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龙不败-第2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操在攻破邺城后,鉴于东汉后期沉重的人头税,改为户调制,对土地所有者收田租每亩为四升,每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这一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得到了百姓一致的拥护。”

    “其二,曹操在世时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卓有成效,比如他在周瑜的家乡舒城建立的七门三堰一直到北宋宋仁宗时还能每天浇灌两万顷良田。”

    “在开源同时,曹操也非常注意节流,并以身作则。史书中称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简单地说,就是他没有花里胡哨的衣服,不穿雕花绣彩的鞋子,帷帐屏风落满补丁,床榻被褥还有‘败絮其中’。在他的大力纠正下,东汉以来的奢华之风为之一扭,天下的人都以廉洁勤俭自律。”

    “四来嘛。汉末三国的军事家首推曹操。他钻研兵法,有高深的军事理论,曾熟读孙武、吴起等前代军事家的著作。在习诸家兵法的基础上,写成《兵书接要》一书,结合自己的战争经验加以论述。所撰《孙子略解》,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军事理论。他还主张‘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强调师出有名,符合道义。在战略战术上灵活多变。因事设奇、任势制胜,兵不厌诈。”

    “其五,曹操喜爱坟典和六艺之学。在统一北方的混战中。他就注意对图书的保护和收求。建安五年,在他击败袁绍后,就曾下令‘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任魏公后,他设置了掌管典籍的官吏。广收在战乱中散佚的东汉官府和民间藏书。‘采辍遗亡’,藏在中外三阁和秘书省。”

    “其六,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当今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他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作品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百姓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这七来么,曹操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各层次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这些政治上的举措为他统一中国北方,发挥了不小的积极作用。”

    “最后,也是最鲜为人知的是,曹操是一代书法家。历史上见过他书法作品的人,无不赞其书作有‘金花细落,遍地玲珑;荆玉分辉,瑶若璀粲’、‘笔墨雄浑,雄逸绝论’之大美。”

    “试问,这样的人物若还称不上‘经世济民’的‘大英雄’,那还有谁人可当之?”

    范祖禹听了东方不败的滔滔雄文,满面羞惭,无话对答。

    座上又有一人应声问道:“看来东方元帅的确很推崇曹孟德啊!不过在鄙人眼中,他只不过一介乱臣贼子罢了。曹操自称是相国曹参的后代,证明他世代都为汉臣,而后来他却挟天子以令诸侯,手握王权,肆意横行,欺君妄上,不仅是目无君主,而且是蔑视祖宗,不仅是汉室之乱臣,而且是曹氏之贼子。”

    “而他的对手刘备乃堂堂正正的汉室之胄,中山靖王的苗裔,汉献帝依据世宗祖谱赐与他官爵。刘备还忍辱负重,效法从区区亭长开始建业起身的汉高祖刘邦,靠编草席卖草鞋起家,这样的真英雄,曹操有什么资格来和他抗衡呢?”

    东方不败循声看去,原来是宋国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韩缜。

    东方不败笑起来,回答道:“哈哈,韩侍郎说得好。可惜‘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刘备最终的失败便是曹操能与他抗衡的最佳注脚。当然,刘备的祖宗,秦末之刘邦所领导的农民战争的确是成功的。”

    “可是,亭长刘邦所领导的农民起义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一是以项羽为代表的六国旧贵族意在复辟封建制的反叛,为刘氏夺权的成功廓清了道路;二是由刘邦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力量,在本质上又是对六国旧贵族企图复辟分封式封建制度的反击,和对秦始皇‘罢分封、置郡县、实行中央集权’的肯定及继承,从而顺应了历史的发展。”

    “后来做成了皇帝的刘邦则‘兴内讧、杀功臣、灭冤党’,以维护自己的帝位、王权和‘一姓天下’,尽显无赖本性。把地痞流氓刘邦及其后裔刘备当作‘真英雄’,我看你真是小儿之见,怎能和高士一起理论!”

    韩缜闻言,不禁闭口塞舌。

    席中又一人说道:“元帅所言,尽是强词夺理,全不是正经之谈,不必再说了。在座诸位大臣,哪个不是著作等身的大儒,只请问东方元帅你这个赳赳武夫著有什么经典之论吗?”

    东方不败望向那人,原来是大宋尚书左丞王安礼,也就是鼎鼎大名的王安石之弟,便回答:“寻章摘句,是世上那些迂腐儒士的所为,哪能够依此兴国立事。古时候躬耕的莘伊尹,垂钓于渭水的姜子牙,还有张良、邓禹等名士高人都没见他们有什么经典论著。难道说在场的各位柱国之臣,整天就光只是效仿那些酸腐的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吗?”

    王安礼听罢,唯有垂头丧气地无以作答。

    忽然一个人大声说道:“东方元帅好说大话,未必有真才实学,恐怕到时恰恰要被文人学者所笑呢。”

    东方不败看向他,乃是门下侍郎李清臣,又答道:“文人学者有君子与小人之分。作为君子的文人,护民爱国,坚守正义,憎恶邪佞,尽力为时代做出自己的贡献,美名传于后世。而作为小人的学者,只钻营雕虫小技,用心于文墨,年轻时作赋,人老了把经都念完。笔下即便有千言,胸中却没有一点实实在在的计策。就像杨雄那样,虽然以文章著称于世,却屈身于草莽强盗之手,走投无路最后跳楼而死。这就是所谓的小人之儒。即使他每天吟诗作赋上万言,可又有什么用呢!”

    李清臣也不能应对了。

 第三百一十四章 血溅皇廷(四)面圣

    第三百一十四章 血溅皇廷(四)面圣

    众人见东方不败对答如流,全都已惊慌失色。

    而后座中还有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吕大防、太中大夫刘挚、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苏颂、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王岩叟、左司谏朱光庭、御史中丞舒亶、刑部侍郎赵彦若、户部尚书梁焘接连起身问难东方不败,都被她一一驳倒。

    无奈之下,殿中几乎所有宋国大臣都望向在座宋方才学最高者,礼部尚书苏轼,希望他能出口对付东方不败,为大宋挽回一些颜面。

    岂料在众目睽睽之下,苏轼起身行至东方不败跟前,却对她说:“东方元帅,十年前老夫在被贬谪黄州时曾赋道:‘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说的是曹孟德,而据如今所见么,这样的‘一世之雄’老夫终于知道他何在了。”

    东方不败听后,不解地问:“苏大人,他到底在哪里?”

    苏轼笑道:“哈哈,‘而今安在哉’,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是你东方大元帅啊!”

    东方不败闻言,赶紧向苏轼行礼道:“苏大人谬赞。小可何德何能,居然担此美名?”

    就在这时,忽然有个人从外面走进来。宣旨道:“圣上有旨,宣契丹使臣东方不败赴紫宸殿觐见。”

    众人一听,便即簇拥着东方不败向北面的紫宸殿进发。

    他们来到大殿之上,见当今宋皇赵煦,也就是后来历史上称为哲宗者,高坐阶上龙椅之中。

    他也算是对东方不败厚礼相侍,赐她一张太师椅坐。众文武分列两旁,苏轼站在东方不败身边。

    东方不败见赵煦年纪轻轻,仪表堂堂。却面现病容,暗忖自己此行为讨债而来,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要想说服此人。唯有清楚他的底细,便在脑中展开在史书上读到过的关于他的记载。

    宋哲宗赵煦,原名佣,九岁时登基,由高太后执政。

    高太后执政后,任用司马光为宰相。元祐八年,高太后死,宋哲宗亲政。哲宗亲政后表明绍述。追贬司马光,并贬谪苏轼、苏辙等旧党党人于岭南。接着重用革新派的章惇,恢复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减轻农民负担,使国势有所起色。

    次年改元“绍圣”,并停止与西夏谈判,多次出兵讨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

    元符三年阴历一月十二日,这位少年天子病逝于汴梁,在位十五年,享年二十四岁,谥号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葬于河南巩县的永泰陵。

    宋哲宗是北宋较有作为的皇帝。但是,由于在新党与旧党之间的党争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在宋哲宗当政期间进一步激化,埋下了北宋灭亡的祸患。

    宋哲宗的悲剧,在于他的理想与他的实际能力距离太大,他更多地像一个纸上谈兵的人物,理论上有许多想法,但在实际运用上却缺少变通和从权的能力,难以处理诸种复杂矛盾和关系。

    宣仁高太后对宋哲宗从策立之初,到临终嘱托,都可以说是相当费尽心机。

    宋哲宗年少多病,而高太后却严令太医不得医治。哲宗因这种过分的“呵护”而感到窒息和束缚,所以高太后一死,宋哲宗便要急不可待地改弦易辙,去实行他所崇敬的父皇宋神宗的变法之政策。

    宋哲宗虽仰慕其父的敢作敢为,但由于高太后的后手,其事业心和实绩,其理想和现实能力,真的反差太大,陷入悲剧而不能自拔。

    谁也料想不到,还未等东方不败整理出一套合适的说辞,赵煦已经率先表态:“东方元帅,去年我国应交付贵国的‘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因贵国兵祸阻隔,未能及时送达,朕深感歉仄。因此,这欠款朕已命户部凑齐,准拟与今年应付之款项一并送至雄州交割,银绢正在国库装车。元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