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3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山子摇头哭笑,面露愧色,俯身致歉,“武烈侯可有信函?如有信函,我可代为传递。”
宝鼎摇手,“荆卿与你同行。此去请告诉李牧,河北大饥荒已不可避免,但赵国如处理不妥,以百万流民祸害我中原,明年我必将报复,邯郸将旦夕易主。”
南山子面色一僵,想到自己与武烈侯的两年之约,心里不禁一阵痛楚,但天要灭赵,又岂是人力所能挽回?
“武烈侯可否告之救助之策?”
宝鼎沉吟良久,叹了口气,“我很难,非常难。我首先必须得到咸阳的支持,但咸阳明确表示救助的可能微乎其微,所以我只能在此做个承诺,我一定会竭力救助,不过需要邯郸方面的理解,如果邯郸借此机会把灾难转嫁给中原,最终受苦的是河北难民,而邯郸肯定会自食恶果。”
南山子躬身拜谢,两眼已噙满泪花。如此仁义之君,当今世上已寥寥无几了,虽然武烈侯也是为了中原安危着想,但能主动向赵国示警,并表示愿意与邯郸携手救灾,这已经是武烈侯可以做到的极限了。
南山子与荆轲连夜赶赴邯郸。
宝鼎把两人送走后,急召墨者遏云先生。
遏云已经听说了武烈侯所面临的困境,对他的仁心可谓敬佩至致。
“武烈侯所做的是拯救苍生之义举,墨家愿追随武烈侯,虽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这次的确需要仰仗墨家之力。”宝鼎说道,“能否拯救河北苍生,完全依赖于墨家即将发动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救灾义捐。”
墨家发动的救灾义捐?遏云先生没有听懂,疑惑地望着宝鼎,等待他的解释。
“此次灾难太大,波及范围太广,牵涉民众太多,仅靠官府的力量予以救助显然不够,还需要动员中原、东南,甚至关中的普罗大众的力量,以整个大秦之力进行救助,如此方有希望渡过难关。”
遏云听懂了,武烈侯这是要借墨家之手进行遍及整个大秦土地的全民捐助。放眼天下,也只有墨家在普罗大众中有巨大的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只有墨家才能发动如此规模的义捐活动。
遏云毫不犹豫,躬身应诺,“墨家子弟即刻遍走四方,号召天下人共襄义举。”旋即又问道,“武烈侯是否已书告钜子?”
“此事关系重大,你必须日夜兼程赶赴咸阳亲禀钜子,我则再奏大王,请大王允许墨家在大秦所有郡县发动义捐。”
遏云想了片刻,问道,“钜子是否需要奏请大王?如能得到大王当面托请,当有助于我墨家在各地得到官府的帮助,这可以让义捐所得以最快速度送达中原。”
宝鼎一口答应,“我马上给两位丞相公、御史公和驷车庶长写信,恳请他们务必劝谏大王即刻决策并召见钜子,以中原存亡之大任予以托付。”
两人又商谈了相关细节,然后遏云飞驰咸阳而去。
宝鼎又召张鹿,询问赵国郭氏,齐国端木氏、朱氏三家巨贾最近的动静。
这三家巨贾有意重返中原,曾数次通过张氏、白氏和孔氏等中原巨贾,试图与武烈侯建立关系。张鹿曾征询过宝鼎的意见,宝鼎答应见他们,但因为事情太多,此事便一拖再拖。
“郭氏急切想见到武烈侯。”张鹿说道,“你也知道河北现状。郭氏急于见你,恐怕与河北灾情有关。”
“我要见他也是为了此事。”宝鼎说道,“你马上替我安排一下,越快越好。另外,朱氏和端木氏是否在大梁?”
“他们两家都在大梁。”张鹿停了片刻,犹豫着问道,“不过,武烈侯了解最近临淄的局势吗?”
宝鼎疑惑地望向张鹿,“有我不知道的事?”
“临淄最近与邯郸来往密切,听说临淄建议邯郸,一旦河北受灾严重,就把难民尽可能输往中原,以转嫁灾祸。假如我中原封锁大河,难民可由齐国过境,再转入中原。”
“此事当真?”宝鼎吃惊地问道。
“我也只是听说而已。”张鹿忐忑说道。
“朱氏和端木氏告诉你的?”
张鹿轻轻点头。
“这么说是确有此事了?”宝鼎的脸色逐渐凝重起来。
“这可以理解。”张鹿苦笑道,“假如老天一定要惩罚中土,河北旱灾发展为大饥荒,那么赵国根本没有解决之力,转嫁灾难于中原是邯郸唯一的办法。可惜中原人至今不重视这次大灾难,以为有一条大河就可以高枕无忧。”
宝鼎长叹。如此一来天灾演变为**,天灾**一齐爆发,苍生何其苦矣。
宝鼎不知道历史上这次大饥荒所造成的伤害有如何严重,但从现实来看,这次大饥荒应该给当时的赵齐韩魏四国都造成了致命伤害。韩国因此不战而降,而秦国也没有趁势攻打魏国,可能是任由魏国去承担灾难了,毕竟在此刻全取中原就必须承担救济难民之责,这会严重损耗国力。如今历史在宝鼎手中改变了,宝鼎拿到了提前攻克中原的功劳,却因此承担了此次大灾难给中原造成的伤害。
张鹿看到宝鼎神色忧郁,沉默不语,于是小心翼冀地问道:“武烈侯,今齐国介入,大河南北局势发生了变化,大河已经无法阻碍难民南下。武烈侯是不是适当提醒一下军政官长们,请他们重视此事,重拟戍守中原之策?”
宝鼎想到的却是更多。难民涌入中原,中原混乱,齐国的军队可能会趁势发动攻击,楚国也有可能在背后捅上一刀,中原危矣。现在中原的危机不仅仅是天灾**了,还有敌国的虎视眈眈。
“齐国大河一线的郡县可有灾情?”宝鼎问道。
张鹿摇头,“齐国倒是风调雨顺。河北灾民南下逃荒,齐国也是可去之地,但齐有长城相阻,假如难民从平原津渡河而来,向东就要面对齐国那道无法逾越的高墙,所以只能西进中原。”
宝鼎苦笑无语。这就是改变历史的代价。原以为改变历史可以有助于自己控制大局,有助于自己拯救中土苍生,谁知天道威力无穷,自己倚仗先知先觉在中原所取得的战果,瞬间便被天道摧毁得一干二净。
天道不可违?未来的帝国不可挽救?中土苍生必定要遭到一场无边浩劫?
一种无力感从宝鼎的心底涌出,霎时袭遍全身,让他异常颓丧,让他几乎产生了放弃一切逃出这个时代的念头。这只是第一次大饥荒,一年多后还有第二次大饥荒,以目前中土的力量,以大秦现有的国力,以自己现在的能力,根本无力去拯救芸芸苍生。
天道何其残忍,以如此惨痛的代价获取的统一,又是何其的脆弱。



'w w w 。bxwx。net'

第270章 谁被抛弃?
第270章 谁被抛弃?
武烈侯很快见到了赵国郭氏的郭奉。
郭奉四十岁左右,身材高大健硕,一张白净的圆脸,两尺长髯,气质沉稳,言辞间颇为谨慎。
双方寒暄几句后,武烈侯开门见山,直接问到了河北现状。
自从去年秦国主动援助代北后,秦国武烈侯和赵国武安君缔结停战协议,虽然这个协议是由两**方统率达成的停战约定,但两国大王和中枢事实上都予以认可。两国算是议和了,暂时不打仗了,不过两国使节并不往来,秦赵还是处于敌对状态。
这种局面是秦国故意造成的,特别重视李牧和代北军,但轻视赵王和邯郸中枢,这是公开离间,蓄意挑起赵国内部的矛盾。赵国上下明明知道这是秦国的离间计,却因为复杂的利益纠葛而自陷罗网,实在让赵人扼腕叹息。
将相失和已经是赵国公开的秘密,但无论是李牧还是郭开,都保持着极大的克制,尽可能缓和彼此间的矛盾,然而,老天要惩罚赵国,惩罚了代北又惩罚河北,灾难再一次将临,将相之间为了国祚安危,矛盾空前激烈。
郭奉并不隐瞒,把邯郸政局简要告之。赵国朝野上下已经认定今年河北的大灾不可避免。李牧和燕国太子丹、齐国上将军田藩经过多次密议,奏请邯郸向中原转嫁灾难,把成千上万的难民赶进中原,混乱中原局势,继而攻击中原,给秦国以致命一击。
赵王和国相郭开、副相春平君等中枢大臣反对这一计策,因为这个计策背叛和放弃了赵国灾民,这必将引起人心的背离;其次,它会激怒秦国,假如秦国因此丢失了中原,必定向赵国发起疯狂报复,而赵国难以抵御;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此策将导致赵国人口的巨大损失。土地和人口是王国赖以存在的基础,人口的损失短期内根本没办法弥补,这将进一步消耗国力,导致国祚难以支撑。
赵王和中枢大臣们的策略是以土地换取秦国的援助,以代郡之地换取秦国的粮食和物资。
赵国在太行山以北就剩下一个代郡,而代郡刚刚经过大地震,基本上是一片废墟,以一片废墟之地和上百万饥饿困窘的灾民来换取粮食和物资,拯救河北灾民,这显然是一笔划算的交易。或许在某些人看来,赵国送个秦国一个代郡吃亏了,其实现在赵国已经失去了对代郡的控制,赵国无力救助和重建代郡,而代人则对秦国的救命之恩感激涕零,今日的代郡实际上就是秦国的囊中之物,秦国任何时侯都可以轻松拿下此地。如其将来给秦国攻占,倒不如现在卖个好价钱。另外李牧失去代郡,失去代北最后一块根基之地,其实力将遭到重击,邯郸随即可以遏制甚至控制他。
秦国拿到了代郡,就要投入大量钱粮物资去救助和重建,与此同时,中原受灾,另外它还要受到河北大灾的连累,齐楚两国还有可能乘机攻击,因此中原就是一个烂摊子,再加上秦国还要给赵国粮食和物资,那么可以想像,无论秦国的国力有多强,也经不起如此折腾,这样一来,秦国也就暂时失去了征伐的能力,赵国将因此获得喘息的时间。
这两个计策都有可取之处。李牧以灾民性命为代价夺取中原,确保赵国安全,此策激进而决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愿同归于尽,也要奋战到底。赵王和中枢大臣则以土地换取灾民的性命,此策虽然保守,但较为稳妥,一旦运作成功,各方都能受益,不过受益各有大小而已。
“武烈侯作何选择?”郭奉直言不讳地问道。
宝鼎沉默不语。他当然不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