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策行三国-第4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说你学留侯辟谷,过午不食,想成神仙啊。”杨彪瞅了荀彧一眼,轻声说道:“年纪轻轻的,就想着避嫌,我真不知道你是少年老成,还是暮气太重。”
  荀彧收起笑容,一声长叹。“杨公,我也是迫不得已,只要能为变法减少一些阻力,不管是少年老成还是暮气太重,我都无所谓。杨公为此操劳,承担了绝大部分的事务,不知道要承受多少非议,我才能在宫里清闲。避些嫌疑,也是免得给杨公添麻烦。”
  杨彪眼神闪了闪,轻抚胡须,原本阴沉的脸色好了很多。荀彧或许做事方式有些软弱,但人品无可挑剔。他示意荀彧不要急,多吃一点,自己顺便整理一下思路。等荀彧吃完,他才不紧不慢地开了口。
  “文若,犬子德祖有家书来,孙策打算在丹阳屯田养兵。丹阳出精兵,再有了粮食,就算袁绍破了豫州,也无法过江。江陵、丹阳在手,长江天险为孙策所有,江东固若金汤,朝廷再想收回来可就难了。”
  “杨公,德祖有没有说他计划多久?江南卑湿,丹阳又在下游,时常有涝灾。屯田之前必修水利,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
  杨彪迟疑了片刻。“说是两到三年时间。”
  荀彧笑而不语。杨彪不解,露出些许不悦。“文若这是何意?”
  “杨公,若不是德祖被孙策骗了,就是孙策被人骗了。两到三年能够屯田成功,丹阳屯田的条件难道比关中还好?杨公在关中屯田,觉得几年能够自给自足?”
  杨彪将信将疑,他还真不清楚丹阳的情况。他看向刘巴。刘巴不动声色地说道:“若以常理论,丹阳地势卑下,人口又少,欲在丹阳屯田,没有五年时间难见成效。可是令君别忘了,孙策与众不同,他也许能别出蹊径,两到三年就能成功。”
  杨彪很尴尬。刘巴这句话是在替他辩解,其实是证明了荀彧的分析。丹阳不可能在两到三年的时间内看到屯田效果。他不熟悉丹阳的具体情况,杨修也不熟悉,很可能被孙策骗了。至于孙策被人骗了,他不太相信,因为孙策做事精细,他提前三个月就派人查访丹阳地形,不可能不了解丹阳的实际情况。
  虽然是同龄人,但杨修阅世太浅,不如孙策狡诈。若非如此,他也不会莫名其妙的成了孙策的辎重营主管。当然也不仅仅是他,马超、阎行都被孙策笼络住了,阎行甚至成了孙策的骑将。
  卑贱者多能,高门子弟有见识,却往往眼高手低,不如出身卑贱者通晓实务。
  “孙策与众不同,是他特立独行,敢为天下先,并不是他有鬼神之能。只要我们敢于放弃那些繁文缛节,他能做的,我们也能做。杨公、子初及司徒府诸贤为屯田想了那么多办法,难道孙策还比诸位更高明?不过……”荀彧话锋一转。“杨公,正如子初所言,孙策别出蹊径,在南阳主政不到一年时间,南阳军械就成为天下利器。他如果能找到合适的人,丹阳屯田迅速取得成果也是有可能的。”
  “怎么说?”
  荀彧看看杨彪,又看看刘巴。“杨公,司徒府有通晓农学的人才吗?”
  杨彪摇摇头,又点了点头,心有灵犀一点通,他已经明白了荀彧的意思。南阳军械为什么能提升那么快,原因就在于黄承彦父女,木学堂、南阳铁官都是他们一手操办的,新纸、四轮马车和抛石机也不例外。术业有专攻,一个专业人才抵得上一群普通人才,如果孙策找到精通农学的人,屯田在短期内取得成功也不是不可能。杨修不是说了吗,祖郎推荐了一个叫鲜于程的人主管屯田事务,这人就是研究农学的。
  “人才难得啊,我们如果能找到这样的人就好了。”杨彪叹惜道:“可惜,关中没有第二个赵过。”
  荀彧不紧不慢地说道:“就算有第二个赵过也没用,孙策可以支付黄承彦二千石的俸禄,杨公能这么做吗,就不怕有樊迟问稼穑之讥?”
  杨彪微怔,目光一闪,在荀彧脸上停留了片刻,忽然笑了起来。“原来你绕了半天,在这儿等着我啊。”


第732章 义利之辨
  荀彧笑着拱拱手,连称不敢。
  杨彪抚着胡须,收起笑容。司徒是外朝官,司徒府的大门是敞开的,士子们有意见,随时可以到司徒府求见。他这个司徒大部分时间不是处理公务,而是接待,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司徒府有掾吏六七十人,大多是读书人,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变法在读书人中引起的反应。
  长安稳定,建起了工坊,有不少工匠从南阳返乡。这本来是好事,这些工匠有技术,对提高关中工坊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有重大帮助,但他们提出的要求高得离谱,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这其中又以木学堂的匠师最为显著,一个普通的匠师居然要三四百石的收入,相当于一个县长。
  读书人苦读数年,又在宫中或者州郡做几年掾吏,才有机会被任命为县令长,前前后后需要十多年时间。一个匠师居然也能拿到这么多钱,而且在官员俸禄都不能按期全额发放的情况下,他们却能按月拿到工钱,这不能不让读书人义愤,尤其是宫中和各府的官员,对此极为不满,怨言很多。
  三四百石的收入已经引起这么大的议论,一个通晓农学的人拿二千石的俸禄又会有什么反响?赵过发明代田法,每亩能增产一石,官不过搜粟都尉,千石而已。孙策可以让黄承彦拿二千石的俸禄,长安可以吗?作为变法的主要执行者,司徒杨彪能承受这样的舆论压力吗?
  荀彧借孙策说事,把这个问题摆在杨彪面前,自然不是为难杨彪,而是提醒杨彪,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顶不住舆论压力,变法也就无从谈起,只是表面上热闹。
  杨彪半天没吭声。他虽然不是党人,但他经历过党议,知道舆论有多少厉害。长安来了那么多读书人,他们都渴望着朝廷给他们安排官职,如果朝廷不安排他们,反倒重视工匠、农夫,整个舆论很快就会转向,党议说不定会重现,他会首当其冲,成为众矢之的。他可以不在乎自己的名声,却不能不考虑后果。两次党锢已经击垮了大汉,再来一次,不用袁绍、孙策打,朝廷自己就完了。
  “文若,我这个司徒可是坐在积薪之上啊。”
  荀彧躬身施礼。“非杨公,何人能担此任?杨公的辛苦,陛下是知道的,将来天下人也都会知道。”
  杨彪苦笑着摆摆手,捻着手指沉默了片刻。“文若,子初,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一起说来听听。”
  荀彧看向刘巴,似笑非笑。
  刘巴笑笑。“说难其实也不难,解决办法有两个:其一,南阳木学堂的匠师收入虽高,却也不是全由木学堂支付,他们大部分的收入来自技术转让的费用,并不需要孙策承担。我们也可以这么做。其二,效仿入粟拜爵的故事,用封爵代替收入。人所欲者,不过富贵二字。孙策能让他们富,却不能让他们贵,这是朝廷才有的特权。对于无须应酬往来的工匠、农夫来说,百石足以衣食无忧,再多二三百石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不如爵位来得吸引人。如果朝廷发布诏书,通农学、能屯田的人可以封爵,我想会有不少人自告奋勇,毛遂自荐,如百川之归大海。”
  荀彧抚掌而笑。“子初果然是经国济世的良材,这个办法好。”
  杨彪说道:“可这还是难免读书人的非议啊。”
  刘巴迟疑了片刻。“杨公,孙策最不喜欢的就是坐而论道、夸夸其谈的读书人,这些人就算离开长安也没有其他去处,一时的非议,杨公毋须太在意。等将来关中形势缓解,再重建太学,让乃心学问的读书人安心做学问、修史,他们自然明白杨公的一片苦心。”
  杨彪接连叹了几口气。“文若,子初,我担些骂名没什么,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么做的后果?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你我在这里谈的可全是利啊。那些读书人难道仅仅是一些读书人吗?他们怀揣着对朝廷的忠诚而来,为的是义,我们却要将他们拒之门外,这不合适啊。至于南阳郡学做的那些学问……”杨彪连连摇头,显然极不赞成。
  刘巴沉默不语。他也是读书人,不远千里来到长安,最能体会那些读书人的感受了。如果他自己遭遇这样的对待,他也会非常愤怒。但他对杨彪的看法也不能认同。杨家所传的《欧阳尚书》是今文经,南阳郡学的邯郸淳、胡昭等人的治学方法却是古文经一路,而且走得更远。杨彪对此不满,恐怕还是今文经对古文经的歧视。时至今日,今文经的弊端已经如此显著,他还抱着这样的观念不变,未免过于守旧。
  荀彧不动声色地看了刘巴一眼,淡淡地说道:“司徒所言甚是。然,君子固穷,夫子厄于陈蔡,七日不食犹鼓弦而歌,若真能有志于道,又怎么会因一时贫困而生怨言?这样的人传不了大道,一时得失聚散无关大局,今日散之,明日再聚之便是。”
  杨彪摇摇头,神情凝重。“文若,此言差矣。孙策出身卑贱,读书少,唯利是图还情有可原,你可是荀君后人,家常渊源,怎么和他和一般见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是为政根本。虽说治平用道德,乱世用权谋,却也不能忘了教化。世祖劝学,诱之以俸禄,尊之以爵位,养士百年,这才有今日士风,如果因为眼前的困难,弃道德如敝履,就算拨乱成功又能如何,升平尚不可得,况乎太平。”
  杨彪顿了顿,缓了颜色,语重心长的说道:“文若,子初,我年已半百,大概是看不到升平之世了。苟利于国家,我可不在乎身后名,你们却是朝廷的希望所在,不能乱了方寸。尤其是你,文若,天子年幼,正需要你耐心辅佐,潜移默化,教以圣王之道,导之为尧舜之君,任重而道远,动辙言利,绝非上策。履霜坚冰至,可不慎哉。”
  荀彧头皮发麻,杨彪虽然说得温和,这个指责却是他承受不起的。他拜伏在地,汗如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