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西晋当太子-第1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恒去拉拢东海王。
事实上这个时候,东海王正在秣兵厉马,急等一个起兵的机会,毕恒的到来让东海王欣喜若狂,不但一口答应下来要出兵相助,更揽下了说服幽州刺史王浚的任务。
与此同时,接到消息的幽州刺史王浚、并州刺史司马腾纷纷开始调动兵马,准备加入到这场中原大乱中。

第一百二十五章 局势突变

在三王跟太子开打之前,东海王就已经密切地关注这场藩王跟朝廷之间的战争了,东海王不停地与自己的谋士们谋划着,他在心里不断地为自己的小利益打算着。
东海王的首席谋士,大名士荀恺首先为其分析天下形势,说道:“大王,如今天下乱象已显。太子据大义占关西,成都、河间两王得河北,齐王有豫州,大王您据青、徐二州,共成鼎足之势。”
“藩王与太子之战,如今看来藩王必败。然而三王亡,则大王不能独存也。大王应该趁着双方打得难解难分之际,发兵帮助三家王爷。联合各位王爷之力,就可以轻松击败太子司马遹。甚至在击败太子之后,众人疲惫之时,大王可趁机吞并其他势力。然后叩关攻取关中,那时太子锋芒已失,则大王可取天下也!”
东海王听了,觉得荀恺分析的太精辟了,决心按照荀先生的谋划去做。
于是东海王就蛰伏在旁边,耐心等待着一个关键时刻的到来,只有在这一时刻,藩王联盟才会最疲劳,而又未能攻破洛阳;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太子的势力被削弱到最低,却仍然可以据洛阳死守。
等成都王不断在孟津碰的头破血流,河间王在虎牢关寸步难行,而太子即将扑灭司州境内的叛乱的时候,在东海王看来,出兵的时机终于成熟了。
也许,东海王担心太子挡不住藩王大军。万一洛阳城破了,可就没他什么事了。
毕恒的到来。让东海王看到了其中的战机,如今虎牢关双方已是兵疲将乏,正是他一举拿下虎牢关的最佳时机,只要拿下了虎牢关,洛阳将不在话下。而且他还派人联络幽州刺史王浚、并州刺史司马腾、范阳王司马虓共同举兵。
经过一个多月准备,到了公元300年元月末,东海王司马越突然在东海国打出反叛朝廷的旗号,在幽州刺史王浚、并州刺史司马腾、范阳王司马虓等人的支持下。悍然起兵叛乱。
在这一个月当中,孟津、虎牢关两处多次出现险情,不过在洛阳方面的全力支援下,屡次化险为夷。不过即使这样,两地的士兵的精力已经到了极限。也就是太子麾下训练有素,若是换做其他人恐怕早就崩溃了。
此次,东海王同盟有十三万人。其中还有超过半数的胡族骑兵,他们号称三十万大军,兵分三路朝洛阳进发。北边并州刺史司马腾接到兄长的要求起兵的消息后,立即让实际已经独立建国的匈奴汉王刘渊带匈奴骑兵三万相助。
匈奴人刘渊接到司马腾的书信时,他正在教育自己的几个儿子。刘和、刘裕与刘隆是刘渊与妻子呼延氏所生。长子刘和好学而早成,爱读《左氏春秋》与《毛诗》。
刘渊害怕刘和过于柔弱。于是就对刘和说道:“和儿爱读经史,而如今我族要成大事,还需武功啊。”
刘和点头,并不答话。
这时又有一人上前拜见刘渊。只见此人年龄约三十,身高八尺。左耳有一根白毛,长二尺多。很有光泽。刘渊一见,高兴地说道:“孤的聪儿真是威风凛凛,仪表堂堂啊。”
刘聪是刘渊的第四个儿子,是刘渊与张夫人所生。刘渊问刘聪道:“聪儿近来还读书否?”
刘聪答道:“自幼至今,仍十分爱读经史、兵法。”
刘渊又问:“聪儿近来可否吟诗作赋?”
刘聪答道:“曾作怀念诗百首,作赋五十余篇。”
刘渊微微点首,接着问道:“聪儿不仅擅长吟诗作赋,还写得一手好字。近来在练何种字体?”
刘聪答道:“主要是草书与隶书。”
刘渊又对刘聪说道:“聪儿十五岁就擅长射箭,能拉开三百斤的弓。现今我匈奴五部安居关内,一直无战事,聪儿是否重文轻武?”
刘聪忙答道:“孩儿一直没有忘记练武。”
刘渊点头表示赞许。
这时又一人上前拜见刘渊。只见此人年近三十,身高九尺三寸,白眉毛,眼冒红光,胡子不过百余根,却根根都有五尺长。刘渊一见马上兴奋地说道:“这不是孤家的千里驹永明吗?”
刘曜(刘曜字永明)是刘渊的干儿子,从小就是孤儿,后来被刘渊收养。
刘渊问刘曜道:“听说永明也喜读书,不知永明爱读何书?”
刘曜面有笑容说道:“我读书不及聪哥,只喜广泛阅读而不求甚解。”
刘聪接言道:“永明不必过谦,听说永明读兵书则不然,没有不能背诵的。而且永明草书、隶书写得也相当不错。”
刘渊又问道:“永明勇武过人,能够用箭射穿一寸厚的铁板。如今将有用武之处,不可荒废啊。”
正在这时刘宣说道:“大单于不必担忧,我匈奴人人剽悍异常,能骑擅射。”
接着刘宣又将刘欢乐、刘延年、刘洋这些年长之辈引见刘渊。
正当众人相谈甚欢的时候,刘渊接到了司马腾要求其出兵的消息,他将各位小辈赶走,然后问刘宣道:“五部人马召集得如何?”
刘宣对刘渊说道:“遵照大单于命令,我等已联络召集了五部人马,共得十万兵马。”
“好!这次,我们抽调三万大军南下,到中原去捞点好处!”
除此以外,幽州刺史王浚在五万鲜卑、乌桓骑兵的支持下,率领六万大军往虎牢关而来!
东海王倾巢而出,起兵靖难的消息传来,朝廷上下立即紧张起来,不少人变得人心惶惶。
对于司马遹来说,更是懊恼不已,他本来只准备了一桌酒席,结果却来了两桌客人!于是司马遹召开了一次紧急军事会议。
此时形势对太子极为不利,司州境内的叛乱还未平息,各地守军却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如今又添强敌,可谓是雪上加霜。
因此,在朝廷上下的主流观点是弃守洛阳,收缩兵力固守关中。
但是在朝廷中还有强硬的主战派,枢密使祖逖是个好战分子,极力主张跟东海王决战,他说:“成都王等不足为虑,东海王极其麾下又是远道而来,我们只要坚守虎牢险关,寻找叛军的破绽,必可击破东海王!”
谋主张宾也主张留下跟叛军决战,孟孙先生朗声道:“东海王所部皆胡族精锐,其战斗力不可低估。而成都王等三王已到强弩之末,今日又被我军所制,求战不得,正是歼敌的良机!如果东海王跟三王合兵一处,则贼势必然高涨!我们何时才能平定叛乱?”
“所以在下认为,对于成都王他们,我们只需遣一良将足可应付。而殿下可亲率精锐士卒赴虎牢关,抢先占据要地,扼之不使敌军西进。然后我们以逸待劳必可击败东海王主力!东海王被破,其余藩王可一鼓而下!”
除了几位主战派外,也有相当多的人支持撤军,其中太子的岳父王衍就是其中翘楚,他是这么告诉太子的:“殿下,如今我们已是兵疲将乏,纵然洛阳城坚,也挡不住叛军的虎狼之师。更何况东海王亲率生力军加入到叛军一方,我军士气已挫,再强自出战实为兵家大忌!不如我们趁着叛军还未合力之时,撤到关中长安,如此我再谋划后续之事!”
太子认真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后,最后亮出了自己的观点,“诸位,北边的成都王已是兵摧食尽,而我们的援军即将挥师东进,到时就是敌军的末日。至于齐王司马炯,嘿嘿!他能不能攻破许超、陶侃两人的防线还得两说!”
“因此孤打算亲率部分精锐,前往虎牢关一线,加强虎牢关方向的防守力量,扼守此天险,以抵挡东海王主力。若是东海王怯懦不敢攻击,孤就凭险而守,专心消灭南北两线的叛军,一旦成都王、齐王被灭,叛军失去一臂膀,必然士气大跌。”
“反之我军则可乘机,集中力量对付剩余的敌人,若是敌人冒险攻击我军防线,孤就有把握指挥精锐寻机消灭叛军!如果我军不能迅速增援虎牢关一线,万一被东海王、河间王联合攻破,司州各地本来就不稳定,到时更会乱成一锅粥,京师洛阳也必然保不住!”
“如此一来,叛军势力暴涨,我们还如何击败他们?因此孤意已决,决定出兵虎牢关,请诸君不要再言!”
“既然殿下心意已决,臣等遵命就是,不知殿下准备带多少兵力支援虎牢关?不如掉部分关中精锐来,以防万一!”
“不用,孤就带九千太子亲军出征即可!如今我军主力正在司州境内平叛,同时他们还要应付来自并州的威胁,恐怕抽不出更多的兵力的来支援我们。而洛阳的几万禁军军还要驻守洛阳,也不宜调到其他地方。”
“再说了,虽然孤的亲军数量少,但他们已完全实现了全火器化,只要后勤跟得上,绝对能当十万大军使用。就算是碰到鲜卑铁骑,孤也不担心~!”
“孤离开洛阳之后,所有政事方面交由几位内阁大臣处理,而军事方面则由枢密院负责,其他大臣不得随意干扰枢密院制定军事计划!”
“臣等遵命!”众人见太子心意已决,只好躬身领命。

第一百二十六章 太子出征

公元300年元月,敌我双方在虎牢关经过一番血战之后,叛军河间王一方由于损失惨重,随即引诱东海王也加入到叛乱之中,一时天下为之震动。
消息传到京师之后,众臣杂议,人心摇动。
为了安抚人心,同时也为了将叛军挡在虎牢关外,太子决定亲率精锐增援虎牢关。消息传出,宫里宫外对此议论纷纷,大多数人都期盼太子能像当年平叛关中那样取得胜利。当然了,部分人人心浮动是不可避免的。
而且,由于叛军势大,先前有司州大部沦陷,后有孟津、虎牢、新城各地血战,守军损失严重。如今皇帝昏庸,监国太子又要离京出征,一时之间洛阳周围谣言四起。
就连东宫后院也受到了影响,本来太子离京就是一件忌讳之事。很容易引起朝中上下不安,更会让某些阴谋家有机可乘。
“殿下确定要亲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