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3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在砀郡以东丢掉几个城池并不是坏事,而是好事。”宝鼎笑道,“如果齐国有决心攻打中原,我甚至可以放弃陶城。”
“诱敌深入?”王贲问道。
“当然要诱敌深入。”宝鼎说道,“要打就打他个全军覆没,打得他再没有力气威胁中原以阻碍我大军北上灭赵。”
“武烈侯所言有理。”杨端和赞道,“要灭赵,就先重创齐国,确保中原无忧。”
“你们未免过于轻视楚国了。”司马锌说道,“齐军在没有楚国的全力配合下,他们会深入中原?现在项燕陈兵边境,一下子就牵制了我们数万军队,请问这时候我们还有多少军队与齐军决战?所以在我看来,若想击败齐军,必须再一次重创楚国。”
“何谓重创?”蒙武当即问道。
“拿下陈,把这个淮北重镇夺过来。”司马锌手抚长髯,傲然说道。
众皆侧目。夺陈?陈是座坚固大城,楚国迁都陈后,曾大力修缮加固,城池更为雄伟。以目前中原十万大军的武力,强行攻城,攻克的希望微乎其微,其难度不亚于攻打大梁。大梁得以攻克得益于大河之水,而陈处在鸿沟之尾,四周地势平坦,实施水攻的难度太大,再说,楚国也不会重蹈魏国丢失大梁之覆辙。
不过,有一点司马锌说得对,今年齐国如果要打中原,必定与楚联手,一主攻一策应,齐国绝不会独自杀进中原,如此一来,宝鼎的计策就难以实现,秦军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只有据城坚守,逐步后撤,给齐军以重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司马锌的分析是正确的,打齐就要先打楚,但秦军如果再一次创造奇迹,把楚国的淮北重镇陈夺了过来,齐国还敢打中原吗?那时齐国也不能打中原了,它只能陈兵威胁,牵制秦军,从而向南策应楚国,向北支援赵国。齐国放弃攻打中原,明年秦军攻赵就很麻烦,中原的安危无法保障。
“先不要考虑夺陈,那对我们来说太难了,而且对整个战局不利。”桓齮考虑良久,开口说道,“我们还是以武烈侯的策略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加进攻楚一策。”
桓齮随即展开地图,把自己的想法大概说了一遍。以对楚作战来诱使齐军深入,等到齐军进来了,则火速将其包围,一战定胜负。
“十万大军不够。”王贲说道,“我们必须向咸阳求援,征调更多的军队。”
“我大军云集中原,齐楚两国还敢打吗?”司马锌问道。
“以我们现有的兵力,的确无法实现这一策略。”杨端和说道,“中原三郡尚未稳定,中原人目前也还不能用,所以我们只能从其它郡县调拨军队。”
“齐国不敢打不是更好吗?”蒙武忽然插话道,“齐国不敢打,我们正好以十万主力猛攻楚国,拿下陈,然后把淮北楚军压迫到淮河一线,这对中原非常有利。”
蒙武这句话让众人陷入沉思。
宝鼎的策略是建立在齐国肯定要乘机攻打中原的基础上,假如这一基础改变了,齐国因为秦军主力集结于中原,不敢打了,那岂不正好有助于秦国攻打楚国?楚国遭到攻击,甚至把淮北重镇陈给丢了,连遭重创,那寿春不但惶恐不安,到了明年秦军攻赵的时侯,楚国肯定没有力量反攻中原了。
威胁中原的就是齐楚两国,如其与齐国这头休养生息了四十年的老虎决战,倒不如痛打楚国这条跛腿的狼,把它彻底打倒。楚国奄奄一息了,那齐国独木难支,即便有心想打中原,想支援赵国,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本章节由16k书友上传
'w w w 。bxwx。net'

第261章 虚实之间
第261章 虚实之间
众人最终在策略上取得了一致。
先攻楚,以攻楚来诱使齐军进入中原。
因为攻楚难度相对较小,而且可以攻城掠地,战绩显著,相比起来,与齐军在中原决战,战火不但在中原腹地燃烧,而且胜负难料,所以众人一致把主攻方向放在了南边。一旦攻楚得手,威慑了齐国,遏制了齐军的攻击**,那同样可以实现战前的预定目标,也就是可以在确保中原无忧的情况下北伐赵国。
此策实际上推翻了武烈侯的设想,不过最终战略目的一样,武烈侯当然愿意以这种胜算更大更符合大家利益的攻击策略。
宝鼎即刻拟写奏章,急报咸阳,同时成立以护军府为主体、五军和五郡为辅的中原战场统率部。
魏起兼领护军府中护军一职,全面负责统率部的日常事务。
当天深夜,统率部就拿出了具体攻击部署。
第一步就是在中原集结大军,在大梁建立十里连营,做出今年咸阳把主战场放在中原的假象,从而欺骗齐国,迫使齐国不敢轻易出击。为此,蒙武、杨端和、桓齮三支大军在未来一个月的主要任务就是大范围调兵,各部在函谷关、南阳、河东到大梁之间的大道上往返行军,伪装成从各地赶赴中原战场的军队。
第二步则是利用各种渠道散布秦军在中原集结三十万主力即将攻打赵国的假消息。这个假消息传开之后,会让东方四国尤其是齐国失去对中原战局的正确判断,从而会做出错误的决策。
第三步就是发动各郡和中原巨贾们向大梁运送“粮草辎重”。郡县和巨贾们当然没有粮草辎重,但三十万大军集结中原,要打大战,粮草辎重的运输当然不可或缺。做假就要做全套,否则极有可能弄巧成拙,一旦机密泄露,那就自取其祸了。
咸阳火速下令,同意武烈侯和五军统率所奏,命令他们按照既定策略发动攻击。今年大秦肯定要两线作战,中原被动防守的难度很大,既然打算以攻代守,那么在攻击的时侯就要坚决果断,不要有任何犹豫。
秦王政亲自给宝鼎写了一封书信,对他到了中原后马上就能协调军政官长们拿出防守策略给予了高度评价,但策略的实施需要实力为后盾,目前中原只有十万常备军,粮草辎重严重短缺,即便是攻打楚国也是步履维艰,所以秦王政非常担心,告诫宝鼎要小心谨慎,不要纸上谈兵,更不要骄横自大,在中原紧张而混乱的局势下,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
另外秦王政还提到了一件事,老太后病入膏肓,就连鬼医橘奴都束手无策,估计时日无多了。秦王政说老太后经常念叨宝鼎,请宝鼎给老太后多写一些信,以安慰病重中的老人。
宝鼎当夜就给隗清写了份信,其中夹带了一段自己写给老太后的话,把自己对熊氏的未来和对王统的安排做了详细的说明,再一次向老太后承诺,他答应过的事,一定会做到,决不食言。
这封信刚刚送出去,隗清的书信就到了。隗清字里行间透出一种无助之感,足见她在咸阳承受的压力之重。
隗氏大兄的作用在关键时刻终于发挥了,秦王政直接向他发出了讯息,请他站好队,也就是说,秦王政准备对楚系外戚下手了。
昌平君熊启和一些熊氏重要人物也使出了浑身解数力图自保,其中最让咸阳吃惊的就是昌文君熊炽以病重为由留在了南阳。熊炽已经先期辞去了御史大夫一职,现在又自觉地离开了咸阳归返熊氏根基之地,看上去是一退再退,其实却是以退为进,在老太后辞世之前先把东南两郡给牢牢控制了。东南两郡对咸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巴蜀的物资必须经东南水路转运,咸阳如果没能控制东南,那就必须对熊氏做出一定的妥协。
宝鼎考虑良久,在回信中明确告诉隗清,自己在外,能帮助熊氏的时侯绝不会袖手旁观甚至落井下石,但作用有限,只能给熊氏保存一定的力量,无法从根本上扭转熊氏的命运。隗氏大兄在内,他一直想让巴蜀人崛起,一直想取代楚系,秦王政正是因为他的野心而暗中接纳,所以这次熊氏是否在老太后薨亡后度过危机,关键还在隗氏大兄是否愿意伸以援手。
从原有的历史来分析,隗状在老太后薨亡后可能背叛了熊氏,招揽了楚系的残余力量,取代了楚系,这可能是他赢得秦王政的信任并长期担任大秦第一丞相的重要原因。
宝鼎不知道隗状是否还像原有历史那样做出决策,假如隗状还是义无反顾地背叛了熊氏,直接倒向秦王政,那么熊氏必遭重创,而楚系的残余力量则会整体逃向东南,继续追随熊炽和熊庸父子。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对父子得到了武烈侯的帮助,熊氏依旧有希望赢得王统,然后东山再起。
宝鼎在书信中直言不讳地告诉隗清,我相信你,但很难相信大兄,如果姐姐能说服大兄,在这个关键时刻给予熊氏一定的支持,那么我们必将赢得这最为关键的一局。宝鼎在书信的最后说道,王统的事迟早要解决,秦王政总不会至死不立太子,所以从巴蜀人的未来出发,此刻隗氏大兄最好的选择是不要背叛,否则,他的敌人太多了,将来必定连累所有的巴蜀人。

秦军在中原开始大范围调遣、大规模集结,在通往大梁的几条主要大道上,急速行进的军队和运输粮草辎重的车队如长龙一般绵延不绝。
大战来临的紧张气氛突然笼罩在中原上空。
秦国的战略让东方四国大惑不解,对秦军大规模集结中原的事实他们唯一的解释就是秦国已经强大了足以支撑两线作战了。
代北战场,秦军在固守雁门中南部的基础上,与匈奴人在阴山东南麓一线反复交战,战线犬牙交错,战局难分难解。与此同时,北部军集结完毕,大上造羌瘣率五万精锐北上支援王翦,而大上造白览则率其余兵力镇戍太原,一边固守上郡长城一线,一边对赵国的河北保持威胁。
秦国在整个北方战场的兵力满打满算没有超过十五万,但因为交战区远在阴山东南麓,粮草辎重的运输极其困难而且途中消耗极大,综合比较下来,秦国在北方战场的投入并不比中原战场少。
秦国的国力已经强大到如此地步?东方四国持怀疑态度,各国秘兵纷纷赶赴中原打探消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拿出正确的对策。
魏国的宁陵君带着他的军队停止了攻击,而齐国也暂停了在薛郡的兵力集结,与秦国的谈判也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