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策行三国-第2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策实力太强,这个豫州牧不是他想争就能争得到的。可是他刚刚背叛了公孙瓒,如果和孙策谈判,孙策真的把他送给公孙瓒,那可怎么办?就算孙策不会这么做,他现在要背叛的可是袁绍。袁绍和公孙瓒正准备决战,在胜负未分之前做决定,是不是太仓促了?
  刘备心中烦闷,起身走到屋外。天空阴沉沉的,乌云压得很低,几乎贴到了远处的城墙,闪电在云层间闪现,轰隆隆的雷声不时的传来。刘备心中一动,转身赶到袁叙的院子里,将正在读书的袁叙拉了出来。“袁君,这是要下雨了吗,能下多大?”
  袁叙很不耐烦,挣脱了刘备的手。“已经到了雨水节气,下雨有什么好奇怪的。”他抬起头看了一眼,这才发现天色不对。“哦,这场雨啊,估计不会小。”
  话音未落,一道闪电划过天际,紧接着大雨倾盆,天地之间一片迷茫。
  轰隆隆的雷声中,刘备放声大笑。“天不亡我,天不亡我啊。”


第369章 刘备的机会
  天有不测风云,就连郭嘉这样的鬼才也没想到这雨会来得这么突然,而且一下就是三天。
  这时候就体现出孙坚的引路作用了。如何选择扎营地点这种事,兵书上有原则性的要求,但没有讲具体办法,可是孙坚有丰富的经验,教导孙策时说得非常详细。首先要看附近的水源,离水源太远不行,取水不方便。太近也不行,一旦水位上涨,容易被淹。他还拿自己的切身经验为例子,一步步的教孙策如何选择合适位置。
  雨下了三天,下得还非常大,但孙策的大营里没有积水。同样因为这个原因,辎重营的粮草薪柴也都保持干燥,没有被淋湿,除了出行不太方便之外,总体上很正常。
  由此可见,于禁被关羽水淹七军的关键原因还是他的用兵之法全来自经验积累,没有系统传承,他又不熟悉汉水气候,按照他在中原的经验扎营,没有预计到汉水突发性洪水的威力,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大雨天不能作战,连训练都没法进行。大雨中训练听起来很牛逼,其实会有一系列问题,弓弦会被雨浸湿,失去强度。战甲上的铁片容易生锈,战袍湿了,士兵容易受凉感冒,一旦形成传染,会影响整体战斗力,得不偿失。
  所以孙策很明智的放弃了这种装逼行为,但他也没让将士们闲着。在战斗结果统计出来之后,他先召集校尉、都尉级的军官进行战后研讨,从如何分析对手开始说起,再请临阵指挥的郭暾、陈到现身说法,详细描述整个战斗的过程,又请在一线战斗的军侯、屯长甚至是立功的战士讲述交战的详细过程,大家畅所欲言,分析双方的优劣,提出改进意见。
  气氛很热烈,收获也很多,等于是一次讲武堂短期集训,干货充足,不仅陶应这样的将领收获良多,屯长、军侯这样的中级军官也增加了见闻。
  孙策现在有两万人马,但战斗力最强的无疑还是四千亲卫营,不仅士卒精挑细选,严格训练,屯长以上的军官几乎都经过讲武堂集训,粗通文墨。也正因为如此,亲卫营才能取得杀伤杂胡骑千余人,险些将关羽、张飞击杀在阵中,而自己的伤亡不过三百人,只有一个屯长阵亡的骄人战绩。
  即使如此,孙策还是为刘五感到可惜。这个年轻的屯长是讲武堂的优秀毕业生,与他同期的田弘成已经升任都尉,眼下正驻守析县。刘五运气太差,遇到了关羽、张飞,当场战殁,要不然此战过后升任军侯是顺理成章的事,将来的成就不会比田弘成差。
  这就是运气,谁也没办法。
  将领们学习指挥,普通战士学习战斗,亲卫营立功的士卒被分配到各营巡回演讲,与普通士卒聊天,传授战斗经验,还教那些文盲士卒写自己的名字,认识简单的数字。亲卫营的将士识字率较高,这都是平时训练的成果。虽然在大儒们看来,他们还是文盲,可是对那些连自己名字都不认识的士卒来说,他们已经可以算是文化人了。
  孙策对陶应说,雨停之后,等地面积水排空还有几天时间。我身后是一片沼泽,运输不便,你能不能从徐州运些粮来。水位上涨,如果用船运的话应该很方便。这些算我买的,我用战利品偿还。
  陶应二话没说,拍着胸脯答应了。这件事都不用请示家父,我做主了,保证不会断你的粮。他随即行文彭城相汲廉,让他安排民夫转运粮草。刘备南下,彭城是徐州门户,陶谦在这里囤结了大量的钱粮。之前送给孙策的二十万石粮也是从彭城运来的。
  数日后,汲廉送来消息,正在紧急征集民船,十天之内,将有五万石粮草送到萧县。
  孙策大喜,仓中有粮心不慌。两万大军每个月仅粮食就需要近四万石,再加上战马和运输用的牲畜用的刍草,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如果没有充足的后勤供应,战争根本没办法持续。有了徐州的粮草支援,孙策就可以安心的围城。
  ……
  突降大雨,给了刘备一个喘息的机会,但只能救急,不能救命,刘备并没有因此轻松多少。
  萧县只是一个县,自身的存粮有限,朱治以萧县为驻地时,虽然只有三四千人,还需要定期从周边各县调集补充,他走的时候萧县已经没多少存粮了。现在刘备有近万人,消耗量猛增,而周边诸县又被孙策收复,没有补给来源,兖州的粮草又运不过来,仓里的粮食最多还剩一个月。
  一个月后,刘备就会面临断粮的危机。如果要留出撤退的时间,他只剩下半个月时间。
  刘备与袁叙商议,请袁叙给刘岱写信,请他无论如何派人接应一下,就算不能打败孙策,也要接应他们撤出豫州。萧县是豫州地界,又是战略要地,孙策不夺回萧县绝不会罢手。
  袁叙答应了。他给袁遗写信,请袁遗出面向刘岱进言。袁遗是山阳太守,就算刘岱不同意,看在他们都在袁氏子孙的份上,袁遗也能救他一把,顺便把刘备带出去。
  十日后,袁叙收到了袁遗的回信,但不是什么好消息,而是一个噩耗。兖州刺史刘岱迎战黄巾失利,临阵战殁。黄巾已经深入济北,正向东郡、东平进发,随时可以进入山阳。他自顾不暇,没法救援袁叙,请他自己想办法脱围。
  袁叙方寸大乱,不知道如何处理。他把消息转告刘备,刘备愣了一会儿,心中暗自狂喜。上苍垂怜,刘岱死了,我的机会来了。做不成豫州牧,还可以做兖州牧啊。打不过孙策,我可以打黄巾啊。刘岱战死,袁绍要对付公孙瓒,派不出人手接管兖州,我自告奋勇,他一定不会拒绝。
  刘备请袁叙出面,给袁绍写信,请求袁绍让他移镇兖州。袁叙也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刘备虽然这一战打得窝囊,但他之前对付黄巾的战绩还是非常不错的,便答应了。刘备一边准备突围,一边派简雍出城,与孙策谈判,打算稳住孙策,争取撤退时间。
  简雍再一次出现在孙策面前。


第370章 一无所有
  得益于郭嘉组建的情报系统,孙策比刘备早几天知道兖州的战况。
  青州黄巾去年入渤海郡,欲与黑山军会师,结果遭受公孙瓒迎头痛击,损失超过十万,余部在张饶、管亥的率领下退回青州,在北海郡休整。北海是黄巾的根据地之一,北海相孔融又是个书生,无力征讨,黄巾军很快又纠集了八十余万人,号称百万,由北海出发,一路西行,经泰山北麓的齐国、济南,一路杀入兖州。刘岱率济州军迎战,当场战死,济州军溃败,黄巾军涌入济北,四面开花。
  葛生自高奋勇地去了北海,打算和青州黄巾结盟,结果一直没有消息来。孙策现在知道为什么了,管亥、张饶还是想西进,与黑山军会师,看不上他孙策,也不想南下。现在旗开得胜,估计更没兴趣理他了。黑山军的根据地在太行山,有险可守,山间盆地也足以让他们耕种,他们乐得自在,自然没兴趣寄人篱下。
  孙策表示理解。人之常情啊,谁天生愿意听人的指使。历史上,青州黄巾就一直是秉承这个战略,只是先败于公孙瓒,再败于曹操,不得已才投降了曹操,成为青州兵。现在曹操不在兖州,说不定他们的计划还真有实现的可能。
  简雍刚说了两句,孙策就明白了刘备的意思。刘岱死了,刘备想去做兖州刺史了。他想代替曹操的位置,可是他有这能力吗?
  孙策和郭嘉商量。郭嘉改变了之前的态度,觉得还是放刘备走更合适。不管刘备能不能战胜黄巾,让他去兖州都有好处。首先,我们可以顺利收复萧县,避免攻城。萧县再小也是城,攻城就会有伤亡;其次,刘备这性格不可能久居人下,如果他真的战胜了黄巾,恢复了实力,迟早会和袁绍翻脸;最后,有刘备挡在中间,我们短期内不用与袁绍面对面,有更充裕的时间经营豫州,特别是击破陈登。
  此外还有一个附带目的,刘备虽然笨,但是多少有些勇力,至少对付黄巾还行。让黄巾军吃点苦头,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选择,别太自以为事。不管是公孙瓒还是刘备,都不可能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未来,只有我们可以。
  孙策觉得有理,但他提出一个要求。
  “刘备必须交出四千丹阳兵及其家属,否则免谈。”
  简雍摇摇头。“丹阳兵是我家将军招募来的,岂能交给将军。如果将军坚持这个要求,我们别无选择,只有一战。四千丹阳兵再加五千济阴郡兵,拼死一战,这样的损失想必将军也承受不起吧。”
  孙策忍不住放声大笑,扬长而去,将简雍晾在那儿。郭嘉也甩甩袖子走了。蒋干没走,一边笑一边摇头,眼神怜悯中带着三分讥讽。“简雍,你把我们当傻子吗?”
  简雍强作镇定。“不敢。”
  “你们想的不就是退回兖州吗?兖州刺史刘岱战死了,刘备想去抢兖州,对不对?你别急着否认,我跟你说实话,我们早就知道了。我们不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