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未央金屋赋--天娇-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未央金屋赋——天娇
作者:唐棣之华

诗·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作者有话要说:因为一直有人提出‘折扇’和‘年龄大小’的问题,所以干脆在这里解释一下。
【折扇,事实是中国发明的!】
总有人提出‘折扇是朝鲜发明的’这个论点;或说是日本传进朝鲜再传入中国的。对此深为存疑。
查资料,事有曲折,现简单‘转述’如下:
朴寅光,是北宋时期高丽国的士人。朴寅光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因为按照钦定版历史,他是将折扇传入中国的人。他赠送了苏轼一把高丽扇,苏轼写下《折扇诗》纪念此事;在现在钦定版历史中,苏轼写得这首折扇诗,是中国第一首描写折扇的诗词。
韩国人据此认为折扇是韩国人发明的。
然而,日本人认为折扇是日本人发明,在更早时期,已经有日本折扇输入中国的记载。
对于日本人的质疑,韩国人举出更有力的证据:茶树村考古研究。这座汉代古墓中,就存在着以金玉为骨的折扇,这是世界最早的折扇。
但日本人对这个证据不屑一顾,他们在争论中不小心暴露了真相:茶树村古墓是一名汉朝官员的墓葬,在汉朝时,茶树村所在的朝鲜地域是属于汉朝的郡县!!!!!!汉朝的郡县!!!!!!
然而,韩国人的回击随之让中国屏蔽了这场争论——韩国人指出:中国的伟大……已经认可‘高句丽’跟‘高姓丽朝’是一回事,而‘高姓丽朝’以及后面的‘王姓丽朝’,通被中国称作“高丽”。所以,不仅朝鲜是高丽的当然领土……
争论到这里,后续的情况已经不容许世人了解了——
虽然,南北朝时期的齐朝也有折扇出土,而这种折扇诞生时间比宋代高丽输入折扇还早。
虽然,汉代《怨歌行》中也描述了折扇。
但,这些证据都变得……没用了~~~~(》_)~~~~
【刘彻和阿娇谁大谁小】
十多年前,当我第一次查找关于‘金屋藏娇’的资料时,所有典籍、词典或字典里记载的都是:汉武帝和他的原配陈皇后是一对姑表兄妹——表、兄、妹!
而从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播放后,不负责任的‘姐弟说’就开始风行。
拜托各位,那是电视剧,OK?不是历史书!
请不要把电视剧当历史书来看!尤其现在的编剧和导演都是毫不尊重历史的。比如那部刚播放不久的《美人心计》,其中竟然说梁王刘武不是窦太后亲生的……巨汗!
101 横祸
关中的春日,雨淅淅沥沥下个没完没了,层层叠叠的雨雾把长安城里的亭台楼阁、园林花树洗刷了一遍又一遍。
巍峨壮丽的大汉京都,在绵绵雨水中终也流露出几许懒散。六十年精心修造的巍巍城楼和连天殿宇,似乎也收敛了几分肃穆和威仪,平添了一些亲切和平和。
街巷上人迹寥落。从来都是人声鼎沸的东市和西市,这些天也是安静了许多。是啊……除非迫不得已,没人愿意在这种天气出门淋雨。尤其是这年头还没遮雨的工具。
伞盖?那可是皇帝和诸侯王们才有资格享用的仪仗。
温暖潮湿的天气,总是惹人睡意;尤其是在午后。
紧靠皇宫的一座权贵府邸,庭院深深。后宅一处高阁内,一众侍女排成两行,两个一对地跪坐在道道门厅外。她们穿着单绕深衣,按规矩正襟危坐,只是一个个都是眼皮似合非合,脑袋令人怀疑地微微向前冲啊冲的。
楼阁门外的走廊和楼道上,阉人侍者以及护卫武士们基本都靠在廊柱上打起了盹。总算保持了站立的姿势,只是口边一条水迹也泄露了其人的真实状态。
内室昏然,雨天的日光透过糊在镂花窗棂上的薄绡,敷敷衍衍地投在房间里。
轻风偷偷溜进来,夹带这春雨的潮气划过一层层的幔帐;时不时顽皮地撩起壁衣的一角,敲打涂着金粉的墙壁,打破这楼阁的静谧。
房间中央的榻上,一个小小的婴孩安卧在一团锦绣堆中。
孩子看样子刚足月不久,一身绫罗锦绣衣服的款式显示是个女孩。小模样已经长开了,乌黑的头发,羊脂般的肌肤,眼睛正闭着,但浓密的睫毛稍稍抖动;粉粉的小嘴里含着自己的大拇指,一边吮吸,一边细细地打着酣。
榻边地上,斜倚着个身材圆圆的妇人,鼾声轻飘,显然是偷闲小睡迷糊着了。姿势不对,也就睡不安稳;于是没多久就迷迷瞪瞪地醒了。
胖妇一睁眼,还懵懵懂懂地,就忙着查看婴孩:“唔……君主哦,别咬指头,啊……。”一边呢喃一边小心翼翼把小孩的大拇指从小嘴里拯救出来,放到脑袋旁边。
婴儿不满地嘟哝几声,又把拇指塞进口里,继续唑。“咦,娇君主,你作甚啊……末吃指头哪”,乳母再接再厉,又把小手拽出来。
女婴明显当她是非正常噪音,坚决无视。眼睛都不睁拇指又进了嘴,之前还不忘把保姆的肥手巴拉到一边。
当保姆第三次想纠正小主人的错误行为时,孩子恼了。睁开眼睛瞪了一眼没事找事的乳母,还没长牙的小嘴啊了几声说出几个不完整音节,憋了憋嘴角,委屈了,眼见就要哭出来。
乳娘一见,急忙把孩子抱起来哄。一面轻拍后背,一面哼唱俚曲。
见小家伙又一次把拇指塞进自己的嘴,只能无可奈何地叹气——没法子,如果小君主哭出来惊动了上面,无论如何都是乳母的不是,受罚的也只会是自己,这是下人的悲哀。
渐渐,孩子的眼皮又耷拉下来,细细的鼾声复起;乳母大概也乏了,把孩子放到榻里侧,自己则宽衣上榻,揽过孩子楼在怀里睡下。
没一会儿,楼阁里又恢复了初时的宁静。
春睡迷蒙,进入深眠的保姆睡梦中一个侧身,肥硕的胸部一下就压往婴儿的头脸。
孩子呼吸不畅,猛然就醒了。想哭叫,可是奶妈胸口的软肉堵住了口鼻,无论如何也发不出声音。
憋气越来越严重,女孩额头上开始大汗淋漓。挣扎着想用小手推开乳母的身躯,但成年人的体重,如何是婴孩能撼动的?
渐渐的,女婴的小脸愈来愈红,然后由红转紫,再后来转青转白……
作者有话要说:这个不是虚构,是现实中的真实情况。
所以说:大人带着婴孩同床睡觉,是非常危险的。
102 前因
很多年以后,
一个满脸褶子多到可以随便夹死蚊子的老内侍在和年轻后辈提起那个春日的午后时,仍是禁不住一径地唏嘘与感叹……
堂邑侯邸的宁静,是被一声尖利的惊叫声打破的
然后,整个官邸就像滚烫的油锅突然被泼进瓢冷水似的,一下子沸腾起来。
一股股人流奔进涌出,问事的、报信的、寻医的、找药的……象热锅上的蚂蚁,拥成乱成一团。内卫、阉侍、侍女、还有家丁们,进进出出奔忙四窜,人人脸色青白,惊恐至极。
不一会,侯门家老执事到了,长公主辖下的属官、家令和小吏们也赶来了。而陈家的供奉医师更是被长公主的侍卫们脚不沾地驾着拖着带进后院。这些身份不同,职责有别,平日或和睦或反目的人们,如今同立在室外听凭风吹雨打,连半点躲避之心都没有——个个面沉如水、焦虑万分。
庭院中央,胖乳母被一根根绳索横七竖八地捆得活象只待宰的肥猪,瘫在泥泞中哆哆嗦嗦,比筛糠都厉害的颤抖。她的身后,一大群人也是反剪了手陪绑;他们是任家除小任女外的所有老幼。
人们从这些人身边视而不见地走过跑过,没人肯浪费精力向他们瞥上哪怕一眼——这家人绝无活路,死定了,活该!
几个医师一阵手忙脚乱,可半点效果也没有。不久,宫里紧急派出的太医们也赶到了,针灸、药汤和敷膏齐齐上——依旧没有动静。
随着时间的流逝,等候的人们越来越焦躁,也越来越绝望!
天上,地下,乌云密布,阴霾四起……
四匹马拉的豪华马车,自城东一处豪宅内疾奔而出。
健壮的御者吆喝着挥舞手中的鞭子,催促马儿快行。车驾前后,全副武装的骑士兵卫护卫环绕,在风雨中疾驰……
车队经过处,不知惊吓了多少顽童,也不知踢翻了多少摊贩货物。
认出马车上的徽记,长安的市民们议论纷纷:“乃……馆陶长公主之车驾呢!如此大雨……出甚事呐……”
堂邑侯官邸中门大开……
馆陶长公主一行人停都不停,长驱直入内宅。
马车还没停稳当,衣饰华贵的丽人一把拍开前来搀扶的女侍,不管不顾地直接从车上跳下,向自己的楼阁飞奔冲去。
一路行来,沿途遇到的阉侍、家老、属官、家令、小吏以及侍卫等一律跪伏在地,以额触地,齐声唱诺:“见过……长公主。”
长公主刘嫖置若罔闻,不理不睬,冒雨直入楼阁。
一见榻上毫无生气的婴孩,长公主姣好的面容瞬间褪去了所有血色!
颤抖地抱起幼女,试了试鼻息——毫、无、反、映。
惊恐疑虑的目光,扫向室内室外的诸多从人,目光所及……
家臣与仆从,以头捣地:“老奴(奴婢)万死之罪!”
太医和官吏,大礼下拜:“卑职(下臣)……无能。”
自幼训练有素的仪态,霎时崩溃!
长公主修长的身躯随着一声“娇儿”的哀叫,直直地倒了下去;立刻又惊起另一阵忙乱……
堂邑侯陈午闻讯赶到时,就看见他的长公主妻子怀抱幼婴哀哀痛哭,里里外外的人则跪了一大片。
陈午还莫名其妙:“何以……至此?”
听到丈夫的声音,帝国长公主顿时勃然大怒,一把抄起手边的玉玦尖叫着砸过去:“贱婢……乃汝所力荐!还吾女命来,还阿娇命来!”
这个……是有原因滴:
上一任堂邑侯有个姓任的‘侯妾’。她在上年纪后被人称为‘任媪’(媪:指老年妇女。任媪就是:任老妈。)
‘妾’、‘婢’、‘乐户’之类的人群属【贱籍】,是‘贱民’,是‘奴隶’。
华夏的律法规定:妾者,贱流也。
事实上,‘妾’在法律上的地位甚至比不过一头牛。为鼓励农耕,牛马之类的大牲口死了还要通知官府来查看一下死因;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