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大科学家-第3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研究科学技术究竟能为国家做些什么?科学改变社会,技术造福民生,到底是经验总结还是墙上标语?八年抗战、十年浩劫中死的科学家还算少么?他们在贫病交加而死的时候,是否曾为自己选择研究科学而悲哀悔恨?
……
就这样胡思乱想,也不知什么时候才沉沉睡去,第二天一早起来只觉得脑仁有些隐隐作痛,却再也记不起昨天夜里到底想出了什么结果。
孙元起害怕麻烦,吃完早饭之后便在卫队护送下前往火车站,准备由沪宁铁路前往上海。然而孙元起不耐烦和南京政府官员打交道,并不代表南京政府官员对他也不耐烦。等他抵达车站的时候,只见站外人潮涌动,想来众人在此已恭候已久,甚至孙中山和黄兴两位“**伟人”也赫然在列。孙元起少不得忍住头痛,和他们一一话别。
上了火车之后,发现实业部总长张謇、交通部总长汤寿潜两人居然站在自己包厢门口,孙元起大吃一惊,连忙上前问道:“啬翁、蛰翁,你们这也是要去上海?”
张謇、汤寿潜两人同时一愣:“你不是让我们去上海参加新中国党成立大会么?”
孙元起情不自禁拍了拍脑袋:“实在对不起,昨晚上睡得太迟,糊涂了!来来来,两位前辈里面请,昨天在码头上人多事杂都没空说上话,今天咱们正好坐下好好聊聊!”
张謇、汤寿潜两人都已年近六十,从年龄上说确实算得上孙元起的前辈,但孙元起口中的“前辈”却另有一层含义。汤寿潜是光绪十八年(1892)中进士后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张謇是中光绪二十年(1894)恩科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之职,而孙元起在光绪三十年(1904)才混进翰林院当侍讲学士。按照翰林院的规矩,他们是孙元起标准的“前辈”。
三人谦让一番之后,才在包厢内各自坐定。刚落座,年龄最大的张謇便开门见山地问道:“百熙,你对当今局势到底是怎么看的?在座都是党内同志,还请直言无隐坦诚相告!”
孙元起跟这两位官场老油条说话,远没有面对孙中山那么放得开,当下字斟句酌地答道:“现今局势纷纭复杂,南北矛盾尖锐对立,但归根结底是双方在争夺正统地位。南方是**发源地,在成立共和政府上占有先天优势;北方则拥有重兵,很有希望以武力夺得正统。所以双方有些僵持不下。
“在我看来,国内刚经过**举义、清室退位之变,国计民生遭到重大破坏,此时当镇之以静,不宜再大动干戈。我此次东下北上,会与孙逸仙、袁慰亭商谈,希望他们以和为贵,不要随便挑起战争,让天下百姓受苦。”
张謇微微颔首:“能不打仗自然最好!其实南京民国政府也不想打仗,现在别看南京周边云集二三十万军队,其实大半都没经过正式军事训练,乱哄哄的如同土鸡瓦狗,怎么会是北洋军的对手?真要打起来,袁慰亭派两个镇就能把他们全部击溃!好在孙逸仙和黄克强有自知之明,不敢真和袁慰亭兵戎相见,一意和谈。奈何袁慰亭调兵遣将步步紧逼,只怕南京民国政府想求和也难以做到!”
孙元起道:“袁慰亭步步紧逼,无非想要民国大总统一职。南京民国政府要是真心想求和,直接把职位让给他便是,哪里那么多苦恼?”
汤寿潜说道:“现在南方虽然号称民国政府,其实各省都督都有自己的谋算,如同一盘散沙。孙逸仙是希望利用民国大总统的名号统合各方势力,与袁慰亭抗衡。如果他辞去了民国大总统,便只剩下同盟会会长一职,手里无权无位无兵无饷,还怎么约束各省桀骜不驯的都督?”
孙元起道:“若是惹恼了袁慰亭,北洋军旌麾南指,一举荡平南京政府,到那时候孙逸仙还不是同样一无所有?既然如此,还不如现在乘着南北和谈之机趁机放手,把民国大总统一职让出去换些实利放在手里保险!”
汤寿潜赞道:“百熙可谓旁观者清,你对孙逸仙也是这么说的?”
孙元起点了点头:“不错!”
张謇脸上没有半点喜色,摸着胡子问道:“如果袁慰亭执掌民国政府,我们新中国党该如何自处?”
在如今的南京民国政府里,立宪派占据了半壁江山,甚至把持部分政务。像内阁九部总长,除去陆军部、海军部外,有四人是明确具有立宪背景,分别是内务部总长程德全(原江苏巡抚,积极参加预备立宪活动)、实业部总长张謇(预备立宪公会副会长)、交通部总长汤寿潜(预备立宪公会副会长)和教育部总长孙元起(预备立宪公会会长)。
此外,政府中江浙籍官员也占有很大比例,张謇、汤寿潜都是受益者。一旦袁慰亭执掌民国政府,为了确保自己的话语权,必然大肆更换内阁成员,以北洋系官员替代立宪派和江浙籍。到时候,不仅张謇、汤寿潜在政府中的亲信难逃清洗厄运,只怕他们两人的总长之位也难以保住,这由不得他们不担心。
孙元起道:“所以我向孙逸仙建议,南北和谈条件之一就是实行议会共和制,即总统由国民议会全体选举产生,而政府内阁由拥有多数议席的政党组成。我们新中国党虽然人数不多,但有啬翁、蛰翁出面支撑,必然可以在江浙一带呼风唤雨;敝人虽然不才,也能对川、陕、甘等省略施影响。我们以五省之力,难道还不能在议会中占据一席之地?
“此外,我和孙逸仙还就同盟会与新中国党在议会中合作问题达成一致。若是袁慰亭真的答应实行议会共和制,以后我们党和同盟会联合组阁的希望非常大。如果新中国党发展顺利,甚至将来我们单独组阁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请啬翁、蛰翁不必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不妨把眼光放得更远些。”
这番话里自然有真有假,目的就是画一个大饼给张謇、汤寿潜看,让他们在光辉未来鼓舞下积极推动新中国党的发展,而不是千方百计给自己使绊子。然而,即便是孙元起也没想到,他这个预言居然有实现的那一天!!。

第二九二章嫁与东风春不管


二九二、嫁与东风春不管
治国、平天下是每个读书人心中不灭的梦想。即便你被残酷的社会现实磨砺打压,已经习惯了朝九晚五、赚钱养家的庸俗生活,这个梦想也不会消失,只会蜷缩在你心灵的一角,等待着合适的时机。一旦风雨际会,它便像雨后春笋,迅速茁壮成长,用锋锐的枝梢指向辽阔的天空。
平凡如你我,难道就不想有朝一日成为省长、部长,在众人簇拥下意气风发指点江山?
张謇、汤寿潜二人也不例外。虽然他们在晚清官场上有些蹉跌,转而投身工商界,大力发展民族实业,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此绝意宦情。相反,他们甚至更想在官场上证明的能力。
果然,他们听到孙元起描绘的如锦蓝图后都大为兴奋,汤寿潜主动请缨道现在南北双方欲和而未和,议会共和制将立而未立,正是成立政党的大好时机。我新中国党志在新国新民,当捷足先登,借召开成立大会之机,积极扩展我党在全国的影响力。汤某参加完成立大会将立即返回浙江,率先成立新中国党浙江省委,广泛号召诸位好友同仁入党,让浙江成为我党的坚实票仓!”
孙元起嘉许道蛰翁在浙江本来就声誉极隆,全省士民无不视为楷模。如今又以浙江都督名义加入新中国党,必定能让新中国党在浙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张謇也不甘示弱成立新中国党江苏省委的事,张某也当仁不让!”
孙元起抚掌大笑啬翁曾大魁天下,如今又是南京政府实业总长、江苏议会临时议长,天下谁人不知?由您在乡邦组建江苏省委,必定可以事半功倍!至于敝人,除了自告奋勇成立四川省委之外,也会电请陕西赵行止都督、甘肃张育和都督分别在两省成立党委。如此一来,我们至少在议会中掌握五省以上票源,何愁大事不成?”
汤寿潜道我听畅卿秘书长说,他在参加完新中国党成立大会之后,会随你北上京师,先在北京成立支部,随后前往武昌成立湖北省委。百熙曾在这两个地方建立学校、执掌学政,拥有很大影响力。如果能够稍加鼓动,必然也能吸引大量党员!”
张謇摸着胡子分析道如果袁慰庭接掌民国大总统,政治中心必然随之北移,以后议会活动也将集中在京师,我们现在未雨绸缪在北京成立支部,实在大有必要!以后形势发展,甚至把总部由上海迁往北京也不是不可能。
“湖北为九省通衢,上通巴蜀,下接苏皖沪浙,北可沿卢汉线直逼河南、直隶、京师,南可阻遏两广、湘赣,实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去年武昌发生兵变之后,天下为之风云变色,各省相继宣布独立,最后导致清室退位。我们现今在湖北成立省委,可以预作打算,一旦鄂省有事,百熙你就可以命大军顺流而下夺取湖北!”
汤寿潜赞道啬庵高见!我听说最近四川军队正乘着枯水期炸毁礁石,疏通长江航道,看来百熙是早有谋算啊!”
“……”孙元起顿时满头黑线:喂!我说你们能不能别自说自话,说得我好像很腹黑、时时觊觎他省土地一样?我是很单纯的!
张謇忽然想到另外一个问题百熙,我听说光复会党首章太炎有意携部分同仁脱离同盟会,与我新中国党提携共进,不知你对这个问题看?”
孙元起道对于此事我有些拿不定主意,正想听听两位前辈高见!”
其实对于张謇、汤寿潜二人对于光复会与新中国党合作的事情也是犹豫不决。现在光复会里聚集着程德全这样的旧官僚,赵凤昌、陈三立这样的名士,章太炎、蔡元培这样的元勋,在政府和民间都有广泛的影响力,如果双方能够携手共进,肯定如同火借风势、火上浇油,势头甚至可能超过同盟会。
正因为光复会中名人太多,张謇、汤寿潜二人才忧心忡忡:与他们通力合作,很有可能削弱新中国党及张、汤二人在政坛的影响力。虽然说“火借风势”“火上浇油”,可风要是太大,也能把火给吹熄;油要是太多,也能把火给浇灭!
“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