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策行三国-第17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来,累积获利早就超过了三亿,仅去年一年获利近八千金,拿出几千金是根本没问题的。
  三个多亿的现金掌握在手上,他们必然要寻找新的投资途径,如此大的资金流,足以对市场产生影响。如果没有重税压着,无须刻意,他们早就垄断整个奢侈品市场了。
  “姊姊,问你一个问题。”
  “你说。”
  “这么多钱抓在手上,紧张吗?”
  袁权目光微闪,点了点头。“的确有些紧张。”
  “紧张什么?”
  袁权沉默了片刻,盯着孙策看了两眼,轻笑道:“怕人惦记。”
  “和被人惦记相比,子弟豪奢,恐怕才是你最担心的吧?”
  袁权脸上的笑容散去,点了点头。“大王所言极是,这正是妾最担心的问题。倒不是舍不得那点钱,而是子弟衣食无忧,唯知攀比斗富,除了挥霍,一无是处。长此以往,只怕非家族之福。所以妾想着,与其存在手中,坏了子弟,倒不如拿出来做点事,为大王分忧,却又不知道能做些什么。”
  “所以你看,挣钱固然不易,花钱却更难。花得好,可以锦上添花。花得不好,说不定就埋下了祸根。”
  “大王所言极是。”
  “我让你们拿几千金出来,并不是想分你们的肥,而是建议你们做一件大事,不仅要留名,而且要留千秋名。最近王粲正在统计有多少人撰写专著。他们写的专著都是一些冷门学问,有利于国家,受众却少,如果不印行天下,将来必然遗失。如果印行天下,连本钱都收不回来。像这种事,自然要有人来做,做好了,不仅能得利,更能得名。”
  袁权听得认真,斜坐在池中,伏在孙策膝盖上,湛然有神的双目盯着孙策,一动不动。
  孙策将自己的打算说了一遍。他建议袁权等人筹集一部分资金,采取后世基金会的方式,独立经营核算,用每年的利润来资助印行学术专著。以天下一百多个郡,一千多个县来计,每个郡学堂收藏五部,每个县学堂收藏两部,印三千部书,总费用也不过三五十金,每年十部书不过三五百金,影响却非同小可。
  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可以一直沿续下去,只要经营有方,传个几百年、上千年一点问题也没有。不仅学术界能够因此得利,郡县学子也能从小就有机会接触真正的学问,受益匪浅。他们长大了,又怎么会认为提供基金的人为富不仁?
  这样的办法还有很多,比如建立一个助学基金,专门资助那些贫困失学的孩子。你单独给钱,影响不大。成立一个基金会,天下人都知道。
  袁权深受启发,连连点头,掩唇而笑。“论花钱,大王天下第一。”
  孙策抱起袁权,在她额上亲了一下。“你现在知道我为什么资助你们经商了吧?这叫放水养鱼,鱼养大了,我才好收利。会赚钱的人很多,会花钱的人却不多。有足够的钱掌握在你们几个人手上,我才能掌控这些钱该怎么花,又不用朝廷的名义。”
  “原来如此。”袁权双臂环着孙策的脖子。“这么说,我们也是为大王效力?”
  “当然,而且你们的贡献一点也不逊色于首相、计相。”
  “那我们以后也能封爵吗?”
  “当然可以。凡是主持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基金会,都会得到应有的荣誉爵位。我准备设计一种勋章,届时奖励给你们,并在礼仪中加入一项,勋章获得者可以参加相关的仪式,比如新年大飨、藉田之类。”
  袁权眼神灵动,吃吃地笑了起来。“那妾可得好好考虑一下,不能落了后。”
  ……
  祢衡呼哧呼哧的上了山,一路上遇到无数人,他都视而不见,横冲直撞,引得无数人侧目怒视。
  来到山顶的平台,他看到孙策和荀彧并肩则立,正轻声交谈着什么,听到脚步声,孙策转身看了一眼。
  祢衡下意识地收住脚步,拱起手,躬身施礼。
  “平原布衣祢衡,见过大王。”
  荀彧很意外,看了孙策一眼,又盯着祢衡上下打量。他和祢衡见过无数次了,还是第一次看到祢衡这么规矩,虽说离彬彬有礼还有一些距离,可是对祢衡这个狂生来说,没一见面就翻白眼,大放厥词,便是不容易了,更何况还主动行礼。
  看来吴王那三个问题真的难住祢衡了,要不然他不会这么老实。
  “祢正平,来得很快啊。”
  “大王有召,不敢拖延。”
  “可惜孤给你提的三个问题,你到现在只勉强回答了一个。”
  祢衡脸色很难看,嘴唇嚅了嚅,仿佛要开口骂人,终究没骂出口。“衡愚昧,敢请大王指教。”
  “知道这是哪儿吗?”
  “观象台,术士观天象之处,想必大王是要回答‘天尊地卑,地以何礼敬天’的问题。”
  “没错。”孙策点点头,转身荀彧。“荀大夫,你能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吗?”
  荀彧略作思索。“地以道奉天,非礼也。”
  “正平以为这个答案可否?”
  祢衡一愣,脸色变幻了片刻,忽然反应过来,忍不住一声长叹。“原来如此,那倒是……好吧,衡愚昧,因题索解,未能及远。天地之初,未有生人,自然有道无礼。大王的意思是说礼因道生,制礼不能背道,背道则不祥。故三代之礼虽不同,皆奉道行,然乎?”
  孙策微微颌首,转身看向远方。“然,亦不然。”
  祢衡上前一步,逼到孙策身后,几乎要伸手去抓孙策的手臂。被一旁的郭武一瞪,又乖乖地把手缩了回去上,向后退了半步,躬身再拜。
  “敢闻其详。”
  “礼不仅因道而生,亦因形势而变。道不变,形势却要变。三代形势不同,故礼不同。礼与形势相适应时,则礼通乐和。形势变了,礼若不能顺应形势,则不免礼崩乐坏。故为新朝制礼,当先观道,再论形势,然后方可制礼,否则纵能引经据典,亦不过徒具形式,有羊无礼。”
  祢衡恍然大悟,连连点头。“大王高屋建瓴,令衡茅塞大开。”
  荀彧若有所思,面露惭色。


第2409章 和为贵
  孙策委托荀彧梳理礼制史,为新朝制礼。这件事已经有一年多,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这不是荀彧学问不够。荀氏家传荀子之学,荀子之学的重点就是礼法,礼与法并重。李斯、韩非重法,成了法家。贾谊上承荀子之学,开儒法先河,为后来的儒术独尊奠定了基础。让荀彧来主持这件事,无疑是合适的。况且就算荀彧本人学识不足,他也可以找到合适的学者帮忙。他的从兄荀悦就是大学者,专治礼经的人他也认识不少。
  但荀彧犯了一个方向性的错误,他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梳理古制上,没领会孙策向前看的用心。
  为什么要制礼?制礼是为了和,君臣和,父子和,夫妇和。一言以贯之,礼法就是理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礼是形式,和是目的。正如天地之道。天地之间有没有礼?显然没有。可是天地之间有道,天地依道而行,即使无礼也能和。
  制礼是为了和,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如果不能满足这个要求,所制之礼就徒具形式,无人遵行,礼崩乐坏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孙策早就说过他不信天命,但他重道,所以他不惜花费重金修建观象台,供养徐岳等人,让他们衣食无忧的研究天地之道。这个道不是嘴上说说的道,而是要能用严格的数理来描述的道,是经得起验证的道。
  建观象台是大事,而徐岳等人的学术讲堂更是建业城最有格调的聚会,荀彧有的是时间,不知道参加过多少次,听过多少讲,也觉得孙策这么做和他宣称的不信天命有些矛盾,却没有真正勘破其中的奥秘。
  这才是孙策的敬天法地。既是务实,又是务虚。
  祢衡喷荀彧,大部分是因为荀彧所制之礼自相矛盾。这些矛盾一方面来自于礼法本身的矛盾,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所制礼法和实际形势的矛盾。孙策推行新政十年,很多做法都是不符合既有礼法的,荀彧没有从理解实际形势的角度去制定礼法,反而希望从既定礼法中推陈出新,不可避免的陷入方凿圆枘,格格不入的困境。
  攻击别人相对简单,制定礼法却没那么容易。祢衡喷荀彧喷得痛快,自己也没真正理解孙策的用意,所以才被孙策那两个问题难住。这些问题,他已经考虑了很久,只是还隔一层纸。现在孙策在观象台见他,捅破了这层纸,祢衡顿时豁然开朗,荀彧也明白了自己错在哪里。
  其实这样的道理并非孙策生造,古人早已言之,《吕氏春秋》中就有这样的说法。但吕不韦以商人而权臣,又以谋逆而终,不入儒生法眼,研究《吕氏春秋》者寥寥无几。
  相比之下,儒家重师法、家法,讲究字字有出处,让他们抛弃经典,依道制礼,思想上很难转弯。孙策以为荀彧曾在关中推行新政,应该能接受新事务,但他显然低估了荀彧思想上的惯性。
  荀彧很惭愧。
  “由三皇而五帝,由三代而秦汉,形势时时而变,礼岂能一成不变?”孙策吁了一口气,缓缓转身,目光从荀彧和祢衡脸上扫过。“荀大夫,还记得孤与你以弈道喻治道之事吗?”
  荀彧连忙上前半步,躬身施礼。“臣记得。”
  “三皇五帝之天下,不过今日之郡县而已。三代之天下,南不逾江,北不越燕。疆域越来越大,礼若不能迎头跟上,还谈得什么开疆拓土,谈什么德泽天下?荀大夫,祢正平,此乃五百年来形势之巨变之际,你们不仅是为新朝制礼,更是为新时代制礼,岂能掉以轻心?”
  荀彧再拜。“臣愚钝,还请大王另择贤明。”
  孙策眉头轻皱。“据孤所知,大夫未满不惑吧?”
  “还差数月。”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未满不惑,便想养老,是不是太早了些?”孙策沉了脸,语气虽不严厉,话说得却很不客气。“若天下贤士皆如你这般淡泊,这大吴朝堂上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