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富贵-第3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接下来与契丹鏖战,更离不开东南的支持。

可是钱俶做了一件糊涂事,他不满意赵匡义的做法,一连上了三十道奏折,请求赵匡义恩准他回杭州去。又从吴越运来大量钱帛,贿赂官员,包括宋九,都接到他一大批昂贵的礼物。

实际宋朝于公于私,不可能让吴越存在了,这样做不但得不到有用功,反而会引起赵匡义的疑心与反感。

但钱俶有他的想法,难道在京城做阶下囚比在杭州做国王更好?因此钱俶与他大部分臣子继续要求朝廷将他们放回去。

然而这时陈洪进突然献出漳泉二州来归,陈洪进老了,六十四岁,要地盘没多少地盘,要兵士没多少兵士,看到朝廷又将钱俶扣下不放回去,知道赵匡义用意了,主动献土投降,求一个富贵太平的生活。

赵匡义大喜望外,封陈洪进为同平章事,让他的长子陈文显为通州团练使,仍回去掌管泉州,又让他另一个儿子陈文凯为滁州刺史,仍知漳州。

那天京城全城欢庆,可在欢庆之余,大家不由地看着驿馆。

陈洪进突然的献土,导致钱俶无后路可退了,但他还是不甘心。还好,他手下有一个头脑清醒的,崔仁冀,进劝道,朝廷意可知也,大王不速纳土,祸将至。

但其他大臣依然七嘴八舌,崔仁冀又问了一句:“今在人掌握之中,去国千里,只有羽冀才能飞去。”

各位,你们长翅膀没有,若没有,请问你们有什么办法回杭州?

钱俶无奈,献出吴越八十六县,五十多万户百姓。

由于他的不自觉,享受不到陈洪进的待遇了,朝廷核派官员前去知两浙诸州事,卢多逊推荐范昱,宋九与范昱南下共事过,两人关系不错,宋九同样认为范昱是一名良吏,能文能武,仁政爱民,颇有其父之风,因此以范昱权知两浙诸州事。

这是范昱去杭州后写来的第一份奏折。

在奏折里范昱过于丑化了钱氏对两浙的治理。

是不错,吴越税务有些重,但那是无奈,为了自保,吴越不得不养了十来万军队,同时又要向宋朝每年纳贡大量金银钱帛,税能不重吗?

但钱氏治理吴越并不差,例如吴越首先发明用笼石法治理钱塘江,大修水利,开发太湖流域,使得东南人烟成为全国最密集的地区。仅是一个苏州与浙江,福建少量北部地区,户数达到五十多万,这容易吗?

甚至正因为钱氏的治理,为宋朝提供了最重要的供给基地。

如今吴越归宋,不需要进贡,也不需要养活那么多军队,朝廷可以宽赋于民,还能收买吴越百姓之心。

范昱此举是很正当的。

然而也不需要过份贬低钱氏的功劳,在内政上,除了宋朝,余下数国无一国及吴越!!

而且因为钱氏的献土,朝廷不需要征伐,能得善始善终,还能减少无数军士百姓不必要的流血牺牲,况且以前吴越对宋朝的帮助,从这几条来说,钱俶是有大功于宋朝的。

范昱丑化钱家,有点儿嫌得是小人之心了。

赵匡义看了奏折,又看了宋九的批注,忍不住笑了起来。

这是小事儿,正好国家库充足,于是下诏免吴越一年所有赋税。

然后他眼睛看着西北方向。

但在这之前,还有一件事要办。

数月前,三馆竣工,他召群臣参观,也召见了李煜与刘鋹,曾问李煜:“闻卿在江南好读书,此中简策,多卿旧物,近犹读书否?”

问他是不是在读书是假的,实际是警告李煜,你的国早成了我的国,包括你的藏书都成了我的,就不要再哼哼唧唧了。

然而李煜继续在写那些牢搔满腹的小令。

“一江春水向东流,难道你还想回到金陵吗!”

……

春去春来,又一年春天来到。

赵匡义让张洎带着密信出使高丽。

宋九对此诏摇了摇头,不起作用,不过随着张洎离开,还有一支人马也去了高丽,那就是河洲的一个新作坊,他们带着大量兵器,同时赶向高丽。因为宋九未真正指望过高丽,因此这些兵器还是以谋利为主。

高丽不重视,会丧失一次大好崛起机会,若重视,会使他们财政雪上加霜。就看高丽人有什么想法了。

实际与张洎出使高丽一样,实际作用不大,只是起恶心契丹之功能。

真正让宋九感兴趣的还是那群女真人建立的小国家。

张洎前面离开,赵匡义于政事堂问曹彬:“周世宗及我太祖亲征太原,以当时的兵力却不能拿下太原,何故也?是城壁坚固不可近?”

曹彬答道:“世宗时,史超败于石岭关,由是人情震恐,大军乃还。太祖顿兵甘草地中,军人多腹疾,因此中止,非城垒不可近。”

“我今若举兵太原,卿以为如何?”

“国家兵甲精锐,人心拥戴,若行吊伐,何有不可!”

薛居正道:“陛下,不可,昔曰世宗起兵,太原倚北戎之援,坚壁不战,以致师老而归。及太祖破敌于雁门关南,尽驱其人民分布于河洛之间,虽巢穴尚存,而危困至极。得之不足以辟土,舍之不足以为患,望陛下熟虑。”

“今事同而势异,彼弱而我强,昔曰先帝破此敌,徙其人民而空其地,正是为今曰事。”赵匡义忽然停下,看着宋九。

宋九也喜欢权利,但这个权利之心不是很重,都做到参知政事的高位上,还想什么?如果不是为了玉苹,他的进取心更淡了。

正是因为他的知足,中书几个大佬对宋九不恶。

大家相处比较和睦,薛居正与沈义伦也老了,于是平时政务多交给卢多逊与宋九处理,这也给了宋九表现机会。

这近两年中,宋九在中书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且因为他的谦逊,做得也不错,这让赵匡义更看重。

但此时赵匡义看到宋九拧眉,于是问了一句:“宋卿,你有何意?”

宋九先是缄默,眼睛却不自觉的看了一眼北方。

终于用兵北方了……

第三百四十六章 轻敌

宋九想了想说道:“其实昔曰先帝就可以拿下太原了。”

赵匡义额首。当时若不是急着撤兵回去,再留下半个月,太原城墙自己就垮了。

然而他与宋九私下交流这件事时,宋九说了正反两面,正面是提前得到河东,反面就是可能因为这件事,契丹愤怒,两国恶战不休,不利于国家将南方全部统一。

但在那次交流中,宋九不怀好意地打了一个小报告,因为赵普提出的先南后北政策,固当时赵匡胤出兵河北之时,赵普等人不赞成,上下不能齐心,也造成北伐困难。

赵匡义认为说得对。

宋九又说道:“陛下,臣以为可以伐太原,晋燕不灭,北方始终有警,终不利于国家也。人生起起伏伏,国亦如此。就算我朝世世代代有明主在位,还免不了有天灾(*)。若是国家处于低谷之中,晋燕又为北戎所控,那么国家危矣。若为国家万年计,必收晋燕。”

“卿言极是,晋燕不平,我朝何以得安。”

“臣以为河东可以拿下了,如陛下所言,先帝将河东百姓尽徙之于河洛之间,国力虚弱,我朝正相反,将整个南方收复,我强彼弱,何以不能平之?”

不仅有国家的大势,还有宋九的功劳。

在武器研发上,一直很缓慢。主要宋九对武器不了解,无奈之了。然而宋九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比如冶炼业与开矿业,去年数量是最高峰,铁课量达到三千多万斤,但还是真正的铁产量,民间开始出现许多私人高炉,导致大部分钢铁流向民间了,据三司估计,去年全国铁产量可能达到五六千万斤。

宋九未当一回事,那也只有三万吨钢铁,并不算多。

然而与以前相比,这个产量十分惊人。

其他的金属产量同样皆提高了两到五倍以上,仅是去年一年,就铸钱三百七十多万缗钱。

又因宋九的推动,虽然避免不了,一部分铜钱外流,不过金银开始出现盈余,特别是来自倭国的银子,这使得银价开始下跌,但它也解决了部分钱荒问题。

它是矿业,冶炼业与贸易,宋九带给宋朝的变化。

还有种植业,养殖业,水利,圩围田。

这些变化使是百姓更富裕,粮食产量也在渐渐提高,并且棉花在北方逐步普及,因为那个新式纺织机器还没有研发起来,所以没有带来棉布的影响,但北方出现了棉衣棉被。

正是这些变化,提高了百姓收入,也提高了国家收入,因为宋九的调控,轻税薄敛,国家盈余不是很多,但给百姓带来深远的影响。最大的变化,就是人口逐渐激增。

这让两国国力悬差更大。

“固臣以为国力对比如伐,中国已久,百姓饱受苦难,因此吴越漳泉回归,京城百姓欢呼一片,民心可伐,为了国家门户也必伐。然而……”

“然而什么?”

“臣以为伐河东易,收幽云难。非是幽云不能收,但不可轻视,从军队战斗力来说,我朝仍不及契丹,想要收幽云,必须采取先帝之想法,进行持久战,用国力耗之。或者学习孙子伐楚,先慢慢将楚国削弱,最后一举平定。”

“宋卿多虑了,”赵匡义一乐道。

太原还没拿下来呢,想什么幽云十六州。

……

“朝廷要用兵河东了?”潘怜儿问道。

宋九未说,可这是大事件,想瞒也瞒不住。

“是啊。”

“官人,为什么你不大高兴?”

朝廷用兵河东宋九不担心,他担心的是后续的事。

主要他记得的历史知识不多,赵匡义两伐幽州是记得的,潘美冤枉也是知道的,然而具体的就不知道了,甚至未来宋朝之前,还以为宋朝军队战斗力很差,杨业军事能力远远超过了潘美。

所以能让他利用的金手指不多。

但正因为知道赵匡义伐北汉后又伐契丹,所以他才担心,因为这次似乎是惨败。

若是按照宋九的想法,先不急伐幽州,而是再等一等,先让乌舍国得到大量的武器,这些武器必增加了乌舍国的力量,那么他们必然向南发展,辽东南部地区多是女真人,现在说法是熟女真,渤海人,以燕颇的能力,就是得到这些武器也颠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