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海寇-第9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如何控制这三万多新兵,于孝天早有考虑,这一次他北上的时候,从福建和台湾陆军讲武堂之中,带来了一个学兵营,也就是尚未授衔的见习军官。
    这些见习军官各个都身强力壮,接受过了为期两年以上的系统军事教育,虽然尚有些不太成熟,但是却也已经可以使用了,最关键的是这些学兵们对于孝天极为忠诚,其中还有一些沙子,非常勇敢善战。
    在对建奴决战之际,这个学兵营便表现出了极强的战斗力,反攻开始之后,他们敢打敢拼,屡屡冲在最前面,打的非常勇猛果敢,现如今别看他们上阵时间不长,却都见过了血,已经可以成为合格的低级军官。
    在征兵开始之后,这个学兵营立即就地解散,全部先派至各旅之中,接替许多连队的连长以下的职务,从各旅之中腾出了数百名已经有了相当经验的军官。
    另外各营都有一个副职,这一次也都被抽调了出来,直接到新兵营之中充任营长职务,而且提拔了一批连长,到新兵营充当营长或者副营长的职务,迅速的便将军官系统搭建了起来,而且还基本上都是有控兵和作战经验的军官。
    每个新兵营编入一个排的老兵,作为营长的直属嫡系,用来控制这些新兵,以免新兵之中有人不听号令,临战擅动逃走或者是投降。
    这么一来近三十个新兵营迅速的便被组建了起来,每个班配一个于家军的老兵,充当班长,由班长从新兵之中,选出一个能力较强的新兵充作副班长,帮着他们带兵。
    至于装备方面,于孝天也不发愁,这段时间他们缴获了太多的建奴军以及官军的武器,其中火器被于孝天尽数摒弃,这些粗制滥造的火器,于孝天根本看不在眼里,与其发放下去使用,还不如回炉再造。
    而那些冷兵器,却成为了武装新兵们的主要兵器,以长枪为主,刀牌为辅,另外佐以一部分弓弩,作为远射程的兵器,交给新兵之中部分会使用弓箭的人装备。
    至于器甲方面,因为缴获数量众多,在经过挑选之后,差不多每个新兵也都可以装备一件缴获的甲胄,所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二十多个新兵营便被武装了起来,并且就地立即在天津卫周围,转入到了训练之中。
    这些新兵营于孝天是不会将其轻易立即投入战场使用的,但是却不代表他们一点用都没有,有这些新兵营之后,他便可以将原来天津卫的那些老部队都抽调出来,让新兵营暂时接替他们,接防眼下已经控制的战区,把老部队腾出来,进入到下一步的作战。
    所以新兵营的作用还是相当明显的,至于他们的训练问题,于孝天给新兵营留出了两个月的时间来让这些新兵营作为初训时间,一旦初训结束之后,这些新兵营便可以编组成新的作战单位,投入到战场之中使用。
    为此他把新兵的训练工作,暂时交给了第七旅旅长于振山负责,并且将天津卫和静海县等地的防务,也交给了于振山,而他自己和孟飞等人,则把精力都投入到了接下来的作战之中。
    这时候参谋部的成员也已经抵达了天津卫,在天津卫跟在于孝天身边,成立了战时参谋部,整体负责对接下来的作战进行计划安排。
    这一次击败吴襄所部之后,于家军在天津卫整整盘亘了半个月时间,没有再进一步发动攻势,让已经相当疲劳的各部都得到了一个较为充分的休整时间。
    (特别鸣谢书友1766755朋友的打赏!另外小声吆喝一下,求月票咯!)
    
    第五十四章 动手
    
    另外南方和山东方面,这段时间又给他们输送来了数千已经完成初训的新兵,这些新兵不同于就地征召的那些新兵,这些新兵在登莱等地于家军控制的区域之中,都已经接受过了初训,已经可以投入作战使用,虽然没有经过真正的血与火的考验,但是却基本上已经按照于家军的训练教程,完成了各种初级训练科目,对于命令的执行力已经达到了可以使用的最低要求!
    所以在他们抵达过之后,各部数战之中损失的兵员,都得到了补充,达到了齐装满员的状态。
    另外新一批物资也已经运抵大沽口,迅速的被补给到了各部之中,充实了他们前段时间大批消耗的粮食弹药,另外对于损坏的武器,也进行了修理或者更换,使得各旅都迅速地恢复到了最强的作战状态。
    虽然接连和建奴大军以及官军进行了数场大战,各部兵将比较疲惫,可是士气却非常之高,通过这段时间的大战,于家军兵将们彻底检验了他们的作战能力,使之拥有了更强的信心,这一点尤为重要,一个充满了必胜决心的军队,战斗力之强,是一般人很难想象得到的。
    这些于家军在经历了这么连番巨战下来,更是积累了大量大兵团作战的经验,使之战场上的战术配合更加日臻完善。
    虽然兵贵神速不假,但是还有欲速则不达之说,这也是于孝天在挫败了吴襄对天津卫的进攻之后,让大军停驻休整的原因。
    趁着这段时间,海狼在整个北方甚至全国各地的情报系统也全力运作了起来,和朝廷打起了口水战。
    这些海狼的情报人员,奉命开始在各地大肆散播,有关近期朝廷的种种不是,为于孝天喊冤鸣不平,省的朝廷单方面控制着舆论权,把所有的错都归结在于孝天身上,为于家军接下来的军事行动,争取民心和民意,最最起码,也先把水搅浑了再说,省的天下民意一边倒的倒向朝廷方面。
    特别是在北直隶和山东等地,这样的宣传更为猛烈,因为建奴入寇,对于这两省民间破坏尤为严重,民间的老百姓对建奴大军尤为痛恨,对朝廷的无能也有切肤的痛楚和失望。
    于孝天领兵在天津卫覆灭建奴,这一个消息,无疑给于孝天带来了巨大的声望,在海狼的情报人员故意宣扬之下,于孝天被塑造成了一个临危不惧,宁可抗旨,也要力挽狂澜的义士形象。
    而他接下来率军和大明朝廷反目,和大明官军大打出手,这件事则全都是朝廷的不对,他于孝天乃是来抗击建奴大军,拯救天下苍生的,可是朝廷却视其为奸佞之徒,对其功劳视而不见,却还要将其置于死地,这样一来,许多不明真相的老百姓,自然而然会倾向于同情于孝天。
    老百姓心中有杆秤,他们对大明朝廷的忠诚,仅仅是建立在大明朝廷数百年积威之下,根本谈不上忠诚可言,国家意识在这个时代,民间人士其实是相当淡薄的,老百姓想的更多的却是,谁能给他们带来好处,谁能让他们安居乐业,至于这天下谁来坐,他们很多人并不关心。
    现如今于孝天发出了讨明檄文,打出了要入京清君侧的旗号,并没有明说要造大明的反,只是要入京把那些吃人饭不干人事的无良大臣给拿下,某种程度上也大大减轻了普通百姓对他的敌视态度。
    现如今大明每况愈下,官府的当官的和那些胥吏横征暴敛,朝廷年年加饷加赋,早已让普通百姓苦不堪言,现如今于孝天公开宣扬,一旦他入京清君侧之后,要免除各种加饷加赋,重新丈量田地,减免徭役,惩治贪腐的官吏,还天下百姓一个太平盛世。
    这样的口号无疑正是老百姓想要的,虽然于孝天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他们目前不清楚,但是这个口号却让他们看到了一个憧憬已久的希望,所以很多普通百姓闻听消息,顿时都奔走相贺,只巴望着于家军能赶紧攻入京师之中,把那些不干正事的贪官污吏一扫而空,这在相当程度上,免去了普通百姓对于家军的抵触情绪。
    在这段时间,于孝天征兵完成之后,他下令给那些被建奴大军裹挟的难民,每个人发放了一点粮食,另外每个人又给了几十个大钱,准予他们自行返乡。
    为了保证他们返乡途中的安全,他还着令那些被选出来的民间的头目们,自行组织乡勇,发放给他们少量的武器,让他们自卫使用,保护他们的乡邻乡亲,返回各地家乡。
    几十万百姓领取到了钱粮衣物,对于孝天更是感恩戴德,都失声痛哭着,跪地磕头称谢,然后一股股的开始踏上了返乡的道路。
    至此数十万难民,才算是彻底被遣散完毕,两天工夫下来,聚集在静海县一带的难民营,便变得空寂了下来,仅留下了一座座不幸死在这里的难民的坟冢以及大片临时搭建起来的窝棚。
    这些人当回到家乡之后,肯定得不到当地官府妥善的安置,相比之下,他们自然会怀念于孝天对他们的好,回乡之后便会成为于孝天的代言人,为于孝天说话,用不了多久,这些难民的家乡的百姓,便会期盼着于家军的到来,到时候便是大明彻底垮台的时候。
    在处理完这些事情之后,于孝天再次把精力放在了战事方面,经过军将们和参谋们的仔细研究之后,于家军把目光盯在了京师东部的通州城上面。
    通州历来都是大明京师的东大门,乃是京师的门户之地,更重要的是通州乃是大运河最北的最后终点。
    自从朱棣迁都燕京之后,大明对于运河的依赖便日益加重,北方因为气候原因,以及战乱,人口密度和农业发展,始终不如南方,加之明末小冰川时期的影响,更是导致了北方农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
    北方所产粮食,根本不够北方人使用,所收的赋税也远不够大明朝廷调配,所以大明整个经济重心,都在江南一带,最富庶的区域,则是湖广、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每年这些省份,所收取的粮食赋税,占据了大明大半壁江山。
    为了弥补北方的缺少,所以年年大明都要依赖运河的漕运,从南方把钱粮转运到北方,供给京师以及边军使用。
    这几十年来,随着建奴在关外崛起,大明在辽东局势堪忧,在辽东关宁一带,陈驻大军,紧靠着北方所产的粮食,根本不够他们用,所以也需要漕运,将大量的粮食和军饷从南方转运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