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策行三国-第18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怎么从来没听你说起过这些事?”黄月英有些幽怨地看着孙策。
  “你那么忙,跟你说了也没用,何必惹你心烦。”孙策笑笑,伸手将黄月英揽在怀中,拍抚着她的肩膀,既欣慰又无奈。“你也不用多想。治国首先是治人,而人是最复杂的,善恶参半。有君子,也有小人,但更多的还是善恶并存的普通人,所以才有德刑的争论。”
  “唉……”黄月英一声长叹,倚在孙策胸前。“还是木学简单一些,人心太复杂了。”
  ……
  虽说黄月英这个说客很不称职,半途而废,孙策却不打算轻易放过此事。他很快召来张纮、虞翻、钟繇等人,商量着进行一次主要针对各州郡工坊的检查清理,惩处一批为富不仁的奸商。
  理由也是现成的。各地来的贤良文学对商人地位的迅速提升意见很大,很多人上疏反对,要求朝廷对商人进行抑制。有的比较保守,用的还是崇本抑末的旧理论,大讲礼法。有的却能与时俱进,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建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商人重利,为了利润,无所不用其极,最后不仅有害政治,而且伤及了工商本身,走到了新政的对立面。
  孙策对黄月英说的那些例子,有一部分就来自于这些贤良文学的上疏。孙策未必完全同意他们的观点,却非常重视他们提出的具体问题。经历过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洗礼,他比这个时代的任何一个人都清楚,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好财富分配,坐视贫富分化的加剧,科技的发展不仅不能带来和平,反而可能造成新的矛盾,甚至撕裂整个社会。
  他一直在考虑如何着手处理这个问题,既然荆襄、南阳商人主动送上门来,他就从荆襄、南阳开始着手。当然,他不会特别针对荆襄、南阳人,毕竟黄忠还有前线作战,不能影响军心士气,只是在重心上有所偏向,过问得多一些。
  惩处一些奸商,不是为了打击荆襄、南阳人,而是为了整顿社会风气,为普通百姓谋福利。从奸商手中罚没、收缴的钱粮,大部分用来支援前线、安抚军属。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为普通将士声张正义。不能让他们在前线流血牺牲,家属在后方吃苦受难。
  孙策不想搞成运动,所以并没有大张旗鼓的推动,只是要求相关部门进行部署,以响应贤良文学的名义进行。声音来自民间舆论,朝廷只是进行响应,矛盾激化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风声很快传出,商人们不甘心,四处活动,找人写文章进行反击。一时间,原本就很激烈的论战进入白热化,孙策每天要看的公文也翻了一番,尚书台不得不增加了一些人手,并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负责相关的内容。
  孙权被孙策委以重任,负责这个小组,每天除了要处理大量的公文,还要接见不同的人,听取他们分歧严重,甚至是互相攻击的言论,还要保持一副贤王的姿态洗耳恭听,从谏如流,真是苦不堪言。
  虽说年岁渐长,不再像少年时那些任性,可是每天这么折磨,他也有些承受不住,快要疯了。
  三月中旬的一天,孙策按照惯例,去向皇太后请安,皇太后无意间说起孙权最近很憔悴,几乎瘦了一圈,是不是工作太累了。
  孙策把大致情况解释了一下。最近事情确实比较多,千头万绪,孙权负责的事尤其如此。每天要看的公文都堆成了山。孙策随即又夸了孙权几句,几个弟妹中,孙权最擅长这些事务,帮了他不少忙。本来打算这件事结束之后,就让孙权归国就藩,现在又有些舍不得了,想将他留在朝中,担任国是院的宗室代表。
  皇太后既欣慰,又心疼。她对孙策说,陛下信任他,是他的福份,可是他毕竟年轻,这么早就进国是院,和一群老臣为伍,怕是不太合适。况且孙权虽然擅长经济,但他毕竟是个好动的性子,一直从事案牍事务,怕是要憋出病来。
  孙策一听,心里就明白了,抚掌而笑。
  “阿母,仲谋静极思动了?”
  吴太后摇摇头,笑道:“那孩子心思深,有话也不说,我也弄不清他究竟在想什么。只是觉得他以前最喜欢出猎,每次出猎归来都神清气爽。若是遇到了虎豹之类的猛兽,尤其开心。在汝阳一年多,他一次也没出猎,我想着会不会是这个原因才闷闷不乐,没什么精神,便和你说一说,是不是放他几天假,让他出去转转。”
  孙策一口答应。“那倒是我疏忽了。我回去就让他休息,放他半个月的假,到附近打打猎。”
  “半个月?是不是太久了,会不会影响公事?”
  “公事永远处理不完,放半个月也不会有事,安排其他人处理就是了。对了,伯夏(弘咨)最近在忙什么?仲谋放假这段时间,让他来顶一阵子吧。他家那两个小子也该入学了,宫里有最好的先生,让他们和大虎、小虎一起上学,将来也好互相照应。”
  吴太后正中下怀,既高兴又有些惭愧。“还是陛下想得周到。我有好久没见尚华了。说起来,我平时对尚英关心得多一些,也不知道尚华心里会不会有想法,说我这个做母亲的偏心。”


第2487章 鄙视链
  陪着吴太后说了一阵子话,用了晚餐,孙策告辞出殿。
  曹琬也舍不得和大虎等人分开,哼哼唧唧的闹着。孙尚英牵着他的手跟了出来,让他去道别,默默地站在一旁。孙策看得清楚,招了招手,将孙尚英叫了过来。
  “有心事?”
  “没有。”孙尚英强笑了笑。“衣食无忧,我能有什么心事。”
  “说谎都不会。”孙策哼了一声,看着依依不舍的孩子们,又道:“蜀王请降,虽然诚意不足,却也是个机会。你有什么想说的,写封信,我派人送到南郑去。”
  “说什么呢?”孙尚英抬起头,偷偷地看着孙策,眼神中露出几分希望。
  “说什么?”孙策又好气,又好笑。“让他不要痴心妄想,老老实实投降,我留他一条命,保他一辈子衣食无忧。”他顿了顿,又道:“整儿该启蒙了,你不希望他在学中被人欺负吧?”
  孙尚英苦了脸。“皇兄,你也知道我的学问,真不知道该怎么写。万一……”
  孙策摆摆手,打断了孙尚英。“你无官无职,不需要担心那么多,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子修是明白人,他只是囿于父子之情,不忍抛下曹操一人。”他顿了顿,又道:“有时间,你去看看丁夫人,看她有什么话要带给子修。如果她肯出面写信,也方便些。”
  “喏。”孙尚英应了一声,随即又知道不妥,连忙改口。“唯。”
  孙策摆摆手,走到曹琬身后,弯下腰,拍拍他的小脸。“你想和大虎阿兄一起回宫,还是想大虎阿兄留在这里?”
  曹琬眨着眼睛,看看孙策,又看看母亲孙尚英,难以决断。大虎见状,主动说道:“父皇,我能留下陪大母说说话吗?”
  孙策笑着拍拍大虎的肩膀。“当然可以。”
  曹琬眉开眼笑,拉着大虎就走。孙策看着大虎的背影,心中欢喜。大虎虽然才十岁多,却有兄长的气度,处处护着几个弟弟妹妹,唯一的弱点只是不爱读书,看到书就浑身疼。启蒙一拖再拖,勉强读完了《论语》《孟子》就不肯再读,尹姁发狠打了几次,一点用处也没有。
  见孙策看着大虎出神,孙尚英走了过来,说道:“皇兄又为大虎读书犯愁?”
  孙策笑笑,没吭声。说实话,他虽然也希望大虎认真读书,却不至于犯愁。大虎喜欢习武,而且身手很不错,将来让他从军就是了。
  “大虎很像阿翁,阿翁生前最喜欢他,将来必是猛将。”
  孙策笑出了声,心头却有些莫名的遗憾。一晃孙坚去世几年了,他到底也不肯放弃汉臣的身份,一个人葬在富春的孙氏祖茔。虽然是他自己的遗愿,孙策心里还是难以释怀。
  他不知道孙坚这么做是因为真想为汉朝尽忠,还是另有原因。
  孙策收回心神,转换了话题。“你有没有想过你儿子以后做什么?”
  “他不能和大虎比,听天由命吧。”
  孙策斜眼瞅着孙尚英,孙尚英忍不住笑了,抓着孙策的袖子摇了摇。“虽说他姓曹,可是在宫里,皇兄和皇后都待他如自己的孩子一般,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阿舅毕竟是阿舅,不是父亲。这孩子很聪明,虽然嘴上不说,心里明白着呢,只是怕说出来惹你伤心。书信的事抓紧,益州的战事不会拖得太久了,特别是汉中。”
  “唯。”孙尚英听话的点点头。
  ……
  孙策一路走回行宫。他习惯在晚饭后散一会儿步,既是消食,也是整理一下思绪。处理完一天的公事后,他喜欢利用这段时间思考一些总体规划。
  想到晚饭时吴太后的话,孙策迟疑了片刻,转身去了前殿。
  前殿很安静,全副武装的虎贲郎执戟而立,十步一人。正殿黑漆漆的,偏殿还亮着灯光,隐约可以看到人影。孙策走上台阶,隔着琉璃窗看了一眼,见孙权坐在宽大的书案后,正和几个尚书郎说着什么,声音不大,却很严厉,尚书郎们躬身而立,噤若寒蝉。
  尚书令王粲、尚书郎路粹、裴潜等人坐在远处,各自处理着自己的事务,对孙权这边充耳不闻。
  孙策站着不动,静静地听着。他耳力甚好,很快就知道孙权说的是益州的战事,孙权对前线军费开支有怀疑,认为数目太大,与实际需要不符,需要仔细核查。
  孙策有些奇怪。与军事有关的事由枢密院处理,一般不经过尚书台,沮授、郭嘉会派人直接汇报,有时候甚至直接汇报。就算有什么事,也会由枢密院祭酒朱儁出面。孙权怎么管起军费的事了?
  孙策听了几句,孙权没好气的挥挥手。“既然有上书送到尚书台,这件事就不能转交了事,你们去查一查,将来陛下问起,也好回复。”
  “喏。”几个尚书郎应了,匆匆离开。出了门,其中两人互相看了一眼,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