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4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劫席卷而去,尸骨无存。”
长剑倒卷而回。
宝鼎望着帐内众人,厉声问道,“现在,还有人说远征西南没有意义吗?”
帐内一片死寂。
宝鼎猛地举起长剑,一剑将案几劈为两截,“再若阻挠远征,有如此案。”
众人骇然变色。
宝鼎稳定了一下情绪,继续说道,“远征西南,我们最大的难题不是百越诸族,也不是山川险阻,而是粮食。”
“魏中军刚才所说的困难都是事实,仓促远征必败无疑,但我要问你们,就算粮食的问题解决了,就算我们把远征的时间推迟到两年甚至三年以后,我们是否有绝对的把握获得远征的胜利?”
没有人回答,这个答案很明显,无需回答。
“远征西南最大的困难到底是什么?”
宝鼎停了一下,自己说出了答案,“最大的困难是粮草运输。粮草运输问题不解决,大军得不到粮草的持续供应,我们就不可能取得胜利。”
“运输问题怎么解决?”宝鼎问道,“我们的粮草如何越过南岭险阻?”
还是没有人回答,没有人能够想出办法。
宝鼎冲着东方无畏招招手。东方无畏心领神会,马上换了一幅地图。
众人凝神一看正是长沙郡的地形图,不过补充了南岭以南的地形,大山河流标注清晰。
“解决粮草运输问题的办法很简单。”宝鼎手指地图上的老山界,“在这里开凿一条大渠,把湘水和离水连成一体,如此粮草可顺流而下,一直运到大海之滨。”
“我要开凿一条大渠,马上开凿。”
众皆楞然,目瞪口呆。



'w w w 。bxwx。net'

第293章 见招拆招
第293章 见招拆招
在崇山峻岭开凿大渠的困难远远超过了长途远征,无论是投入的人力财力还是耗费的时间都让人难以想像。
最近几十年里,大秦完成了两个大型水利工程,一个是西蜀的都江堰,一个是关中的郑国渠。都江堰根治了西蜀的水患,把西蜀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粮仓。郑国渠改善了关中的灌溉条件,增加了关中的可耕土地和粮食产量。但无论是都江堰还是郑国渠,秦国在修建它们的时候就像当年在北疆修建数千里长城一样,倾尽了国力。这种国力的损耗非常惊人,需要一定时间的恢复,而在恢复期内,王国肯定要面对内外危机的重压。
长城帮助大秦抵御了北虏人,都江堰和郑国渠帮助大秦增强了国力,那么今日武烈侯要开凿的大渠呢?它能帮助大秦增强国力吗?它能帮助大秦开拓西南吗?
帐内的江南军政官长们绝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听到武烈侯对天下大势的分析,第一次听到南北战争和中土统一的关系,他们不得不承认,武烈侯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对未来天下形势的判断非常有说服力。
北虏一直是中土的威胁,几百上千年了,但从犬戎攻灭镐京迫使周王东迁开始,北虏对中土的威胁骤然增大,尤其是三家分晋之后,中土北方三个诸侯国秦赵燕就和北虏频繁作战,最后实在是难以承受两线作战的痛苦,不得不倾尽国力修建长城。长城的作用很明显,自从有了长城,秦赵燕三国在中土争霸战中尽显枭雄本色,先后独领风骚,但有一个事实也不容置疑,即便有了长城,大漠上的匈奴人、东胡人还是牵制了秦赵燕三国很大一部分力量。
最近两年,北部边疆的形势再度恶化,秦赵燕三国再度与北虏激烈交锋。赵国丢掉了长城防线,燕国也在辽东屡战屡败,秦国虽然守住了长城,但其主力却被匈奴人拖在了北疆。然而,中土诸国只顾自相残杀,尤其是关东诸国,在自身生存遭遇重大危机的情况下,根本无暇顾及来自大漠上的敌人。
今天突然听到武烈侯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大家才蓦然惊醒,现在危及到自身生存的最大敌人不是来自中土,而是来自大漠。北虏人已经杀到了家门口,而中土人竟然茫然不知,或者说是故意视而不见,任由中土的生存危机一步步扩大。
但是,中土的生存危机目前仅仅停留在对未来的分析上,不管是第一次霍然惊醒的军政官长们,还是早已知道此事的蓼园核心层,他们在今日身陷危机的情况下,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化解现在的危机,而不是去重视未来的危机。将来的事将来再说,水来土掩,兵来将挡,忧患意识不能没有,但不能因为忧患就杞人忧天,不顾眼前的现实去做一些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
武烈侯要做的事,不管是远征西南还是开凿大渠,都超越了现实,超越了自身能力,其失败是必然,而这种失败对武烈侯是一种毁灭性打击,对所有追随武烈侯的人也同样如此。

大帐陷入长时间的沉默,气氛再度变得异常压抑。
宝鼎背负双手,面对地图,心情非常沉重。他知道历史,他知道南北战场是一场持久的战争,是一次次影响到中土历史的战争,他当然无力去改变这种大历史,但他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帝国的命运,可以拯救千千万万的苍生,所以他现在必须做一些事,即使这些事看起来惊世骇俗甚至根本没有完成的可能,但他还是要坚持去做,即便由此而失败,他也无怨无悔。
军政官长们望着他单薄而挺直的背影,清晰地感受到从这具身体里透射出来的坚毅和执着。武烈侯再一次疯狂,今日的计策比当日决定转徙灾民更疯狂,是不是继续跟着他一起疯狂?
盖聂、荆轲,朱英、庄翼,还有几位同样来自河北和江南的官员们,被武烈侯的才智和疯狂所深深震撼。武烈侯的传奇故事对于他们来说也算是耳熟能详,但听故事和亲声经历完全是两回事。这一次他们亲身经历了,他们全程参加了奇迹的创造,他们和那些曾经与武烈侯一起出生入死的人一样,已经被这位年轻的封君所折服。
然而,这一刻他们才发现,他们直到此刻才算看到了真正的武烈侯,一位站在巅峰俯瞰天下的武烈侯。这样的人,让他们自叹不如,让他们高山仰止。
谁能看清这个时代?谁能推动这个时代的发展?谁能决定这个时代前进的方向?唯有天道而已,但今天他们竟然看到了一个可以与天道相抗衡的人。
武烈侯对天下大势的分析有相当的说服力,与之相对应的对策也堪称完美。虽然这一切都是基于分析,基于推测,但假若它变成了现实呢?假如匈奴人统一了大漠,几十万上百万北虏杀进中土呢?所以中土必须尽快统一,而占据西南,不管是对于中土的统一还是对于可能存在的未来的南北大战,都是必须要做的,甚至可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关系到中土存亡的关键所在。
盖聂站了起来,在众人惊讶和不安的目光中,缓缓说道,“我曾数次深入大漠,我在长城一线与匈奴人屡次作战,我对北虏的了解超过了在坐诸位,我可以证明一件事,那就是匈奴人的实力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像,匈奴人统一大漠的速度也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料。”
停了一下,他又说道,“赵国的大将军李牧曾在长城重创匈奴人,追杀千里,但很快,匈奴人又卷土重来了。如今他们更是占据了阴山长城,对中土形成了直接威胁。代北大地震之后,假如秦军没有急速北上挡住匈奴人南下的脚步,我可以肯定地说,现在匈奴人已经杀进了河北。”
盖聂说到这里叹了口气,“当今世上,有多少人像武烈侯一样清醒地认识到匈奴人的强大?像武烈侯一样清晰地看到正在逼近中土的危机?”说到这里他冲着武烈侯深施一礼,“我愿追随武烈侯诛杀北虏,矢志不渝。”
盖聂这句话一说,帐内众人不禁暗自苦叹。盖聂的支持最为关键,无论是开凿大渠还是远征西南,实际上都要靠十八方镇的灾民。十八方镇的灾民如今突然就变成了决定蓼园命运的一股强大实力,这种变化让大多数人一时难以接受。
短短几个月时间,武烈侯把一盘散沙的转徙灾民打造成了一股足以改变中土命运的强大力量,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但其中的一系列变化历历在目,不相信都不行。
武烈侯可以翻云覆雨,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奇迹或许就是这样创造的。

盖聂之后,南山子、朱英、荆轲和庄翼等河北、江南官员都表示支持武烈侯的决策。
这倒不是因为他们都像盖聂一样深刻理解天下大势和中土危机,而是这时候必须义无反顾地支持武烈侯,现在开凿大渠和远征西南就是“投名状”,是赢得武烈侯信任的最好机会。
蓼园一系的军政官长们当然要追随武烈侯一起“疯狂”,这里面没有选择的余地。
如此一来,以魏起为首的楚系官员不得不服从。现在熊氏外戚非常需要武烈侯的帮助,这位盟友的态度不但直接影响到大秦的王统,也直接决定了楚系熊氏的未来。
远征西南的决策终于获得了江南军政官长们的一致支持。
远征西南的前提是开凿大渠,打通南下的粮道,而开凿大渠的前提是把当前江南所面临的危机全部解决,赢得一个相当稳定的局面。
江南当前的危机有三个,一是粮食不足,二是楚国的反攻,三是咸阳的遏制。
粮食不足的危机最少要延续一年,在未来的一年里,武烈侯必须获得足够的粮食以维持十八方镇的需求,如此才能保证垦荒土地和开凿大渠。
“咸阳明年肯定要打赵国,咸阳所能给我们的粮食只会减少,不会增加。”魏起说到这里,目光转向了盖聂。秦军在河北全力攻打赵国,江南的这些赵人是否会有所异动?
盖聂当然知道魏起眼神里所蕴含的意思,他目露苦色,转头望向南山子。
南山子很平静,他早在出塞的时候就听武烈侯说过南北战争和中土统一的事,这次他又听到了占据西南对未来中土的重要性,考虑到赵国和楚国的急剧衰落以及两国政局的混乱,他已经接受了赵国即将败亡的残酷事实,由此也接受了武烈侯的大一统观念。
“天要灭赵,人力岂能挽救?”南山子黯然长叹,“你修习剑道几十年,难道还没有窥破天机?”
盖聂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