有存在的空间。只是这样一来,他反而露出了破绽,被虞翻揪个正着。
  《论衡》也不是完美之作,其中逻辑破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