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姜姬-第6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后他把太后关起来也就师出有名了。
  而太子未死,这一切就完全不同了。
  他并不想要一个有着晋国血统的太子,更别提这个太子还身负杀母之仇,日后他继位,会不会重提旧事?造成魏国的动荡?这都是隐患。
  所以太子回来后,他碍于父子天伦,无法下手杀他,但也一直忽视他。
  他逃走,他原本想顺理成章的将他的太子之位夺去,不料曹非又跑回来当殿哭诉,叫他无法下手。
  毕竟当时王后惨死,太子被迫流落鲁国,都是他这个为夫、为父、为王的没有担负起责任来。
  是他的错。
  如果他再轻易就舍去太子,会令天下人不齿。
  魏王是想成就一世无暇之名的。他不想像赵王一样四下征战,夸耀武力;也不想跟鲁王一样,自在游戏。
  他想当一个可堪为后世表率的大王。
  所以他承认了太子的身份。
  但将他托给鲁王教养。
  他这样做,是为了趁着太子不在,教导出一个魏国人人爱戴的儿子,这样等鲁国送回太子之后,两人相校,魏人自然会选择他们更熟悉更喜爱的那一个。
  他就可以让人“劝说”这个生长在鲁国的太子,让出太子之位。
  在太子离开魏国后,世家不再骚动,也不再有人催他尽快替太子延师,让太子出阁见人。
  他将其他的儿子送给名师教导,慢慢替他们显名、扬名。
  而宫中也不再为这个太子紧张慌乱,王后与夫人们也日渐和睦。
  可这个长在鲁国的太子仍然如鲠在喉。
  他逐渐成长,魏王心中的不安也一再扩大。他不禁后悔自己的心软,不该顾忌太子是前王后唯一留下的血脉而没有除掉他。
  其二,国中仍有人在蠢蠢欲动,他们一再向魏王建议要迎回太子,道魏国太子在他国成长,不是吉兆。若太子日后只知鲁国,不知魏国该如何是好?
  他们认为只要将太子迎回来,再善加教导,他就会忘了鲁国,一心一意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也有人认为应该将名师送到鲁国去教导太子,只凭曹非一人只怕不是够。那曹非,两面三刀,心怀不轨,他的父母亲人也早就不在了,只剩下他一个人,谁知道他安的是什么心呢?
  这些魏王统统都知道,但他想的不是把太子要回来,而是选择其他儿子。可他又不愿意让人知道他的心思,他希望人人都知道是太子不孝,而非他不慈。
  一个已经打算舍掉的太子,为什么要为这样一个人去牺牲他的名声呢?
  亲信替魏王出了个主意,“大王,何不就送几个人去照顾太子呢?”
  魏王听懂了,他沉思片刻后,命亲信选取良女,送往鲁国,服侍太子。
  随车而去的还有大批的珠宝玉器,以及擅长游戏的歌伎、舞伎、乐伎等。
  当这些人离开后,魏王想起了来鲁人说的一件趣事。
  这件趣事是商人告诉鲁人的,而鲁商行遍天下,自然知道的趣事多一点。
  魏国则因为之前的一些缘故,魏王赶绝了商人,甚至在国中颁下王令,或魏人行商,则克以十倍税金;或有城放商人进出,则商人需以头赎罪,此城太守、将军也要脱冠待罪。
  但魏王也知道,魏国真没有了商人也不行,所以他会亲手颁发一个叫“买卖”的行商令,有此行商令者,可以买卖货物,替各城互通有无。
  能得到这个行商令的,都是各大世家,他们自己家里就有子弟或奴仆擅长商事,得了此令,便奉王令行事,专司买卖,又称王商。
  王商借着行商令,买卖随心所欲,所获颇丰。
  魏王收到各家送上的贡物,也觉得此令解决了一大难题。既避免了恶事重演,又能令国内畅通,百姓安居,乃是大好事。
  说起来,恶商肆无忌惮,只有这些遵奉王令买卖的商人才是善商,才是魏国需要的。
  坏处自然是外面的消息会慢一点。
  这些鲁人说的是关于凤凰台的事。
  说皇帝的一个宫妇把一个领兵的大将军杀了,皇帝的姑姑又重新任命了这个大将军的儿子、侄子去打仗,还打胜了呢。
  一个鲁人说,那宫妇是何人?皇帝就这么喜欢她?另一个鲁人说,那一定是个美人吧?说不定会像洛水之仙那样?
  他们嘻嘻哈哈的,宫中的魏人就好奇的围过去听,不多时这个新鲜故事就传遍了王宫。
  直到魏王在宠爱的夫人那里听到了,夫人是当成个好玩的事跟他说的,夫人道:“说不定会是我国的公主呢。”
  魏王摇头,“不会,阿笨极为笨拙,不会是她。”
  这个故事跟魏王从心腹那里得到的消息差不多,只是那远在凤凰台的心腹跟他说,那个被杀的大将军,是花家花千降,罪名是不敬,不恭,大逆。
  而杀他的,不是什么宫女,而是朝阳公主。
  这朝阳公主这一年来像是突然开了窍,先将各诸侯国的公主召来,借此试探了各个世家的态度后,突然出手就杀了花家花千降。
  花家失了龙头,朝阳公主又下手笼络住了花千降的儿子们,将花家完全握在了手心中。
  现在,她又令花家带兵出征,不管胜败都能看得出来:朝阳长公主只怕有不臣之心。
  心腹怀疑,皇帝只怕有不好了。
  皇帝有疾,这个魏王能猜得出来,但到底是什么样的疾才叫这个小皇帝从来不敢露面就不知道了。现在看来,只怕是体弱。
  朝阳公主身负先帝托孤之责,之前小心翼翼护住小皇帝,又替小皇帝选后选妃,这是要替他留下血脉。
  现在她又冒出头,意欲□□。
  只怕花家只是个开始。她下一个下手的……
  魏王猜测,该是陶家。
  魏王让心腹一定要将朝阳公主的一举一动都打听清楚。
  至于前段时间传递来的圣旨上说要魏国送上人祭和丰盛的祭品……
  魏王想了想,突然召来亲信,道:“快去追信使!就道孤命太子往凤凰台去,拜见皇帝!”
  亲信听得暗自心惊,低头应是。
  ……原来,大王已经想要太子的性命了。


第564章 变
  郑王年幼; 郑太后不管愿不愿意,她都必须坐在王座旁边; 面见大臣。
  虽然现在郑王的话也就在逍遥台管用; 出了望仙城都不知有没有人听,但望仙城中,总还是有需要借着郑王这面大旗的世家的。
  而在望仙城外,也有人发现了小郑王和郑太后的软弱,他们不约而同的伸出手来,愿“助”太后一臂之力。
  郑太后不是不懂这些人全都心怀不轨,就是鲁王,也不是白替他们母子守着郑国王位的。
  可她一个弱女子,手无寸铁; 不借这些人的力量; 怎么保住小郑王?
  等小郑王长大后; 他们母子就熬出头了。
  这天; 郑太后请来鲁使丁强,同时也是郑国大夫——这个官,是郑太后千方百计求丁强来做的。
  丁强当了这个大夫之后,他就可以插手郑国国事,就可以在国中替郑太后和小郑王撑腰了。
  她本来还想以相位酬之,可丁强推辞了。
  她只好退了一步; 许以大夫之位; 但这个大夫也不便宜; 郑太后恨不能天天把丁强给宣进王宫来; 就让他坐在王座下,除此之外,频频赏赐,赐衣赐车赐食都不够了,她还亲自牵线,替丁强在郑国娶了一房妾室。
  理由当然是丁强的妻室远在鲁国,如今他孤身在外,身边怎么能没有人服侍?
  于是一个靠向郑太后的世家愿意舍出一个女儿,送给丁强为妾。
  丁强收下了美妾,听说还挺喜欢此女的,郑太后才放下了半颗心。
  拉拢男人,权势地位美色财富,她样样都愿意给。可仍是换不回丁强的忠心。
  丁强仍然一心在鲁。
  郑太后固然生气,但也不得不继续小心翼翼的捧着丁强。
  今天,丁强一进来,她就不顾太后尊位,亲自起身到殿中相迎,请丁强上座,还赐下酒食,言语温和的问候丁强的身体、他的弟子、还有那个美妾。
  又送出了一堆礼物之后,郑太后才道出今天请他来的原因,因为前几天,丁强送进来了一封鲁王问候的信。
  信是以鲁王的王后,郑太后的长女郑姬的名义写的。郑姬还是个幼儿时就被郑国先王嫁给了鲁王,从那时起,郑太后就与长女分离,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年了。郑太后连女儿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想起女儿,也只记得她小小的手,闭着眼睛睡觉的样子。
  想起郑姬,郑太后不免落泪。
  郑姬在信中问候郑太后,问候小郑王,问宫中有没有什么艰难的地方?米够吃吗?衣服够穿吗?冬天冻不冻?周围有人欺负郑太后和小郑王吗?
  然后郑姬说她一切都好,她与鲁王的感情一如往常,她已经有了身孕,而鲁王再次拒绝广选良女,以充后宫。
  纵使大王喜爱游戏,也不忘陪伴她
  郑姬在信中泣道,她时常担心她的品德不配得到大王如此的深情厚义,唯有将全身的鲜血,她的眼睛、心脏、四肢,还有余生,全都献给大王才能报答万中之一。
  郑太后既为郑姬高兴,也更有信心了。如果鲁王对她的女儿如此爱重,那对他们母子总会多留几分情面。
  其实说起来,鲁国除了占了郑国的城之外,其余什么也没干。
  鲁国占城并不凌虐百姓,仍旧让百姓耕种,城中世家只要肯伏首,也都好好的在原地,如果想离开,鲁国也并不阻拦。
  百姓种出来的粮食,虽然郑人要花钱才能从鲁商手中买到,但……就算不花钱,这些粮食也落不到他们母子手中。
  直到现在,郑太后和小郑王的所用所需,都是鲁国供给的并不假。
  郑国各城早就视岁贡如无物了。
  如果不是鲁王慈悲,给他们母子送粮送布,他们连饭都吃不上。
  郑太后很清楚,她和小郑王之所以人人可欺,乃是因为他们手中无兵!
  如果他们母子手中有一支强军,那就不会如此任人宰割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