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大科学家-第4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物学尤其是生物技术是个巨坑。原因在于这将耗费西方科学界的大量精力和无数资金,但研究出来的结果却很难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也不会危害到他国的国家安全。
物理学是不是与生物学距离太远?难免会有人产生这样的疑惑。
其实物理学与生物学并不遥远,生物物理学就是物理学与生物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和领域之一。而且物理学家并都不是一直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们也喜欢干些越界的私活,有时候甚至还干得像模像样。比如生物学中最基本的“cell”(细胞)一词,就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植物组织,于1665年发现植物细胞(实际上他看到的是细胞壁)而命名的,至今仍在使用;量子物理学大拿薛定谔也曾在1944年发表《什么是生命?》一书,使得众多物理学家进入生命科学的研究领域,促进了遗传学的迅猛发展。
尽管已经打定主意在生物学方向上大展拳脚,可是生物学如此广阔,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无疑更为重要。而且孙元起只是穿越众,并不是异能者,对于生物学的了解仅限于中学阶段的教科书以及在浏览网页、观看电视上获知的一鳞半爪,能写的东西本来也不多。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孙元起一边到各省视察演讲,积极拉票,一边抽空搜集资料,思考撰写文章的内容。数周之后,孙元起终于敲定自己的主攻方向:遗传学。遗传学主要是研究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是生命科学领域的核心学科,它既古老,又崭新。
说它古老,是因为人们很久以前就对遗传非常感兴趣,中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古老谚语,就生动体现了什么是遗传。而在西方,早在公元前5世纪,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就提出第一个为人所知的遗传理论,即子代之所以具有亲代的特性,是因为在精液或胚胎里集中了来自身体各部分的微小代表元素,也就是说,后天获得的性状相貌是遗传的。
说它崭新,是因为埋没在旧纸堆长达35年之久的孟德尔《植物杂交试验》论文1900年才被荷兰的狄夫瑞斯、德国的科伦斯和奥地利的切尔玛克挖坟出来重见天日,经过一番激烈论战,孟德尔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得到科学界广泛认可;学科名称genetics随后由英国遗传学家贝特森在1909年刚刚提出来的。这才标志着遗传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终于诞生。
尽管在1912年的时候,美国著名生物学家摩尔根带领着他的三大弟子根据黑腹果蝇的研究已在两年前提出了连锁和交换定律,这和孟德尔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合称为“遗传学三大定律”,标志着经典遗传学已经初步建立,但是在孙元起看来,遗传学还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比如基因学说。——在真实的科学史中,1926年摩尔根出版了他的皇皇巨著《基因论》,才建立了著名的基因学说。
比如遗传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DNA),而不是蛋白。——对于接受过中学生物教育的人来说,DNA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这似乎已是一种常识。然而艾弗里及其同事于1944年发表这一理论时,却引起了遗传学界的极大惊讶和怀疑。直到50年代中期,这一理论才为遗传学界普遍接受。年迈的Avery没能等到这一天就驾鹤西去,从而失去了荣获诺贝尔奖的机会,成为二十世纪科学史上的一大憾事。
比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这是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从而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使遗传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他们俩也因此荣获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比如克隆(clone)技术。——这个术语是霍尔丹在1963年在题为“人类种族在未来二万年的生物可能性”的演讲上首先采用,但为全世界公众所知,却是因为1996年英国罗斯林研究所利用体细胞克隆成功的那只绵羊“多利”。
……
而且遗传学具有发展快、应用性强、多学科交叉融合等特点,即便孙元起那时候接触的粗浅知识,在二十世纪初也算得上是最顶尖的理论。孙元起选择遗传学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遗传学是一门推理性的学科,而不是描述性。研究遗传学的方法很像物理学,都是根据自然现象或实验数据推理出一种假说,然后再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这无疑最适合孙元起闭门造车,将来也可以省却无数麻烦。
一旦确定了方向,孙元起迅速开始了码字大计。

第三九二章诸葛大名垂宇宙

孙元起在穿梭于各省官场的间隙,绞尽脑汁尽力回忆前世的零碎记忆。因为来到这个世界已经十多年,旧时的记忆就像宿醉后的迷梦、洇水的墨团,一切都氤氤氲氲的显得模糊而不真实,这无疑将耗费掉孙元起更多的时间。足足过了一个多月,他才勉强写完这篇近十万字的论文。
尽管这篇论文对生物学尤其是遗传学、生物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被后世誉为“科学巨匠最后一项世界级成果”、“错误与正确都一样伟大的划时代巨著”,但孙元起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同阿Q使尽平生力气去画圆圈一般,生怕画成瓜子模样,在他的“行状”上留下一个污点。
这一点在论文的名字上也有所体现。
若是在十年前年轻气盛、记忆清晰的时候写成这篇论文,或许孙元起会把它叫做《现代遗传学原理》、《遗传学简明教程》之类的,或者径直叫做《遗传学》。现在却丧失了锐气,只好取名叫做《关于遗传学未来发展的几点展望或猜想》,听着就感觉底气不足。
写完之后,孙元起又回过头仔细润色一番,觉得实在写无可写,才把它投寄给美国的《Science》杂志社。这时已经是十一月中旬,赵景惠和卢瑟福都做好了出洋的准备。
本来赵景惠是不想去瑞典领奖的,因为从小到大她还没有独自出过远门,这回第一次就去的是异国他乡,心里难免有些恐惧和排斥。而且儿子小同祖才六七个月,还在哺乳期。这也让她牵挂不下。孙元起却是极力劝说赵景惠能够出国看看。尽管如今欧洲各国局势已经日趋紧张,好比是个随时可能被点燃的火药桶,在一年半之后整个欧洲就会变成硝烟弥漫的人间地狱,但至少现在去周游一圈还没有太大危险,何况还有别人提供住宿呢?
在他看来。赵景惠在药物研究上确实做出了一番业绩,但研究方法还是略显单调,学术视野也不够开阔,这些都会影响她将来的学术发展。如果能够出国游历一番,与同行面对面探讨一下学术前沿发展情况,交流研究心得。不仅能够扩大她在学术界的影响,也能让她学习到西方先进的科研经验。
前世曾有传言,说太祖在建国之后屡出昏招,先是引蛇出洞,接着是大干快上,最后甚至出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败笔。归根到底是因为他青少年时期一直呆在国内,没有接触到西风欧雨;又酷爱《二十四史》,深受封建帝王思想影响,所以才以王霸之术杂治天下,甚者提出“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过七八年又来一次”的见解。如果他要是在1919年踏上开往法国的大船,和周丞相、朱太尉、邓太宗等人一样接受西方生活的熏陶。说不定他也会主张改革开放,以民主自由治国的。——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如果太祖当日真的去了法国,太祖还能当上太祖么?
经过孙元起再三劝说,赵景惠最终还是听从了丈夫的建议。年近花甲的老赵见状连忙主动请缨,要求陪女儿到西洋逛逛。老赵的心思孙元起自然心知肚明,他无非是担心女儿在蛮夷之邦受欺负,所以想跟在身边护驾。
孙元起对于老赵陪同出国是乐观其成的。
从十年前开始,经世大学里就到处充斥着西洋留学生的身影,然而因为近现代西方列强的侵略战争和欧美传教士的胡作非为给中国人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老赵等山东人无一例外对洋学生们敬而远之。“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这个道理谁都懂。虽然近现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犯下的罪恶擢发难数,但并不等于所有西方人都是茹毛饮血、穷凶极恶的蛮夷,这一点也不能理解。但是经世大学这种交流困境不是语言、金钱能够打破的。如今老赵出国,以一个朴实的中国老农的视角来审视西方人和西方文明。或许能够从中找出化解隔阂的方法吧?
话说《Science》杂志社已经很久没有收到孙元起的论文了,上一次似乎要追溯到数年前发表广义相对论的时候,爱因斯坦是第一作者,米列娃是第二作者,孙元起是第三作者兼通讯作者。倏忽之间数年过去,早些年隔三差五就能收到来自东方奇谈怪论的经历,似乎已经成为了编辑部的传说。此时突然间收到一篇署名“扬克?约翰逊”的长篇论文,杂志社的编辑都是惊喜交集,其中似乎惊还更多一些。
虽然约翰逊博士研究领域广博是众所周知的,从物理学到化学,从电子学到天文学,乃至独自创立的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据说中国还曾出版过他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语言学(汉语拼音方案及字典)的著述。但现在又插手生物学,未免有点捞过界了吧?会不会是有人假冒约翰逊的名头来戏耍杂志社?
大家仔细检查一番,发现信封的邮戳确实是寄自中国,论文的署名单位也是中国的经世大学,再认真阅读这篇名为《关于遗传学未来发展的几点展望或猜想》,发觉里面新造的单词和科技术语层出不穷,也大有约翰逊博士的风格。
翻来翻去看了几回,依约就是约翰逊博士的论文。不过为了保险起见,《Science》杂志社还是本着“小心无大错”的原则向孙元起发电报询问论文真假。当然,他们不会傻呵呵地问道:“约翰逊博士,我们收到一篇名为《关于遗传学未来发展的几点展望或猜想》的论文,是不是你写的?”而是很客气地告诉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