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策行三国-第16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慌禄嵊衅渌顺眯槎搿5蹦旯馕浣龅煤颖保阌卩z城千秋亭即帝位,岂是急功近利?非也,乃为正名,示天下人以形势,使其知去就尔。如今大王行王道,施仁政,天下归心,大王不就帝位,岂不令人顾盼迷茫,不知所归?”
  孙策打量着周瑜,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他没想到周瑜会劝进,而且这么坚决。从他的态度和理由来看,他应该是准备了很久了,绝非一时冲动。
  难道说他特地从益州赶回来,就是为了这件事?
  “公瑾,这件事……还是要从长计议,不能仓促。”孙策缓缓说道:“至少要先安葬了家父再说。家父最大的心愿就是为大汉尽忠,如今只差一步,我总不能违逆他的意思。”
  周瑜松了一口气。孙策已经同意了,但他需要更多的人表态,安葬孙坚能要多长时间,最快一个月就能解决问题。如果动作迅速,新年以前就可以称帝,最迟也不过明年春天。
  ……
  孙策没有留周瑜用晚餐,只是将他送出偏殿,看着他出宫而去。
  站在廊下,孙策想着周瑜劝进的事,心中疑惑。原本钟繇借孙翊之口劝进,他还以为是钟繇个人的意见,现在周瑜又劝进,他不能不多想一些。以周瑜对荀攸的信任和尊敬,要说这里面没有荀攸的意见,恐怕不太现实。
  钟繇、荀攸都是颍川人,他们的意见是不是代表了颍川人的意见?
  可是他没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他最近的心思都在推行优化新政上,根本没有考虑称帝的事。他对周瑜说时机还不成熟绝非托辞,而是真心话,可是从后来周瑜的反应来看,他显然不这么认为。
  孙策想着,叫来凌统,打算让他去请军师祭酒郭嘉来。可是想了想,又决定亲自走一趟。坐了大半天,他想走动走动,也想去军师处看看。周瑜回家三天,宾客盈门,他天天在宫里待着,反倒和外界接触不多,有些闭目塞听,消息滞后。
  孙策突然要出殿,凌统有些意外,仓促之下,派人去殿下的值庐中叫侍从骑士来。今天当值的是关羽,时间不长,关羽匆匆来了,衣冠整齐,神情却有些慌乱。孙策见了,不免有些奇怪。
  “云长,你这是……准备下值了?”孙策抬头看看天,太阳还在天上,离下值至少还有半个时辰。
  关羽讪讪地笑了两声。“臣……晚上有点私事,所以提前收拾了,打算等换值的人一来就走。”
  见关羽一脸的春情,孙策心中恍然。“月上柳梢头?”
  “什么?”关羽一脸茫然。
  孙策笑了一声,没再和关羽拽文,他没那文艺细胞。“你可收敛点,别耽误了大事。秦谊回关中可不是玩耍,他关系着一群人的死活呢。”
  关羽很尴尬,顾左右而言他。看着一个九尺高的汉子情窦初开的窘迫,孙策有点不太适应,他摆摆手,示意关羽不用随侍,军师处就在殿门外,不会有什么危险。关羽挠挠头,不好意思离开。孙策想了想,说道:“给你一个任务吧。”
  “请大王吩咐。”
  “你去几条最热闹的街市转转,听听百姓们最近都在说些什么。”
  “喏。”关羽欢喜不禁,连忙应了,转身去了。孙策叫上凌统,向军师处走去。凌统追上孙策,嘻嘻一笑。“大王,你是想了解民间舆情吗?”
  “是啊。”
  “那你让关云长去可不行。他的相貌、身高都太显眼了,往那儿一站,别人就知道他是大王身边的人,谁还敢乱说?”
  孙策想了想,觉得有理。关羽的确不是做小密探的材料。“那你说谁比较适合?”
  凌统眉开眼笑。“当然是我们几个。如果说关云长他们是大王的爪牙,我们就是大王的耳目啊。我们既有江东人,又有中原人,还有河北人,可以分头行动,各管一片。晚上逛待的大多与我们年龄相当,也不会有人注意我们,肯定能探听到最真实的舆情。”


第2282章 纪年
  孙策觉得有理,答应了凌统的请求。他的确很想了解民间的舆论,即使他并不想现在就称帝。
  与周瑜以为的相反,他其实并不怎么相信民心。普通百姓很多时候就是一团散沙,得过且过,所谓民心所向有时候只是可以利用的资源而已,可以引导,却未必可以依靠,真正能够影响历史的还是一部分掌握了权力和资源的人。周瑜所说的民心,恐怕也是这些人的心,而不是指真正的百姓。
  但这并不妨碍他听听民间的声音,毕竟新政的目标之一就是保障普通百姓的生存权,并且给他们争取一点发展的机会,为华夏文明的传承打下一个相对坚实的基础。
  孙策一边和凌统闲聊一边出了殿,军师处就在殿门外右侧的院子里,门口有当值的郎官,见孙策走来,郎官很是惊讶,纷纷欠身行礼。孙策示意他们不要声张,举步进了门。
  军师处的院子里很热闹,孙策一进门就看一群人聚在一起,正在讨论什么,声音虽然不大,气氛却很热烈,当中两人指手划脚,神情激动,围观的人也频频点头,或是附和,或是反对。孙策很是好奇,放慢脚步,凝神倾听。他的耳力极佳,那些人也没有刻意的压低声音,他很容易便听清了内容。
  这些人争的是年号,具体的说是明年继续用朝廷的建安年号,还是用大吴自己的年号。意见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大吴还是朝廷所封的藩国,自然要用朝廷的建安年号,一种认为天子刘协已经死了近一年,长安一直没有新帝即位,朝廷已经名存实存,再用建安年号没有意义,不如用大吴自己的纪年。
  孙策停住脚步,正想多听一会儿,郭嘉与荀彧并肩从里面走了出来,见孙策站在院子里,连忙上前行礼。正在争论的人这才发现孙策,纷纷过来行礼。孙策目光一扫,发现主张还用建安年号的是个汝南籍的参军,好像姓田,具体叫什么,他一时想不起来,主张用大吴纪年的是一个生面孔,听口音像是青州人。
  “你是新来的?哪里人?”孙策笑着问道。此人中等身材,年约三旬,白面短须,面相儒雅,却不文弱,看起来很精神。
  “臣国渊,字子尼,青州乐安盖县人,刚刚入职一月有余。”
  “你就是国渊?”孙策认真的打量了国渊两眼。他对国渊有印象,这是个人才,不仅师从郑玄,学问很好,而且通晓实务,能力很强。他之前还问过华歆,没想到在这里碰上了。军师处的军师任命会向他通报,普通参军则毋须他批准,看来国渊还只是一个普通参军。以他的师承,这个起点可不高。
  “臣正是国渊。”国渊淡淡地应了一句,不卑不亢。
  “你刚才说不用建安纪年,用我大吴纪年,可有依据?”
  “臣以为,先帝崩殂已近一年,新帝未曾即位,长安朝廷人心崩坏已然可知。且先帝虽有后,却是无知孺子,长安宗室也无杰出之人,纵使长者登基也不过是个傀儡而已,于国于民无利。若是有权臣趁势取利,挟天子以令诸侯,大王听与不听,皆有非议,不如用吴国纪年,分而治之。”
  “国子尼,你这么说,怕是不合郑康成所授经义吧。”荀彧走了过来,不紧不慢地说道,声音不大,语气却很严厉。
  国渊瞅瞅荀彧,笑而不语。郭嘉说道:“国子尼,大王在此,你尽管直言,无须瞻前顾后。”
  “喏。”国渊又看向孙策,拱手道:“大王,请恕臣放肆之罪。”
  孙策笑笑。“无妨,既是讨论,自然当畅所欲言,择优而从。荀大夫是谦谦君子,不会以言罪人的。”
  荀彧拱拱手。“大王面前,军师处中,臣岂敢罪人。臣只是觉得子尼所言不合经义,这才出言请教。”
  国渊笑笑。“大夫所言,一称我先师郑康成,二称经义,不可谓不重,只不过大夫既不知我先师,也未必引得出经义来证明革故鼎新不如抱残守缺。如果大夫觉得有必要,我倒是可以引几条先师所传的内学谶语来证明一下汉家天命已终,大吴当立。大夫有兴趣听吗?”
  荀彧皱了皱眉,沉吟不语。郑玄是通儒,兼通今文、古文经学,对谶纬也不陌生,国渊既是他的学生,找出几条谶纬来佐证自然不是难事。如今所传的谶纬大多是当初光武帝所定,本身就留下了不少破绽。况且孙策根本不信谶纬,就算辩论胜了也没有意义。
  他只是觉得悲哀,钟繇劝进,荀攸推波助澜,还可以说是汝颍人不愿意看到江东人借都城之利力压汝颍人一头,大儒郑玄的高足也急不可耐地劝进,只能说明关东人心已经全在新朝了。他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却没想到会这么快,这让他措手不及,有点接受不了。
  见荀彧不说话,孙策笑笑。“孤读书少,对内学更是一窍不通,你就别说那些了,说点浅显易懂的吧。”
  众人轰笑,连荀彧也忍不住露出一丝笑意。国渊拱手道:“大王谦逊,臣自愧不如。臣之所以建议用大吴纪年,是因为先帝已崩,建安年号不能再用,与其等长安颁正朔,不如行大吴纪年,反而方便。依古制,王者立国,自有春秋,如今所传之《春秋》便是鲁之国史,纪年皆是鲁国诸公纪年,而非周天子纪年。”
  孙策转头看向荀彧、郭嘉。“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
  郭嘉点点头。“臣也觉得是。”
  荀彧抚着胡须,沉吟了片刻,一声轻叹。“大王所言甚是,臣无异议。”
  “那就抓紧时间议一议,争取在年前定下来。这件事就交给大夫吧。”
  荀彧无奈了应了一声。他不愿意再多待,谁知道待会儿还有什么事要交给他。他匆匆向孙策行了礼,告辞而去。郭嘉窃笑,引孙策入内,在值的刘晔、沮授都已经收到消息,赶来拜见。就着刚才国渊的提议,孙策向他们问计。他当然不会问要不要称帝,而是问该不该迁都,该不该用吴国自己的纪年。
  郭嘉三人互相看了看,一时都没说话。孙策等了片刻,将目光转向沮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