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策行三国-第17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长老季站在朱雀桥边,仰望太初宫。阳光照在金凤凰上,也照在他的脸上。
  不远处的西域酒家二楼,祢衡推开了窗户,一手举着酒杯,一手搂着慵懒的胡姬,看着对面的百姓,轻笑一声,撇了撇嘴。
  ……
  大殿之上,鸦雀无声。文武百官穿着崭新的礼服,拱手肃立,等待着庄严时刻的到来。
  东侧是外朝官员,吴景、张纮、虞翻、钟繇站在最前面,九卿及在京二千石官员站在后面。他们戴着式样不同的冠,佩着不同颜色的绶带,手里捧着笏,腰间带着印,端身正立,神情庄重中带着兴奋。
  西侧是内朝官员,朱儁、蔡邕、黄琬站在最前面,周瑜、太史慈等五都督、十二督及各部将领代表穿着新式的军礼服,挺身肃立。即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坐镇一方的大将,指挥过数万人的大战,可是在这种场合,他们还是有些莫名的紧张,一遍遍的检查自己的仪表,默记早已练习了无数遍的礼仪,生怕到时候出错。
  即使是蔡邕、黄琬这样参与朝仪制定的老臣也不敢有丝毫大意。今天的仪式不仅代表着一个新王朝的诞生,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他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五百年来之大变局,必然载入史册,成为无数后代学者研究的对象。他们可不愿意在这种场合闹出笑话,贻笑千年。
  数百人的队伍,几乎填满了整个大殿,却听不到一点杂声。
  大殿之外,许褚、典韦顶盔贯甲,像两尊门神,肃立在殿门房,衣甲鲜明的虎贲郎向两侧殿开,沿着走廊,一直沿伸到远处,威风凛凛,令人不敢生侵犯之意。
  大殿之下,算不上宽阔的庭院中,从各地赶来的郡守、上计吏、诸堂祭酒,各行各业的代表在庭中肃立,静静地等待着仪式的开始。站在最中央的几个代表是丹阳尹杜袭、吴郡太守周异、豫章太守许虔等人,有南郡郡学祭酒胡昭、辽东郡学祭酒管宁,刚刚调任太学木学堂任教授的秦罗也在其中,与她比肩而立的正是黄月英。
  黄月英本该在宫里等着,但她想亲眼见证这个时刻,便以吴郡木学堂祭酒的身份站在了这里。
  许劭也在院中,他是作为汝南郡贤良代表来的。他本来不想来,觉得很尴尬,可是后来听说前朝老臣如庐江周忠、河南种劭、河东裴茂都来了,甚至连九十多岁的赵歧都不远千里的赶来了,他也就坦然了。听可靠消息说,参加这次大典的贤良不仅可以参加大飨,还有机会授予荣誉官职,甚至有可能得到荣誉爵位,再不济也可以得个纪念勋章。
  孔融也在院中。他虽然没有说话,却左顾右盼,看到了无数熟悉的面孔。看来长安老臣们还是不太甘心就此致仕养老,不少人又借着贤良的名义来参加这次大典,为新朝欢呼喝彩。
  太初宫外的广场,万名江东百姓代表静静地等候着,队伍的前面有百张坐席,每个座席上都坐着一个白花苍苍的老人,面前的案上摆着热腾腾的食物和饮品。每个老人身边都有一个年轻人侍候着,他们穿着新衣,难掩心中的激动,小心的拿起案上的食物,递给老人。这些都是宫里特地准备的食物,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松软合口,非常适合老人食用。
  贺纯也在其中。他默默地吃着糕点,一言不发。作为曾经举兵对抗孙策,后来还被孙策诬以抗诏罪名,送到长安关了几年的前朝老臣,他本不愿意出现在这样的场合。可是他不来不行,从子贺齐刚刚被拜为天竺将军,据说还要封侯,他的儿子却还没有出仕。这次费了好大力气,又不远千里,请贺齐给孙辅写信,才求得一个机会,让他有机会作为江东万民代表之一,出现在这里。
  他原本很抗拒,不过看到老朋友王晟之后,他也就坦然了。
  不是不说,这糕点真香。
  老人们后面站着的青壮百姓男女各半,有专门的人抬着箩筐,将一碗碗热粥和可口的糕点送到他们手中,后面的人则跟着收碗,并递上布巾,供他们擦嘴净手。百姓代表们欣喜不已,大口大口的吃着,驱走了身上的寒意。
  “当——当——当——”钟声结束,余音袅袅,久久不绝。
  在钟声余音中,坐在席上的老人起身,振衣,躬身,向大殿方向行礼。贺纯惊讶地发现王晟居然站在了最前面,这意味着王晟要代表这些江东百姓代表,喊出请吴王登基的第一声。
  这老东西,真是不要脸。贺纯很生气。
  站在最前面的王晟没有心思关心贺纯想什么。他运足了气,大声说道:“江东万民,恭请吴王登基,敬天法地,平衡阴阳,荣我华夏,造福万民。”
  一百名老人们跟着齐声大呼:“江东万民,恭请吴王登基,敬天法地,平衡阴阳,荣我华夏,造福万民。”
  万人齐声大呼:“江东万民,恭请吴王登基,敬天法地,平衡阴阳,荣我华夏,造福万民。”
  一万人的声音丝毫不弱于刚才的钟声,不仅宫墙内的人听到了,石头城下,建业城中的百姓也听到了,无数人互相张望,彼此的脸上都充满期待,小儿们更雀跃不已,等待着狂欢的开始。
  宫墙之内,庭院之中,丹阳尹杜袭、吴郡太守周异为首的郡守齐声大呼:“臣等恭请吴王登基,敬天法地,平衡阴阳,荣我华夏,造福万民。”
  比起宫外的百姓代表,他们更熟悉这种场合,人数虽然少一些,声音却更加整齐洪亮,有如金帛。
  这时,宫门大开,以王晟、郭纯为首的百名老人在子弟的掺扶下,缓缓入宫,沿着中央的大道,走到阶前。走在最前面的十名老人继续向前,走上台阶,大声说道:“江东万民,恭请吴王登基,敬天法地,平衡阴阳,荣我华夏,造福万民。”
  殿中大臣们转身,向空着的御座行礼,大声说道:“臣等恭请吴王登基,敬天法地,平衡阴阳,荣我华夏,造福万民。”
  在臣民洪亮的劝进声中,二十个宗室少年从御座后面走了出来,十男十女,男子以孙翊为首,女子以孙尚香为首。他们穿着统一的服饰,腰间佩着战刀,站在御座两侧。
  孙策挽着皇后袁衡的手,缓缓从里面走了出来。他头戴通天冠,十二串玉珠悬在面前,挡住了他的眼睛,象征着有所不见。两条丝带在耳边垂下,两粒玉珠正在耳朵的位置,象征着有所不闻。身上穿着大红底,上绣金色凤鸟、太阳、火焰和海水的衮服,腰间的玉带上挂着各式玉饰。袁衡同样礼服整齐,庄严华贵,只是衮服上的纹饰不是金色,而是银色。不是凤鸟,而是凰。不是太阳,而是月亮。
  两人登上御座,并肩站好。
  看着阶下黑压压的人群,孙策虽然有心理准备,还是有些惊讶,声音也不由得有点紧。他咽了口唾沫,运足了中气,朗声道:“小子不德,蒙诸君不弃,奉立为帝,诚惶诚恐,战战兢兢。愿得诸君相辅,竭智尽力,敬天法地,平衡阴阳,荣我华夏,造福万民。”
  众臣再次齐声大呼。“臣等愿随陛下,敬天法地,平衡阴阳,荣我华夏,造福万民。”
  殿外众人大声应和。“臣等愿随陛下,敬天法地,平衡阴阳,荣我华夏,造福万民。”
  宫外万民跟着大呼:“愿陛下,敬天法地,平衡阴阳,荣我华夏,造福万民。”
  “当——”钟声再响,回荡全城。
  石头城上,执金吾臧霸运足了力气,一声大呼。“吾皇登基——”
  朱雀桥边翘首以盼的老季举起独臂,大声欢呼。“吾皇登基——”
  一声接着一声,沿着街道、河道迅速向前,余音不绝。
  刹那间,整个建业城陷入了欢乐的海洋,无数百姓跟着钟声的节奏,大声欢呼。
  “陛下登基了——”
  “陛下登基了——”
  有人将准备好的青竹扔进火堆,跳跃的火焰烤炙着青竹,青竹冒出了竹汗,慢慢收缩,发出清脆的炸响,“啪啪”声不绝于耳。穿着新衣的小儿们捂着耳朵,围着火堆,又蹦又跳。
  一个报童抱着一堆报纸冲了出来。“号外,号外,大吴国立,皇帝登基——”
  不远处,西域酒家挑出了新的酒幡,十名胡女齐声吟唱。“皇帝登基,万民同欢,本店所有酒品,八折供应。欢迎新老顾客,不醉不归……”
  祢衡一愣,转头看着胡姬。“你们店中还有这样的优惠?那我要多住几天。”
  胡姬媚笑道:“新帝登基,哪家没有优惠活动?若只是喝酒,着实太可惜了,不如我们去城中走走,沾点喜气吧。我可听说,今天有不少庆祝活动呢,街上一定很好玩。”
  祢衡大笑。“好,我们也去与民同乐。依我看,这比参加什么大飨有趣多了。”他看了一眼人潮涌动的街道,又看了一眼远处的太初宫方向。“但愿他能守诺,做一个真正爱民的皇帝。”
  ……
  建业城开始欢庆之时,太初宫里的大典刚刚拉开序幕。
  天子登基之后,首先是封赏群臣。
  首先册封的是皇后,宣读册封诏书,颁布玺绶。
  皇后袁衡跪接。
  接着宣布百官任命人选,首先是三公:太尉吴景,首相张纮,御史大夫钟繇。计相府被并入首相府,计相为第一副丞相。三公皆封侯,食邑二千到三千户不等,食租赋,不治民。
  诏书宣读完毕,三公依次上前跪接。孙策与他们每人都说了几句话,不外乎勉励之语。这其中最意外的是吴景,他起程回京时,完全没想到自己会被封为太尉,虽然兵权被孙策牢牢的抓在手上,太尉并没有多少实权,名义上依然是三公之首。以他的能力和功劳,这无疑是一个莫大的安慰,也说明了孙策和孙权和解的诚意。
  与吴景不同,张纮这个首相是实实在在的实权派,尤其是将计相府并入首相府之后。孙策挽着张纮的手,笑道:“张公,还要辛苦你十年。十年之后,国是院虚席以待。”
  张纮欣然而笑。他今年五十一岁,到六十退休正好是十年。将计相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