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大科学家-第2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黎元洪早被马荣那一刀给吓傻了,再也不敢大放厥词。
吴兆麟趁热打铁:“我等革命党人半日之内光复武汉,足见清廷无道,人心思变。如今瑞澂和张虎臣均已出走,湖北革命成功指日可待。统领素来威望卓绝,深得军心,事已至此,不如出来维持大局?”
黎元洪不愿答应,却也不敢拒绝,只是默默无言。
众人正在劝解的时候,蔡济民、刘赓藻等也在派人四处寻找黎元洪。吴兆麟生怕黎元洪留在军中过久,一言不合,被激于义愤的士兵给大卸八块,听闻消息便马上带着他直奔谘议局。到了谘议局,黎元洪看到汤化龙、刘赓藻、吴维周等议员在座,仿佛有了底气,死活不愿意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一职。
既然革命党、军队、谘议局都推举他坐这位置,就由不得他拒绝了。很快众人写好了安民告示,要求黎元洪在上面签个“黎”字。
推举都督,以后还能说是众人强迫;一旦在告示上签了字,那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黎元洪浑身战栗,口中含糊不清说道:“诸位,不要害我,不要害我……”
李翊东勃然大怒,拔出****指着黎元洪:“你在满清做那么大的官,如今革命,本来应该枪毙的。我们不杀你,推举你出来做都督,你还不干!我看你是天生奴性,还想戴满清的红顶子吧?不如把你崩了,另找一个人来当。两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活人还不一抓一大把?”
蔡济民、陈磊两人怕他擦枪走火,赶紧把他拉住。
被李翊东一吓唬,黎元洪抖得更厉害,连话都说不利索,却战战兢兢仍不肯签。李翊东按捺不住,直接拿笔在布告上代写了“黎”字,得意洋洋地望着黎元洪:“都代你签了,看你还能否认不成!”
看到布告前后“中华民国政府鄂都督黎布告”“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八月二十日”等字样,黎元洪不由得目瞪口呆,甚至连哆嗦也忘记了。

第二五一章一声震得人心恐(下)

黎元洪的恐惧不是没有道理的。
对于一个王朝来说,最大的罪行就是谋反,而最大的谋反便是称王开国、建元改号。一旦如此,便表明你与旧王朝势不两立,意欲取而代之;旧王朝自然不会善罢甘休,必定会集中全力对你展开致命攻击。这就是朱升给朱元璋的九字战略为什么有“缓称王”的原因。
这群愣头青不知天高地厚,居然贸然打出“中华民国”“黄帝纪元”的名号,岂不是自寻死路?自己寻死也就罢了,关键还把自己扯上。想来别人看到这张告示,肯定会说:“想不到黎统领也是革命党啊!”如此一来,自己还有活命吗?
但不管黎元洪在武昌城里如何恐惧,告示已经随着“十八日夜,革匪创乱”的消息以最快速度传入了北京。
宣统以来,满清贵族的最大收获就是收缴了汉族官僚的军权。成立责任内阁时,自然不会把夹到碗里的肥肉再拿出来,所以清廷颁布的《内阁官制》第十四条明文规定:“关系军机军令事件,除特旨交阁议外,有陆军大臣、海军大臣自行具奏,承旨办理后,报告于内阁总理大臣。”
当时内阁中,陆军大臣是荫昌,海军大臣是载洵,总理大臣是奕劻,也就是说,军方事务可以由这三个满人全权处理,包括全部四名汉族内阁大臣在内的所有其他人都不能过问。
满清贵族觉得这样还不保险,在成立责任内阁当天,又成立了分管全国军务的军谘府,由郡王衔贝勒载涛、贝勒毓朗担任军谘大臣,彻底摆脱了汉人的插手。“革匪创乱”之类的军机大事,便首先要经过由皇族把持的军谘府。
巧了。这个时候,载涛作为秋操阅兵大臣,正在数百里之外的直隶永平,监督新军和禁卫军举行军事演习。只有毓朗一个人留在京城。在武昌起义第二天上午,军谘府接到湖北发来的电报,毓朗一筹莫展,迟疑良久才说道:“这应该是内阁的事。我们不用管,还是让内阁去办吧!”就这样,事情被他一句话甩到了内阁。
奕劻不敢怠慢,随即找来荫昌、载洵召开紧急会议,商议如何戡乱。奕劻是内阁总理大臣,自然不可能领军出征;载洵是海军大臣,偏偏湖北是内陆省份。只靠江不靠海;如此一来,只能由陆军大臣荫昌督师南下。
荫昌作为统帅,也在情理之中,并非问题关键,关键是从哪里调兵。荫昌不是孙悟空,光靠一根金箍棒就能横扫天下,拔根毫毛便能变出万千猴子猴孙来。所以他需要大量军队。
荫昌得了这个苦差事,那是一肚皮牢骚。冲奕劻抱怨道:“庆王爷,内阁让我去平乱,可我手中却无一兵一卒可调。为之奈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奕劻只是捋着胡子不说话。
倒是载洵搭腔道:“新建陆军和禁卫军均已奉命开赴直隶永平,参加滦州秋操。滦平距离湖北太远,而且他们已经舟车劳顿,恐怕不易转圜。依我看,倒不如从河南、江苏、京畿附近抽调军队前往湖北应变。以后依据事态发展,再决定是否调新建陆军南下。庆王以为如何?”
奕劻虽然和载沣、载涛、载洵兄弟同为皇族,但却和袁世凯交好,偏偏载沣等人对袁世凯恨之入骨,如此一来,两下难免有些不对付。时间久了。罅隙越来越深,奕劻对他们便久存戒心,见载洵这么说,生怕他们兄弟趁机调动军队对付自己,当下便冷哼一声:“洵贝勒,河南属中原腹地。江苏系财赋根本,京畿为首善之区,这三个地方的军队岂能随意调动?万一这三处再发生革匪闹事,只怕天下糜烂不可收拾了。”
载洵反问道:“那庆王的意思是?”
奕劻却望向荫昌:“午楼,如果老夫没记错的话,编调军队应该是军谘府的职责吧?既然如此,内阁何必越俎代庖?”
就这样,事情被奕劻甩回了军谘府。
荫昌身穿长袍马褂,脚上蹬着长筒军用皮靴,很快来到军谘府。一见毓朗,荫昌就摆出京剧中三花脸的造型,用念白的腔调说道:“朗贝勒,某家来也!”
毓朗连忙抱拳:“午楼兄,今儿是哪阵风把您给吹来了?”
荫昌立马蔫了:“哪阵风?南边那阵风呗!朝廷有旨,命我去湖北督师。”
毓朗笑道:“那真是恭喜了!”
荫昌往太师椅上一躺:“恭喜个屁啊!一个人马都没有,让我去湖北督师,我倒是用拳打呀,还是用脚踢呀?所以只好腆着老脸,前来麻烦朗贝勒您了。”
毓朗摊开双手:“午楼兄你又不是不知道,军谘府上上下下都听我那个叔父的,我说话不顶用啊!”
“那就麻烦朗贝勒用你们军谘府的电报房,给涛贝勒拍电报,让他给我们拿个主意。”
载涛本意是想调姜桂题的武卫军南下,结果电报打过来一问,奕劻几个时辰前刚把武卫军调进城里,驻扎在九门要冲和庆王府周围。说是防止城内革命党闹事,其实瞎子也明白,他是提防自己呢!电报来回折腾了大半天,最终还是决定从滦州秋操的队伍里抽调部队:第四镇,统领吴凤岭(现由王遇甲代理),下辖第七协(协统陈光远)、第八协(协统王遇甲)及马队第四标、炮队第四标;第三混成协,协统王占元;第十一混成协,协统李纯。
都是清一色的北洋老六镇部队,也是北洋陆军中的精锐。这批军队被临时编为第一军,由荫昌指挥,火速南下平乱。并命令海军提督萨镇冰率领舰队溯江而上,由水路夹攻。
此外,原先开赴永平准备参加秋操的部队在接到命令后,也立即停止前进,准备向南开拔。命军谘使冯国璋迅速编成第二军,听候调遣。第二军下辖:第五镇,统领靳云鹏。下辖步队第九协(协统马良)、第十协(协统贾宾卿)及马队第五标、炮队第五标;第三镇第五协,协统卢永祥;第三十九混成协(现驻陕西西安),协统刘鸿恩;等这些命令正式发布,时间已经是10月12日。虽然荫昌在德国留学学过陆军。回国后也一直在军界担任高级职务,但他却从来没有直接带过兵,更没有经过战阵,严重缺乏指挥军队的经验和能力。突然把一镇又两混成协共计2万多人的队伍交到他手里,荫昌顿时慌乱起来,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处置。
况且,这两万多人都是袁世凯的北洋旧部。陈光远、王遇甲、王占元、李纯等更是袁世凯的心腹。从统领到士兵,心目中从来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大清朝,荫昌又如何能指挥的动?所以,尽管朝廷不断高喊“火速”“火速”,第一军的行动依然非常缓慢。
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复出已经是势在必然了。
辛亥革命像一声春雷,震得天下芸芸众生都开始萌动起来。那么这个时候。孙元起在干什么呢?
孙元起没有袁世凯密布天下的暗探,可他却是远东广播集团第二大股东——如果把莉莉丝也算上的话,那就是最大的股东了——远东广播集团的记者遍布中国、日本、东南亚。触角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角落。在孙元起出任学部尚书后,托尼便发挥了犹太民族以经济控制政治的本性,开始向孙元起及其幕僚提供各种新闻资讯,整个远东广播集团成为孙元起的私人情报局。这个情报局拥有自己的信息渠道,传递速度甚至不比清政府密电慢多少。
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没几个小时,孙元起就得到了密报,之后各种消息便流水价地涌过来。晨光熹微中,后海孙宅的会议室里灯火灿烂,孙元起披衣坐在沙发上阅读一份份情报,杨度则坐在一片的太师椅上。不时和其他幕僚讨论商议。
在孙元起看来,做尚书、入阁的最大坏处是每日各种事务不断,耽误了自己不少正事。杨度也是叫苦连天:“百熙,我在你这儿实在干不下去了!”
孙元起一惊:如今手头的杂事,倒有一大半是杨度处理的。他要是辞职,自己估计就得忙得脚不着地。当下连忙询问::“皙子。为何这么说?难道薪酬不满意?还是什么原因?”
杨度没好气地说道:“我大清一个穷知县还有七八个幕僚帮忙呢,你个堂堂内阁大臣,居然只有我、行严(章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