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6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不会太远,就在这几年之内,而南北战争是个大变数,期间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大秦分裂的时间十有**就在南北战争正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

朝议上,武烈王宝鼎向始皇帝和文武百官详细述说了当前北疆局势,明确做出表态,北伐时机不成熟。
公卿大臣纷纷就此发表意见。
左丞相王绾的意见具有相当的代表xìng。王绾认为,目前北部疆域防线太长,屯驻了大约四十万军队,这是常备军数量,需要中央财政的支撑,而这笔支出直接导致了中央财政陷入严重危机,所以必须马上修改国策策略,改被动防御为主动防御,改防守为进攻。大秦只有把北虏彻底击败,才能改变目前的北疆危局,继而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中央财政的危机。
治粟内史冯去疾和少府王戊是这一策略的坚决支持者。两位帝国的财政大臣算了一笔账。现在中央财政每年为四十万镇戍军戍守长城防线耗费多少,十年累积下来又是多少。假如进行北伐,以三十万大军出战,征战三年时间,耗费又是多少。北伐胜利,北疆稳固,北疆镇戍军数量大减,那么接下来的七年时间里,中央财政的耗费又是多少。在这七年里,中央集中jīng力实施休养生息之策,中央财政又能增收多少。
被动防御和主动防御对中央财政的影响经过这样一比较,一目了然,无疑,北伐越早进行,对大秦越是有利。
宝鼎当即反驳,仓促北伐,准备不足,必定影响攻击,一旦北伐不利,南北战争陷入胶着,中央财政必定被迅速拖垮。再者,就算北伐胜利了,大秦的北疆防线在哪?是yīn山以北还是退守长城?如果把防线固定在yīn山以北,那需要多少中央财政的支持?反之,退守长城,北虏必定卷土重来,双方在河南和代北两地反复jiāo战,又要损耗多少中央财政?
国防策略是否由被动防御改为主动防御,其前提条件不是北伐能否有助于缓解中央财政危机,而是决定于中土的持久和平和统一,决定于何时实施休养生息之策。如果中央从这一刻开始全力推行与民休养之策,那么凭借中土之力,三五年之内必能缓解中央财政危机。
既然中央财政危机有更好的更安全的缓解之策,为什么还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去仓促进行北伐?
宝鼎反对北伐的理由缺乏说服力。公卿大臣们之所以急于发动北伐,就是想击败北虏后缓解北疆紧张局势,然后大幅度减少北疆镇戍军和守疆支出,此策名义上是缓解中央财政危机,实际上就是削弱宝鼎的实力,把他对大秦的威胁以及对他们自身的威胁降到最低。宝鼎当然反对,但无论他的理由是什么,他都得不到公卿大臣们的支持。
你威胁到了我的生存,我还能让你活着?
大臣们再奏,请始皇帝建辽东封国,并一致举荐武烈王领辽东封国。
既然武烈王反对北伐,显然是居心叵测,那不如我们联手,把武烈王赶到辽东去,把他排除在北伐之外。
这一招更狠。假如武烈王接受了封国,那足以说明武烈王居心叵测了,始皇帝无论如何也不会让他出京。武烈王出不了京,其命运就被别人所控制,其必定重蹈武安君之覆辙,死定了。
。16kbook。
第430章 翻云覆雨
宝鼎当然拒不接受封国。
始皇帝保持沉默,等待宝鼎的抉择,要么出手杀人,要么自杀。
豪mén贵族步步进bī,他们也在等待宝鼎的抉择,是与我们一起联手对抗中央,还是自求败亡。当然,宝鼎也有可能一怒拔剑,但既然你拔剑了,大家彻底撕破了脸,那就是你死我活了,谁也没有退路,即便付出大秦崩溃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我连命都保不住了,我还顾得上什么中土的和平统一?
宝鼎再次觐见始皇帝。
这一轮博弈,实际上大家都有底线。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谁也不想拼个两败俱伤、yù石俱焚。大秦如果崩溃了,统一战果付之一炬,那损失太大了。这不是谁可以承担的问题,而是是否值得的问题。政治博弈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假如未能实现这个目标,反而把老本赔上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这就是宝鼎可以抓住的机会,可以回旋的余地。
宝鼎做出了一副拼命的架势。你既然和功臣们默契配合,试图置我于死地,那我不得不低头,不得不帮你杀人。不杀人,阻止不了北伐,更阻止不了分封,但这人一杀,把对手bī上绝路,谁敢保证地方不会叛luàn?谁敢说对手不敢绝地反击?内战一旦爆发,怎么办?
始皇帝自然知道宝鼎的意思,这是讨价还价啊。
“有何要求?”始皇帝问道。
“遵从陛下的旨意。”
始皇帝毫不犹豫地说道,“尽量避免内luàn。”
“臣需要时间。”
宝鼎这是要始皇帝做出妥协了。
始皇帝微微颔首,“辽东可以建封国,皇子领封国的条件可以降低一点,在其功勋不足以封王之前,先遥领或者代领,允许其在一定时间内积累军功,但假如未能在规定时间内积累到足够功勋,则罢去其领封国的资格。”
封国没有封王,封国郡县等于还在中央的控制之下,始皇帝这一步让得太少了。
宝鼎无所谓,他关注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实力,这才是他布局的关键。
“臣需要得力部下的襄助。”
这个条件合情合理。功臣们岂是不堪一击之辈?宝鼎没有一帮悍将相助,哪敢出手?但这个条件一提,等于向始皇帝表决心,我是一定要杀人了。
“如你所愿。”始皇帝问道,“你要调哪些人去北疆?”
“安平侯司马尚,大上造司马断,大上造章邯,右更荆轲。”
始皇帝并不意外,现在宝鼎肯定要把亲信部下调回北疆,以加强对北疆武力的控制。此刻宝鼎深陷危局,已经顾不上掌控除代北以外的其他地方势力了,只能把自己伸出去的“手”从江南、两淮和江东等地火速撤出来。
始皇帝的目的就是要削弱功臣们的实力,遏制和打击豪mén贵族对地方郡县的控制,唯有如此,他才能逐渐集权于中央。只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宝鼎竟然如此果断,毫不犹豫地就把自己的势力全部收缩回代北,这不禁让他疑窦丛生,不得不xiǎo心防备宝鼎的“后招”。
“章邯走了,谁镇戍江南?”始皇帝试探了一句。
宝鼎的势力在江南可谓根深蒂固,就算章邯、荆轲走了,但庄翼和盖聂还在,楚人和赵人依旧实际控制着江南,其他势力想在江南站住脚非常困难。
始皇帝既然问,宝鼎也就顺水推舟,郑重举荐舞阳侯杨端和。杨端和虽然是楚系大将,但与宝鼎并肩作战近十年,彼此利益纠葛,双方有一定的信任基础。宝鼎把杨端和放在江南,不求杨端和能鼎力相助,只求杨端和与庄翼、盖聂默契配合,稳住江南。江南能否稳住,直接关系到大江流域的形势发展,这对大秦维持统一局面至关重要。
这个人选始皇帝很满意,他同样需要江南的稳定。
“舞阳侯到了江南,岭南镇戍jiāo给谁?”始皇帝明知故问。
宝鼎不管了,岭南反正是蛮荒之地,远征军也大半撤回,不管是由熊氏镇戍还是始皇帝从咸阳另派心腹,暂时都影响不了大局,就算熊氏在岭南割据称霸又如何?难道熊氏还敢翻越南岭杀进江南?那不是找死嘛。不过始皇帝肯定要派亲信去镇戍岭南,监控和遏制熊氏外戚。

北伐势在必行,武烈王阻挡不住,迫于不利形势,武烈王不得不放弃江南的控制权,撤回部署在两淮和江东的势力,试图以实力上的收缩来摆脱始皇帝和其他政治势力对他的“围追堵截”。
武烈王这头老虎“逃”得太快了,而且还把到嘴的食物全部丢了下来,这使得围堵他的狼群顿时停下脚步,一窝蜂地扑向了猎物。
统一之初,始皇帝和武烈王联手,以发动南北战争为借口,把王翦等一帮功臣和jīng锐军队全部调到了北部边疆。始皇帝借机阻御了功臣们威bī咸阳试图扩大封国的意图,而武烈王则借机把自己的势力部署到了两淮和江东,让自己的实力急剧膨胀。谁知好景不长,转眼他就成了众矢之的,当初他怎么吃下去的,现在怎么吐出来,而且吐得更多。
江南、两淮和江东三个镇戍官长是多大的一块féiròu,武烈王毫不心痛,非常慷慨地还给了咸阳。始皇帝当然想一口吞下去,但他知道这是武烈王抛出来的“yòu饵”,假如他独吞,必定与朝堂上的各方势力发生直接冲突。本来是他要挑起武烈王和功臣们之间的厮杀,结果现在变成武烈王作壁上观,他赤膊上阵和贵族们做殊死搏斗,这种蠢事他是不会干的,所以他也把“yòu饵”抛了出去,但其他各方势力要想把这块féiròu吃下去,就必须向他做出让步,实际上始皇帝就是借此机会削弱功臣们的实力。
武烈王迫于危机“自断一臂”,那么你们呢?如果你们贪婪成xìng,不让步,不妥协,那我们就斗一斗,而最终的嬴家肯定不是你我,而是作壁上观的武烈王,到那时,你们失去的将更多。
咸阳政局顿时为之一变,各方势力暂时放下了加建封国和推动北伐的事,转而全力以赴争夺地方控制权。
武烈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转眼间扭转被动局面。

宝鼎出了咸阳宫,马上拜会驷车庶长公子豹,将这一消息告之宗室。
公子豹半天没说话,但冷峻的脸sè和紧皱的眉头还是把他心里的愤怒清晰地表达了出来。
“为何现在告诉我?”公子豹突然质问道,“为何瞒着我们擅自做出这种决定?你知道放弃这三个地方的控制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宝鼎躬身致歉。
这事没得商量,既然公子豹、公子腾和一帮宗室大臣并没有在朝议上直接反对加建封国,更没有公开支持宝鼎反对北伐,可见宗室并没有意识到老嬴家在统一后的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中占据了最大的一块利益,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他们甚至配合始皇帝一起向宝鼎施压,bī迫宝鼎屠戮功臣,这让宝鼎大为失望。
“我必须阻止北伐。”
宝鼎说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