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5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宝鼎微笑点头,目露赞许之色,“虽然撤藩很困难,但我支持你父王。能否撤藩关键在时机的把握上,但未来几年,我看不到撤藩的好时机。强行撤消燕南封国必然会激化矛盾,而你父王和中枢却未必不敢迎难而上,一旦矛盾激化,恐怕就有兵戈之祸,这是我最担心的事情。”
扶苏的脸色更为凝重,稍加犹豫后,又问道,“叔父愿意把章邯留在山东吗?”
宝鼎摇头,“我不同意,你父王也不会同意。”停了片刻,宝鼎看到扶苏的神情有些难堪,于是笑着问道,“你从未来中土局势的发展来考虑一下,如果你是大秦的君王,以咸阳的利益为出发点,你认为把章邯放在什么位置最合适?”
扶苏思考良久,迟疑问道,“江南?”
宝鼎连连点头,“继续想一想,由谁来镇戍山东最为何合适?”
扶苏稍加思索,突然目露恍然之色,“蒙氏?”
宝鼎欣慰而笑,用力拍拍扶苏的肩膀,“蒙氏的价值甚至超过了你的想像,将来你一定会庆幸今天的选择。”
蒙氏是齐国人,这是适合镇戍山东的理由之一,而最重要的理由是蒙氏手握军权,手里有军队,是秦王政的股肱之臣,扶苏如果能把蒙氏拉进自己的势力,对他问鼎储君和继承大统的好处可想而知。这不仅仅可以让秦王政更为欣赏和信任扶苏,还为扶苏的未来打下了基础。
“叔父为什么没有选择老秦人?”扶苏心里装满了疑惑,忍不住问道。
在他看来叔父的第一选择应该是老秦人,虽然老秦人对他身体里流淌的楚人血统并不认同,但也并没有反对他继承大秦的王统,双方至今好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扶苏的背后有宗室和楚系两大势力,而之前宗室、楚系和老秦人一直联手结盟,假如没有宝鼎的暗示和提醒,让扶苏自己选择,他会选择老秦人,而不是选择蒙氏。
宝鼎笑而不语。他不想把自己和老秦人之间越来越深的裂痕暴露出来,更不想让扶苏知道老秦人正在有意扶植公子高,并试图让公子高来继承大秦王统,继而谋图功臣分封。未来老秦人的谋划会不会成功,扶苏和公子高这对兄弟会不会手足相残,他已经不敢确定了。
现在历史轨迹的改变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快,宝鼎所倚仗的先知先觉的本事渐渐丧失,他目前唯一能做出的判断是蒙氏和冯氏应该不会背叛秦王政,虽然他们也想功臣分封,也想在这个剧变的大时代获得最大的利益,但关东系完全是依靠秦王政而生存,关东系依附的是秦王政这棵大树,任何背叛秦王政的举动都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所以蒙氏和冯氏在秦王政和咸阳宫的权威依旧强大的时候,在他们自身的生存还没有遭受重大威胁的时候,绝不会背叛秦王政。
有了对蒙氏的这一准确判断,宝鼎就敢于向咸阳妥协,让蒙氏镇戍山东,以此来解决这一关系到大秦能否尽快稳定大河流域的棘手难题。



第401章 最强烈的欲。望
第401章 最强烈的欲。望
武烈侯指挥北疆大军获得历下大捷,摧毁齐军主力,包围临淄城的消息在本年度的最后一天传到咸阳,咸阳一片欢腾,新年后更是举城欢庆,但咸阳宫的气氛却十分紧张,秦王政和内廷近侍大臣通宵达旦地分析和推衍中土局势的发展,数次召集在京的中枢大臣们就统一进程等诸多国事进行商讨。
商讨的重点不是统一进程的速度越来越快,也不是大秦距离中土统一已经近在咫尺,而是武烈侯强大的实力对咸阳所造成的威胁,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将对中土统一造成何种未知的伤害。
以咸阳在战前的预测,武烈侯此次要与齐国打一场硬仗,北疆大军的实力将受到损耗,这有利于咸阳遏制武烈侯实力的膨胀,有效缓减北疆对咸阳的威胁,然而事与愿违,武烈侯竟然以摧枯拉朽之势摧毁了齐国,再次创造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奇迹。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武烈侯在控制了北方边郡后,又可以轻而易举地控制山东,而夹在其中的河北属于老秦人的势力范围。想象一下,假如武烈侯和老秦人在此刻联手向咸阳施压,要求分封功臣,咸阳拿什么阻止?
当然,武烈侯在离石会面的时候,已经向秦王政做出了承诺,但他现在是否信守承诺?秦王政没有任何把握,只能加大对功臣们的封赏力度,在某些国策上进行调整,以此来赢得武烈侯的好感,希望武烈侯能以大秦为重,坚持中土统一的政治理念,与咸阳在国策变革的方向上始终保持一致。
秦王政急书武烈侯,一边恭贺其在山东战场上所获得的胜利,一边隐晦地试探他对山东镇戍的意见。

与此同时,王翦也在得到秦军包围临淄的消息后,马上急书武烈侯表示恭贺。
王翦在书信中征询宝鼎对中原战局的最新看法,并就战局的发展委婉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
王翦认为,秦军在历下摧毁齐军主力,包围临淄后,齐国败亡在即,中原战局的发展对大秦十分有利,为此他建议,北疆军马上转战淮北战场,与中原军东西夹击,击败楚国的淮北军队,直杀寿春。目标是攻克寿春,大秦兵锋直指江淮,饮马大江。
北疆军至今还没有拿下临淄,也还没有攻克琅琊、胶东和东莱,齐国超过半数的疆土还控制在齐人手上,而北疆军南下前武烈侯曾明确说过,北疆军只有两个月的作战时间,之后北疆军必须返回北疆,也就是说,北疆军在山东作战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武烈侯坚持中原决战的最终目标是吞灭齐国,而不包括攻占楚国的淮北甚至渡淮攻克楚都寿春,那么,局势发展到现在,武烈侯是否还会坚持既定的攻击策略?
王翦不知道宝鼎在离石会面的时候已经向秦王政承诺坚决反对功臣分封,这一承诺事实上也就这兄弟两人知道,但从宝鼎所坚持的国策变革策略来看,宝鼎在坚决推行王子分封的同时,也从来没有明确的公开的反对功臣分封。
王翦、公子腾等人在洛阳军议的时候,曾就咸阳宫限制封国一事提出过异议,这其实就是试探宝鼎在功臣分封一事上的态度,宝鼎当时的态度是支持增加封国的数量,王翦和公子腾因此判断宝鼎极有可能在时机合适的时候,以武力胁迫咸阳进行功臣分封。
当然,这只是他们的估猜,而宝鼎指使甘罗蓄意挑起事端打击关中熊氏,决心要掌控司空府,竭尽全力进行直道修筑后,宝鼎不遗余力地拓展北疆实力的图谋已经清楚地表现出他要在北疆称霸的野心,这无疑进一步肯定了他们的估猜。
以上终究还是判断,王翦必须知道宝鼎在功臣分封一事上的真实态度,所以他写了这份信,提出了新的攻击策略,希望宝鼎能带着北疆军转战淮北战场,攻占淮北,夺取寿春,把这场决战的目标延伸到楚国,这样宝鼎不但可以借机留在中原,从容布局,掌控山东,还能帮助老秦人横扫两淮,为渡江作战做好准备。老秦人一旦建下显赫功勋,又控制了两淮之地,那么他们与宝鼎联手威逼咸阳,足以迫使咸阳在山东和两淮建立新的封国。
封国只能由王子掌领,目前公子扶苏、公子高、公子将闾各领一封国,而公子峤出镇地方不久,功勋不足,假如同时建两个封国,那咸阳宫还要派出一个寸功未立的王子,但这两个王子都没有资格领封国,这是秦王政只有一个选择,修改律法,让寸功未立的王子也能领封国。
如果律法如此改动,秦王政就违背了大秦的“法治”原则。“法治”原则一旦被推翻,等于“法治”的堤坝就轰然崩溃,接下来,咸阳宫和功臣之间的矛盾会骤然激烈,像武烈侯公子宝鼎、武成侯王翦这样的功臣们必然会对抗中央,形势急转直下,其最终的结果就是秦王政和咸阳宫妥协,分封功臣。
这一谋划能否实现,完全依赖于宝鼎在功臣分封一事上的态度,假如宝鼎拒绝了王翦的建议,那么王翦就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宝鼎在离石会面中与秦王政做出了不利于大贵族大功臣利益的妥协。
宝鼎为什么在最关键的时刻在最关键的利益问题上与大贵族大功臣们产生严重分歧?难道宝鼎不希望得到分封,称霸一方?显然宝鼎另有谋划。从北疆目前的局势来看,宝鼎要发展北疆,要拓展自己的实力,但依赖于咸阳的财赋支持,因此他受到了咸阳的钳制,目前不具备在北疆割据称霸的实力,他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布局。
这样一看就清楚了,宝鼎的目的很明确,挑起咸阳宫和功臣、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拖延统一的进程。功臣和地方的势力越大,秦王政和咸阳宫就越是依赖于宝鼎的北疆武力,对北疆越是支持,北疆发展就越快,宝鼎的实力就不断膨胀。等到某一天,宝鼎认为自己的实力可以割据称霸了,那么他就会倒戈一击,于是一切水到渠成,功臣分封,再建诸侯。

新年后,宝鼎先是接到了王翦的书信,接着又接到了秦王政的书信。
宝鼎没有多加考虑,回信王翦,委婉拒绝了他的建议。目前戍守北疆数千里防线的镇戍军只有十六万,其中只有一半是主力军队,这导致北疆防守力量非常薄弱,而南下作战的北疆将士大部分出自北方边郡,其中至少有两个军的将士来自楼烦等北疆诸种部落,这些将士远离故土,短暂作战可以,但长期作战必然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甚至危及到军心和士气,所以一个月后,北疆军一定要攻克临淄,然后便带着战利品火速返回北疆。
宝鼎在信中告诉王翦,决战之后,齐国已经灭亡,关东六个诸侯国只剩下楚国了,楚国不足为虑。虽然楚国有淮河和大江两道天险,易守难攻,但大秦对楚国已经形成了包围,击杀楚国不过是时间问题。
大秦在过去的几年里势如破竹,连灭韩魏赵燕齐五国,疆域飞速扩大,但大秦是否实际控制了这些疆域?是否稳定了这些疆域?是否收服了这些疆域的民心?大秦的各种政策是否在这些疆域得到推广和实施?关东五国的民众是否知晓和认同了大秦的这些政策,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