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大科学家-第1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着日军在东北取得的一次次胜利,举国上下为之庆祝欢呼。在经世大学里,每天播报日俄战事新闻,大小学生都侧耳倾听,闻日军胜则大喜,闻日军败则沮丧。在这个时候,孙元起觉得自己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感情无处宣泄,日日淤积心中,这种情形下,倍能感受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那种无助。春节后的一天,孙元起决定进城,拜访叔祖父,向他问计。
过完年已经七十有八的孙家鼐,在去年荣任东阁大学士,并充政务处大臣、学务大臣。虽然老大人矍铄依然,毕竟岁月不饶人,年来愈发显得老态了。
在书房中,老大人仔细听完孙元起对于日本战胜俄国后迅速崛起的担忧,然后问:“百熙,你怎么就这么确信,此番恶斗日军必胜呢?”
孙元起这才记起,这场日俄战争从1904年初动手,一直乒乒乓乓打到1905年的下半年,才以俄军惨败而告终。这是当年语文课本《藤野先生》一文中的知识点,所以记得些。至于现在,战争才刚刚拉开帷幕,双方都在调兵遣将,大规模战事还没有展开,自己就言之凿凿,说日军必胜,确实显得有些孟浪。至于担心日军战胜后对中国的侵略,更是杞人忧天了。
有心搪塞,却又不想欺骗老大人,只好硬着头皮说道:“是的,叔祖,我根据现有情况,可以确信日军必胜!”
幸好老大人没有追问,只是缓缓地抚着胡须:“老夫根据军机处各种消息,也是预测日军获胜,不过胜也是惨胜,毕竟沙俄不是什么好相与的!百熙能有此识断,殊为难得!”
我这哪是什么识断啊?是后世书上明明白白写着的!孙元起心里这么想,却不会说破,只是说道:“日本先已于甲午年战胜中国,后又使朝鲜沦为藩属,如今再战胜沙俄,它在东亚便再无敌手。三番五次获胜,必然野心膨胀。环顾四周,必然瞄准中国。如此,国家危矣!民族危矣!”
老大人眯着眼睛,上下打量孙元起:“百熙,这是别人告诉你的,还是自己想出来?”
孙元起讷讷地说道:“是我听广播,自己瞎琢磨出来的。”
老大人满意地点点头:“不错!不错!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你能想那么远,老夫是老怀大慰啊!”旋即老大人正色说道:“不过,百熙,看得远是好事,关键眼下的事儿你也要看得清楚才行!”
孙元起连忙请教。
老大人捋着胡子:“百熙,你是不是对我朝‘明则保持中立,实则联日抗俄’的政策有些不满?其实这都是情非得已啊!朝中诸公,难道没有一个明眼人?谁记不得十年前的甲午惨败?谁看不清日本的狼子野心?关键情形所逼,不得不如此。说句不好听的话,现在东北是‘宁与日,不与俄’!”

第八十三章我本淮南旧鸡犬

宁与日,不与俄?
这是什么混帐话!难道又要提沙俄属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日本是“同文同种,提携共进”的论调?如果说这话的不是自己尊敬的老大人,孙元起定要上前啐他一脸芝麻花。既然说话的是老大人,当下只好瓮声问道:“为什么?”
老大人解释道:“为什么?首先,沙俄乃疆土辽阔、野心勃勃之大国,自康熙以来,便对我国土垂涎,后来见我国势衰微,更是日日侵削,由此疆域益大、民众愈多。其次,沙俄与我国接壤,边境漫长,疆域界限往往不明。
“沙俄侵占的领土,得之寸则寸,得之尺则尺,以后万难索回。即便以后我国强大,向他索回领土,也会因为一向疆域不明而出现争端,乃至刀兵相见。中、俄皆是大国,战事一起,胜负难料。耗全国之力,争已失之土,全国上下先已犹豫,再加上胜负难料,恐怕到最后只能默认事实、保持现状。
“相比之下,日本地域狭小,国土仅为海内几个岛屿,海天隔绝,疆域清晰,与我中华并无接壤之处。所占我大清领土,皆是飞地,难以把守。今日所占,他日终归我中华所有。日后便是倾国来战,我们也有把握战而胜之。故而我说:‘宁与日,不与俄。’
“现在东北已经为沙俄所占,我国若是声称与日本并肩,则沙俄有藉口与我开战,进而占我西北之新疆、北方之外蒙;万一他再胜了日本,以后东北也难以张口索要。新疆、外蒙、东北皆归其所有,勒兵南窥,则国家危在旦夕,中原再无宁日!若是日本胜利,则他们挟战胜沙俄之精兵,用助我收复东北之名义,向我索要领土、军费,我方又该如何应对?所以,我们明面上只能保持中立!
“可就实际情况分析,日本战胜沙俄、将其逐出东北,对我们较为有利。所以,我们暗地里还是要采取‘联日抗俄’的策略。”
孙元起听了老大人的分析,才有如“拨开云雾见青天”,顿时茅塞顿开,也理解了为何国内舆论如此。看来,中国高层从来就不缺乏明智之士。倒是自己,真的有些坐井观天、杞人忧天了。
见孙元起明白了,老大人也有些欣慰:“明白就好。做出一个决断,必须要兼顾眼前和未来。你刚才说日本有吞并中国之心,也是不差的。只是经过这次恶战,日本必然元气大伤,加上需要时间消化胜利的果实,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必然保持安静。如果在这段时间,我中华能奋然崛起,则国家无忧,东北也有望收复;如果依然不见起色,则事不可知矣!
“唉!老夫时日无多,是看不到以后究竟怎样了!国家究竟如何,关键就看你们这一辈啦。如果真有国家兴盛、收复失土那一天,百熙不要忘了祭祀的时候记得告诉老夫啊!老夫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从老大人府里出来,孙元起心中百味杂陈:对自己幼稚浅薄的好笑、对国家联日抗俄的无奈、对老大人岁月无多的伤心、对未来苦难历程的无力……一起涌上心头,比起进城时的烦闷,更让人难以忍受。连路上颠簸,也没有丝毫察觉。
等进了学校,看见满校园青春洋溢的学生,孙元起才略略释怀:国家的大政方针,就让那些聪明才俊之人考虑去。作为凡俗平庸的我,还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吧!
此后一段时间里,孙元起不再关心日俄战事,集中精力把海外寄来的各种资料分类汇总,开始着手学习力学方面的知识,以便将来编写一本关于流体力学的书,作为飞机实验室的教材。到了三月,第三期理科学报也要开始编辑了,工作更是忙乱。在纷纭复杂的事务中,似乎真的可以忘却许多情绪。
到了四月底,按照计划又要前往美国。由于日俄双方不仅陆军在中国东北土地上厮杀,海军也在黄海海域展开激烈交锋。为了避免意外,此次行程需要先从陆路取道上海,然后再乘坐轮船出国。
薇拉已经三年没有回家,此时也想回去看看。小念祖现在一岁半,除了能牙牙学语,已经能四处走动,不用太顾及。只是这一去就是半年,她怕刚平整出来的试验田就此荒废,所以颇有些犹豫。见此情形,老赵夫妇自告奋勇:要说舞文弄墨,俺们帮不上多少忙;至于种地,俺们从小就侍弄庄稼,那可是行家里手!
薇拉想想,觉得也是,便把使用化肥的一些注意事项、需要记录的数据,都告诉景惠、景范姐弟俩,让他们记得提醒父母。出行之前,嘱咐了再三再四。
这次南行,孙元起还有一桩心事,那就是到老家看看。上次遇到张贻惠,听到乡音,便觉得应该抽个时间回去看看。虽然物事全非,但总归是个念想啊!
顺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往南,车马劳顿自不用说。运河两侧的城镇,伴随着漕运而兴盛一时。咸丰五年(1855)黄河改道,使得运河水浅、淤重,行船困难,漕粮运输日益依赖海道;而且随商品经济发展,漕运已非必需。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遂下令停止漕运。如今漕运完全停止,行客骤减,自然那些城镇日渐衰败。孙元起一路所见的,就是这副生民凋敝的景象,思古怀今,更是感慨良多。
如果说那些城镇还能用“衰败”来形容的话,那么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线上“四大都市”的淮安,就足以用“垂死”二字来比拟了。
遥想嘉道以前,淮安城乃是控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的重要关隘,康熙、乾隆两位皇帝每次南巡,都要在此驻跸,喧嚣繁华,冠绝一时。且不说衙署的大门深院、盐商的亭台楼榭、市集的青楼舞馆,单说在此流连的文人墨客、冗散官吏,便有上万人!
先是道光年间改革盐政,使得富得流油的盐商从此没落,淮安开始由云端堕落凡间。现在漕运又停止,河工也随着朝廷无钱而名存实亡,淮安更是从凡间坠入九渊。
进的城来,只见道路崎岖不平,两边的房屋因为长久没有修缮,房瓦间长满野草,益显得破败不堪。商铺只有半数开门营业,老板伙计都无精打采。街边不少乞食的贫民。孙元起上前问路,依然是纯正的乡音,只是话语中多了许多的长吁短叹,几乎每三句话就要带出一个“想当初”来。
一百年之差,城市格局完全不同,孙元起只能寻得自家原先的大致位置。“孙”在江淮间是大姓,人数众多,在那一片里就有几十家。此时,不说祖父,就是曾祖父恐怕还只是个未成年人。况且孙元起也不知道高祖父、曾祖父的名讳,自然寻不到祖居。
无奈之下,孙元起只好买来香烛,在道旁点燃叩拜,略表心意。薇拉也循着中国理解,拜了四拜。拜完,又把念祖按倒在地,胡乱磕了几个头。
俗话说,纸烧人心。祭拜之后,孙元起动身准备继续南行,只是启程时回头遥望故乡,不觉泪水自眼眶流出。
因为战争,从上海驶出的轮船不在日本停靠,径自向东。听了孙家鼐老大人对于“联日抗俄”的借读,孙元起觉得自己上次不告而别非常失礼,十分对不住马君武。本来还想趁着这次停靠横滨,上去给马君武道歉的,现在看来也不能成行了。
不一日,孙元起抵达三藩市。轮船的颠簸更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