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策行三国-第17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为什么骂荀彧?”孙策又问道。
  “大王还记得委托荀彧制礼之事吗?”
  孙策哼了一声。“与此事有关?”
  杨修再次发笑,把事情的原委说了一遍。说起来,祢衡来建业和荀彧的那几篇文章还有些关系。荀彧等人有关礼法的文章刊布之后,印行天下,祢衡在边疆,看到文章的时候已经有些迟,但他很快就给荀彧写了信,对荀彧的文章大批特批。荀彧收到祢衡的书信后,觉得祢衡说得有道理,便与他书信来往,想讨论这个问题,只是祢衡行踪不定,耽误了不少时间,时间便耽搁了下来。
  祢衡原本不想搭理荀彧,连书信都不肯回,一心要去西域看世界,后来孔融不愿意走了,无奈返回。祢衡便来了建业,与荀彧见面。荀彧很高兴,设宴为祢衡接风,结果祢衡根本不领情,当着众人的面,再次批了荀彧一通。荀彧本人倒没什么,与会人员没一个对他印象好的,于是默契的无视了他。
  孙策恍然大悟。原来荀彧消极怠工的背后还有这么一个故事。
  “祢衡今天会来吗?”
  “谁敢请他来?”
  孙策笑了。“没想到你杨德祖也有怕的时候。今天令堂大寿,就不多事了。明天让他入宫,孤会会他。”
  “大王,他那嘴可臭。”
  “他的嘴还比孤的大鞋底子臭吗?他若出言不逊,孤用大鞋底子抽他。”
  杨修笑出声来。“臣也经常暗自思忖,放眼天下,若有人能折服此人,非大王莫属。”
  ……
  要见祢衡,自然要了解一下他与荀彧的争端,孙策随即让人找来了荀彧。荀彧正在堂上陪杨彪等长安老臣说话,听说孙策召见,颇有些意外,匆匆赶来了。
  孙策也不绕圈,开门见山,直接问他与祢衡争论的内容。
  荀彧很惊讶。“大王不知道?”
  孙策似笑非笑。“恐怕没人愿意孤知道这件事。”
  荀彧的额头顿时沁出一层细密的汗珠,他拱着手,欲言又止。孙策见状,不忍心再挤兑他,摆摆手。“家丑不可外扬,人之常情,大夫不必在意,这又不是你的责任。”
  “呃,臣……无地自容。”
  “放心好了,就算你无地自容,孤也会给你留一块立足之地。”孙策招呼荀彧不必拘束,坐下说话。荀彧谢了,稍微整理了一下思绪,把事情的原委从头说起。
  他奉孙策之命,梳理礼法之流变,欲为新朝制礼立法,写了最初的几篇文章后,他们几个主笔之间就有了分歧,几次讨论都没能得出大家都能认同的结论,所以后面的文章也没法写了。
  分歧的根本原因是礼法看似清晰,实际根本说不清楚,众说纷纭,甚至有不少地方互相矛盾,众人对礼法的态度也不尽相同。仅经学典籍而言,就有三种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这里面再分今文经、古文经,又有家法、师法的区别,让人莫衷一事,更别说最近搜罗古碑发现的那些古礼。
  可是最麻烦的还不在于此。最麻烦的是书上的礼制和实际施行的礼制根本不是一回事,很多时候书上说的是一回事,实际执行的又是另一回事。典籍的分歧再大,毕竟有文字摆在那儿,实际执行的礼制却无从说起,真正能说清楚的可能就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有蔡邕、杨彪那群亲历其事的老臣在,还能说出一二三,再往前,谁知道?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封禅礼。从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都曾经东巡泰山封禅,封禅具体的礼仪却没人说得清。吴王立下如此功业,将来去泰山封禅几乎是必然的事,封禅礼该怎么制定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事,必须郑重其事。
  荀彧不希望在这件事上出错,所以宁愿保守一点,多做些准备工作。收到祢衡的书信后,他觉得祢衡的观点很有启发,便想和祢衡探讨,没曾想祢衡开始没回复,后来到了建业,却劈头盖脸一顿批,将他们之前的努力批得一无不值,说他们都是闭门造车,浪费时间和公帑。
  孙策很惊讶。他这才知道礼制这么复杂。“祢衡的理由是什么?”
  “除了臣刚才提及的两个方面外,祢衡最不以为然的是臣等视野不够宽,只局限于中原礼制。他认为,礼失求诸野,不能仅着眼于典籍所载,甚至不能仅着眼于宫廷的礼仪,还应该包括百姓之礼,甚至包括蛮夷之礼。既要为万世立法,就不能囿于一隅,当遍及士庶华夷、古今中外,就连西域诸国之礼也当以注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此,才能明得失,知扬弃,制可行之礼。”
  荀彧很惭愧。“臣听了祢衡之言,方知坐井观天,当初接受大王之命是何等轻狂。”
  孙策和杨修交换了一个眼神,都有些惊讶。祢衡的野心这么大?怪不得荀彧最近没动静,换了谁,面对这么大的题目都有些心虚,不敢轻举妄动。
  “你打算怎么办?”
  “臣恳请大王重新考虑主持此事的人选。”


第2399章 建业欢迎你
  荀彧请辞,孙策没有立刻答应。
  这件事交给荀彧原本就不仅仅是学术问题,更是政治问题。荀彧是汝颍系的精神领袖,祢衡却是读书人的公敌,如果免了荀彧的差使,转手交给祢衡,不仅汝颍系不爽,其他人也会有想法。那不是重用祢衡,反倒可能害了祢衡。
  虽说不至于直接发生冲突,背地里搞些小动作,却也没人防得住。
  孙策问荀彧,谁适合做尚书令。
  荀彧推荐了一个人:建业令顾雍。孙策觉得可行。顾雍是蔡邕弟子,学问、文章都是好的,再加上为人谨慎周密,非常适合尚书令这个职位。尚书令的俸禄虽然不如建业令高,却是内朝官,明降实升,顾雍应该不会反对。
  顾家等了这么久,也该给点机会了。
  孙策没有当场答应,他还要再考虑一下。
  祢衡恶名在外,人缘不好,就连和他相处多时的杨修也不敢轻易请他赴宴,生怕他闹出是非,场面失控。孔融却收到了邀请,上了主席,与孙策隔着几个人。借杨府的酒,孙策和孔融喝了一杯,说了几句话,问了他西行的感受。杨修找个机会,将孙策要见祢衡的事告诉孔融,孔融很兴奋,酒席一结束,就匆匆赶回住处。
  进了书房,孔融刚准备说话,一看祢衡的模样,顿时吓了一跳。
  祢衡伏在书案上,嘴角一片殷红,几册书散落一旁。
  “正平,正平!”孔融扑了上去,抱着祢衡大哭。“正平啊,你为何做这样的傻事啊……”
  “你作甚?”祢衡揉揉眼睛,坐了起来,茫然地看着涕泪横流的孔融。
  孔融目瞪口呆。“正平,你……”
  “我怎么了?”祢衡张开嘴,打了哈欠,转头看看墙角的漏壶。“你回来得这么早?”
  孔融没心思回答祢衡的问题,看看祢衡嘴巴上的印迹,回头又看看案上的笔墨和酱碟,不禁哑然失笑。原来祢衡嘴边的红色不是血,而是批注文章用的朱墨。祢衡大概是将朱墨当成了酱,用来蘸饼吃了。他看书时入了迷,不愿意花时间作饭,常常吃点饼充饥。
  “快去洗洗吧,我还以为你服毒自尽了呢。”
  祢衡也反应过来了,摸摸嘴,哑然失笑。“我也觉得奇怪呢,还以为是酱摆得我太久,坏了。”随即起身打水洗脸。
  就着这个空当,孔融把孙策要见祢衡的消息说了,嘱咐祢衡做些准备,不要错过这次机会。祢衡却有些不以为然。“我不想见他。”
  “为何?”
  “我不想做官,我只想做点学问,完成这部礼学史。”祢衡重新入座,指着案头的笔墨纸张。“我正打算给郑氏作书,借他注的礼经一读。扶风马季长没后,他的学问东传,一是涿郡卢子干,一是北海郑氏,卢植早没,子弟年幼,学问怕是没传下来。郑氏一直着力学问,收获颇丰,若能一睹他的作品,或能有所启发。”
  孔融耐心地劝道:“正平,你潜心向学,自然是好的,可是治学也要有一定的条件。你想读郑氏之书,何不与郑氏弟子多接触?军情处的国渊国子尼便是郑氏弟子,你若在吴王左右,和他接触也方便些。”
  “方便或许会方便些,天天被案牍所累,迎来送往,非我所好。”祢衡连连摇头。不管孔融怎么劝,他就是不答应,甚至想搬家。他们现在住的是杨家的一处产业,孙策既然想见,肯定找得到他。祢衡想搬到一个孙策找不到他的地方去,闭门读书。
  孔融也是无语,恨不得抽祢衡两个大耳光,将他抽醒。
  两人争论了半宿,各自睡去。
  第二天一早,孔融醒来,见祢衡还在睡,便写了一封书信,命人送给杨修,让杨修想想办法。杨修正好要进宫谢恩,看了孔融的书信,暗自苦笑。他可能做了一件冒失事,祢衡这货实在不靠谱。他本想不理,可是话已经说出了口,总不能不问,便带着孔融的书信进了宫。
  孙策看完孔融的书信,也有些诧异。没想到祢衡这么执着,连官都不想做。
  “德祖,此人真可用吗?”
  “臣也不敢保证。此人的确有才,只是这性子……”
  孙策打量打量杨修,知道他已经有悔意,只是不愿意就此放弃,还想最后挣扎一下。能让杨修如此重视,看来祢衡绝不仅仅是狂生这么简单,应该是个真有才的。他也看过祢衡写的文章,文辞之尖锐,说理之清晰,的确非普通儒生可比。
  “你给祢衡写封信,孤给他提几个问题。他要是答得上来,孤便见他于朝堂之上。若是答不上来,便相忘于江湖之远吧。”
  杨修立刻取过案上的笔墨,濡笔待命。
  孙策考虑了一番,口述了三个问题,杨修听了,哑然失笑,润色成文,命人送出。
  ……
  中午时分,孙策起程,赶往汤山行宫。
  随从众多,不仅有内外朝的官员,后宫的王后、夫人,随侍的亲军,还有从各地赶来参加登基大典的代表,浩浩荡荡,有大几千人,全都坐船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