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策行三国-第1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轻人一边走一边回头看了孙策一眼,见孙策笑容满面,并未因同伴的无礼而生气,眼中露出一丝异色。他挣脱同伴,举起手中的简策挥了挥,大声说道:“有缘再见。”
  孙策举起手挥了挥。
  年轻人上了船,两个同伴也上了船,命令船夫解缆起帆,大船缓缓驶离码头。年轻人站在船头,看着岸上的孙策,眼神闪烁。一个年约四旬的中年妇人从船舱里走了出来,看看岸上的孙策。
  “那是谁啊,怎么从来没见过?”
  年轻人眨眨眼睛,低头钻进船舱。“那只凤鸟。”
  妇人愣了一下,也跟了进来,盯着年轻人看了半晌,眼中有些不安。“你是说……那少年是孙策?”
  “是啊。”年轻人叹了一口气。“大姊,我觉得姊夫会不会弄错了,这孙策……可不是大恶之人,况且他还刚刚击退了徐荣,守住了南阳。”
  “可是你别忘了,徐荣是朝廷派来平叛的将军。”妇人推开窗户,远远地打量着孙策。“如今董卓已诛,朝廷诸公重新主政,你觉得孙家父子会听从天子诏命,放弃南阳吗?南阳的战事啊,这才刚刚开始呢。”


第265章 福兮祸兮
  庞山民的船靠了岸,庞山民快步上了岸,紧赶几步,来到孙策的面前,躬身行礼。
  孙策上下打量了庞山民两眼,笑道:“见庞兄心情不错,我就放心了。怎么样,家父那边没人欺负你吧?”
  庞山民忍不住笑了。“多谢将军关心。我是犯过错的人,就算有人说两句,我也应该反省自己,岂敢有什么不满。况且有将军父子照应,没人欺负我。”
  孙策哈哈一笑,示意卫士牵过马来。庞山民上了马,和孙策并肩而行。除了庞统之外,其他人都自觉地离得远远的,不经意的将行人隔开。说了两句话家常话,庞山民迅速转入正题。
  “得知将军击败徐荣,令尊很满意,为将军感到自豪,还大宴诸将,醉了一场。两天后,正月初二,牛辅就撤了,撤得非常快。我离开颍川的时候收到的消息是他已经撤出了整个洛阳,走得非常急。”
  “为什么?”
  “不知道,朱车骑说,可能是长安有了变故。具体什么情况,他没说。”
  孙策心里一紧。长安出了变故,西凉军迅速撤军,连整个洛阳都放弃了,会不会是王允得手,董卓挂了?王允谋划了那么久,现在又借着南阳的战事将五万西凉精锐调离,他成功的概率更大,提前几个月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正月朝贺就是一个最好的机会,董卓再嚣张,大年初一给皇帝拜年总是要去的。
  孙策打量着庞山民。庞山民在笑,但笑得很勉强,显然有难言之隐。他迅速品味了一下庞山民刚才的话,立刻明白了问题所在:朱儁。朱儁应该知道内情,但是尘埃落定之前,他不能透露太多。也可能是他认为这样的事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了解的,所以含糊其辞。
  不用怀疑,朱儁是大汉朝的忠臣,而且他辈份威望极高,就连老爹孙坚都是他的故吏。就算袁术在世,在朱儁面前也不敢放肆,后将军要归车骑将军管的,更何况孙坚那个杂号将军。
  这事儿麻烦大了。庞山民是知道他的,对大汉基本谈不上什么忠诚,否则也不会对刘表下手。可是现在形势突变,董卓死了,朝政回到王允手中,也就是回到了天子手中,朱儁无疑会遵从长安的诏令,以他的身份和威望,就算孙坚有什么想法,也不可能在明面上反对。
  我怎么办?是做个听话的乖宝宝,交出南阳,还是干脆撕破脸,扯起反旗?
  都不可行。交出南阳肯定不可能,这么重要的地盘,又费了那么多心思才拿下,怎么可能白白的交出去。撕破脸皮也不行,这不是请人来围殴吗,比历史上的袁术还要犯二。袁术多少还有袁家的背景呢,他孙家有什么啊。真要扯起反旗,估计老子孙坚第一个要反对。
  孙策迅速分析了一下形势,觉得这事情很棘手。“家父派你来,有什么计划?”
  “令尊让你去汝阳送葬。”
  “送葬?”
  “是的。”
  孙策没再说话,他明白了孙坚的意思。这事情很棘手,他太年轻,连出面处理的资格都没有,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躲起来,去汝阳给袁术送葬是最合适的理由。既表示孙策是袁术指定的继承者,又避免和朝廷发生直接冲突。如果有什么事,孙坚会一力承担,全权处理。
  说实话,孙策觉得孙坚未必能处理得好。可是除此之外,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这是孙坚对他的保护。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孙坚变相的承认了袁术的乱命。对孙坚来说,这也是一个很不容易的决定。
  “行,我把手头的事交待一下,明天就起程。”
  “将军还有什么事,可以交待给我。”
  孙策转头看着庞山民,眼神疑惑。孙坚这么急着催他去汝南,有点不太正常啊。原来庞山民不仅仅是来送信的,还是接管他的人马的?老爹这是什么意思?
  庞山民苦笑一声:“将军,知子莫若父,知父莫若子,你不要有任何担心。如果你知道令尊现在面临着什么样的压力,你就知道他这么做是万不得已了。你去汝阳奔丧期间,大军由周公瑾统率。他正在赶来的路上,可能会耽搁一两天,所以将军也不要那么急,可以再等两天。”
  孙策没有再说什么。把大军交给周瑜大概是孙坚能做的最大努力了,的确没什么好怀疑的。
  父子终究是父子。孙坚未必想割据一方,但是自家父子打下来的地盘,别人休想插手,这个态度非常坚决。听庞山民的这个意思,弄不好他还要放弃一部分自己的利益。
  “令尊说,你去汝阳奔丧时,将令堂接来随军。”
  孙策思索良久,点了点头。
  见孙策同意了孙坚的提议,庞山民也松了一口气。他知道这个任务不容易,这个要求太容易引起争议了。他原本以为要费很多苦舌,现在知道多虑了,孙策很清楚眼前的形势。
  回到大帐,庞山民拿出孙坚的亲笔信,孙策接过来,仔细读了两遍。孙坚没什么文化,文字很简单,甚至粗陋,但意思说得很明白,正是庞山民已经传达的那几点意见。他之所以写亲笔信,应该是担心孙策不相信庞山民,否则他不需要自己写信,由庞山民代笔就行了。
  孙策仔细考虑了很久,派人请来了赵俨,请赵俨拟一份功劳簿。赵俨是军正,不仅管军中的纪律,还负责记录核实各部军功,这些事都记在他的脑子里,根本不用回大帐去核对,提笔就写。他很快就写好了。孙策看了一遍,暗自称赞,这赵俨是个人才,脑子真好使,一笔一笔的记得分毫不差。
  不过,孙策却不同意赵俨写好的这份功劳簿,他拿起朱砂笔,“唰唰”两笔,先把黄承彦的名字删掉了,又在里面打了几个圈,标出几个名字,写上序号。赵俨第一,杜畿第二,娄圭第三,其他一仍其旧,依次是他、周瑜和立下斩将夺旗大功的黄忠、邓展诸将。
  赵俨大惑不解,这和孙策之前提的相去甚远。“将军,这是为何?”
  “伯然,这份功劳簿如果能为你们谋一官半职,不需要再从小吏做起,也不枉我们并肩作战一场。”
  赵俨低下头,看着那份被孙策改得面目全非的功劳簿,苦笑道:“多谢将军,只怕诸将……”
  “诸将那边不会有事,我会亲自解释。”
  赵俨心中一暖,忍住涌到眼眶边的热泪,躬身一拜。
  “喏!”


第266章 区别对待
  虽说都曾是并肩作战的同僚,但不同的人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对孙策来说,一旦长安能够恢复和平,天子重新掌控朝政,哪怕只是名义上,必然有人会离开南阳,返回家乡,或者接受朝廷的征召,成为天子任命的官员,前者以杜畿为代表,后者以赵俨为代表。比起黄忠、文聘等武人,他们的仕途机会更多,对他的忠诚度自然有限。他不可能抹杀他们的功劳,不让朝廷知道他们,索性将他们拔为首功,给他们一个好的前程。
  能留下,当然更好。不能留下,买卖不成仁义在,将来再见面,至少还有一份故吏之情。
  至于黄忠等人,他相对来说更有把握。同是武人,黄忠、文聘等人都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又在他的指挥下取得了保护南阳的大捷,感情绝非赵俨等人能比。况且他们有兵在手,这就是最大的实惠,朝廷赏不赏,赏什么,不会有质的区别。
  至于黄承彦,他是最放心的一个,黄承彦跟着他是长期投资,不会因为一时的得失而变心。相比之下,把黄承彦隐藏起来更稳妥,省得有人来找麻烦,挖墙角。
  赵俨是聪明人。他和黄忠等人不一样,他始终觉得自己还有更多的选择,眼下跟着孙策只是形势所迫,有更好的机会肯定还是要走的。孙策知道这一点,却不给他设置障碍,反而主动提拔他为头功,只为他入仕途的起点高一些,将心比心,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不多。
  以这场战事的规模而论,除非朝廷一定要将孙策定为叛逆,否则头功至少是个县令,说不定还能更高。对世家子弟来说,县令不值一提,可是对他这样的门户来说,除非有贵人提携,一入仕就是县令的可能性极低,更可能是郡吏、县吏,慢慢积功升迁,快的话三五年,慢的话十来年,才有机会成为县令。
  现在,孙策就是他的贵人,赵俨岂能不感激。
  孙策没有再找娄圭、杜畿谈话,等结果出来,他们自然知道。他把黄忠等人请来,将修改过的功劳簿亮给他们看,而且直言这是自己的决定,不提赵俨半个字。
  正如孙策所料,黄忠等人虽然有些意外,但看到孙策决定了,黄承彦更是连名字都没有,他们也没说什么。他们相信孙策这么做有这么做的道理。而且对他们来说,赵俨、娄圭等人虽然没有亲自上阵杀敌,功劳却一点也不小。没有他们帮孙策运筹帷幄,这仗不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