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富贵-第5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三支军种乃是宋朝的秘密武器,恐怕也是最强兵团,潘怜正手下曾经与他们一道训练过,三支兵团的士兵吃肉吃惨了,可他们眼馋得馋涎欲滴。

可是拼命的吃肉,拼命的训练,不知道对长久健康有什么妨碍,可眼下这三支兵力经过几年的变化,一个个变得更加强壮有力。

而且军纪严明,那么多兵马走过去,在大道上鸦雀无声。

随后的军队就稍稍差了。

有骑兵,有步兵,还有来到陕西各蕃部的蕃乡骑,以及六谷部支援的三千吐蕃骑兵。

一队又一队兵马走过去,不久中军到达,乃是李继隆、秦翰、高琼、石保吉、耿全斌诸将。

李继隆也得知朝廷的计划了,当时制订计划时为了保密,知道的人不多,与西府无关,主要那时西府数相军事才能皆很差,因此是在中书制订的,参与的人只有宋九、李沆、张齐贤、向敏中、王化基与赵恒。准确来讲,就这五人知道真相。因为李沆去世了。

不过可能会略有些相关参与成员隐约猜出一小部分,但也不过十几人二十几人之数。

直到几个月前,曹玮与李继隆才得知真相,还有具体的计划安排,以及密旨。

现在知道的人更多了,不过辽军已经打到了翼州,眼看就要攻到大名府。

李继隆笑道打招呼:“三郎,这么快啊。”

“不快不行啊。”

“无妨,来得及,不过在路上要小心,莫要因着急而出事。”

然后与数不清的官兵继续东向。

还有两路,但最北边的一路兵马最少,仅是曹彬带着一行侍卫,匆匆从胜州赶到了飞狐关,这个位置极其重要,史上因为飞狐关在辽人手中,不得不从更南边的土门小路,调兵去定州。

并且也是一次错误的调兵,决战战场非是在定州,定州有足够多的兵马了。

他与镇守在飞狐关的杨延玉寒喧了几句,然后用密旨给予他的权利,写了一道命令,让杨延玉交给镇守在紫荆关的呼延赞,随后赶向定州大营。

不过中路兵马也不少,由雷有终、老将钱守俊、当年被杨业活捉的李重诲、老将张思钧、周仁美、刘用、李琪、田绍斌、张煦、蔚昭敏等诸将率领着兵马从太行山井陉关冲向大名府。

河东仅留下王汉忠与高继勋少数将领,河西只留下了斐济等人,不过河西最为安全,就在高琼将河西与河东主力部队调向南方开发时,折惟昌也向辽军发起了一次进攻,斩杀了近千名辽军。

两次大败,山后的辽军不敢对河东有所企图了。

此战劲锐尽出,所有能拿出来的重将,最少来了八成以上!若是包括从陕西调来的近两万名蕃乡骑,以及河北的兵力与京城即将动用的兵力,调动的兵士数量达到了四十五万人。

举国之战!

第五百零七章 求和

“对也好,错也好,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况且我在李沆临薨前也做过承诺,等我致仕后,大家再对我评价吧。”

仅是一句话,听在大家耳朵中便产生不同的声音。

不要贪图我的功劳,事情结束后,我反而会因避嫌彻底离开官场!

不要眼红我的位子,这个位子不久就腾给你们了。

但这也是大义。

肯定不服气,包括寇准与王钦若在内,这么大的事,自己身为宰相,却蒙在谷里,弄得自己象一只小猴子一样在表演。

当然,能找出许多借口,例如宋九所说的残忍,例如居然两府宰相除了张齐贤外,无人知道,不合制度。

但人家都说出来了,不管是不是大功,都会退出官场,还要怎的!

不过最后还是采纳了寇准部分意见,天雄军驻地就在大名府内,孙全照的兵力不能抽向翼贝二州,而且动都不能动。本来孙全照手中的兵力少,一旦抽走了,辽军南下大名府,可以想像一场灾难到来。

大名府城中此时不仅容纳了许多百姓,还有无数的民用军用物资,包括粮草武器铠甲等等。

但瀛州也得要救,于是从贝翼二州分出部分兵力前去瀛州,又让莫州的石普带着少量兵力支援瀛州。

瀛州不能丢,一旦丢了,这个口袋就扎不起来了。

然而翼贝二州宋九未提,意思也明了,能守住就守住,守不住二州同样会成为牺牲品。

一系列命令下达后,宋九手指微微有些颤抖。

慈不掌兵哪。

辽国拼命地攻打瀛州城。

其实道理很简单,河北前线雄州往东就是霸州与沧州的东部。哪里本来就有许多沼泽与湖泊,后来响应杨六郎的计策,又挖了无数湖泊,并且还设有水军。

此路不通。

保州以西是太行山。宋人嘴中的西山。这里地形也不适合辽国铁骑作战,况且飞狐关又丢了。

实际辽国入侵路线只有西从长城口。保州与满城,破虏军的遂城,雄州西侧的黑芦堤,这一条宽不足两百里的狭长平原地带入侵。

但这一段对于宋朝来说。同样有点儿悲催。

可能说建长城,这个长城不是北方的古长城,那个长城依据崇山峻岭修建的,因此易守难攻。在这里建长城,以宋朝财力能办到,可要守住近两百里长的城墙,得用多少兵力?不讲厚度吧。只用一个人站成一排,想站满两百里长的城墙,那最少就得十几万大军。况且北边还有易水与拒马河。不用多,在汛期挖挖堤。时常给这个长城泡泡澡,几次一泡,那不知花费多大代价的长城就倒塌了。

可现在辽国也有些儿不妙,从长城口到保州再到破虏军,几个重将一个比一个凶悍。

因此撕开瀛州十分重要,一旦攻陷了瀛州,整个北方防线成了单薄的所在,辽国铁骑可进可退了。

于是萧燕燕与耶律隆绪亲自擂鼓助威,日夜攻打瀛州城。

战后据说城墙上挡箭的几寸大小的木板就插满了几百支箭,光在护城壕里捡出来的箭支就达到了四十多万支。

恶战开始。

还好,贝翼军队赶得及时,抢在辽国主力未到之前进了城,知州赵延渥将城中的所有兵士,包括带着百姓进城避难的乡兵,城中的厢兵,一起聚集,用祁州城的遭遇发起动援。

城在我们就在,你们家人也在,城破我们必被辽人屠杀,你们家人也可能被屠杀。

几句话便将三军士气鼓动起来。

然后让集巡检史普带着士兵防御。

辽军拼命地攻城,城头上用提前准备好的垒石巨木往下砸,甚至将房屋都拆了,用木头砸下去。

登上城头,史普带着诸将哪里有危险就补救哪里,一次次又将辽军击下城头。

猛攻了十几天,萧燕燕傻眼了。

瀛州城岌岌可危,实际从一开始攻打时瀛州就岌岌可危,但这十几天的代价,三万多辽兵死于这个城墙下,伤者几乎达到六万人。

不能再打下去,再打下去,就是攻下了瀛州,三十万辽军也丢失了一半兵马。

于是迅速撤走,保存实力,扑向大名府。

然后傲气的萧燕燕破天荒地做了一件事,请和。

赵恒在京城便收到一个人的来信,王继忠。因为斥候的作用,赵恒没有弄出以为王继忠战死的乌龙。萧燕燕抓到王继忠后,十分善待,加官,赐契丹族中美貌出身良好的女子为其妻,这种情况下有三个选择,一是象杨业与文天祥那样壮烈就义,决不屈服。不过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很少了,所以他们才能被后人敬仰,称为伟大的存在。其次象张元洪承畴汪精卫那样,马上屈服,然后为了效忠,带着夷人疯狂地对同族人展开屠杀。有,还真有不少。包括郭靖的大半个师父丘处机也是这类人,尽管他没有直接用屠刀对准自己的同胞,但在元蒙攻打花剌子模时,丘处机见了成吉思汗说了一句话,我循天理而行,天使行处无敢违。这个我非是指他本人,而是我方我们,就是元蒙,隐约的意思就是南宋不行了,蒙古取天下是天理。所以元蒙将注意力渐渐从西亚转移到中原。为什么这么做,传教啊。

还有一类人,如周作人,王维,气节诚可贵,生命价更高,王继忠无奈了,生命宝贵,再加上萧燕燕对他不错,于是投降。相信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但他与张元等人有着本质区别就是虽投降了辽国,但不会带头将辽国祸水往宋朝引,伤害宋朝百姓。

因此多次提议萧燕燕与宋朝和好。

得到他的一些消息后,赵恒本来就不是惨忍的主,更不会做出汉武大帝对李陵一家子的事,况且王继忠算是他的藩邸旧人。还赐其几子为官。

王继忠先在信中主动承认了自己于望都一战中的失败,没有怪周莹,也没有怪王超,然后解释了议和的意义。并且表示辽国萧燕燕与皇上为了两国百姓。都想议和。

这封信让宋朝大臣们产生了分裂。

原因很简单,无论是南边李继隆他们的部下。或者是中路雷有终他们的部下,还在路上。

而且他们到达后,还不能投入战斗,毕竟有的走了一千多里路。有的走了两千多里路,到达后必须得休息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战斗力。

但整个北方铺满了几十万辽国铁骑,与河北边境音讯完全失去了联系,甚至传来瀛贝翼等州全部沧陷的消息。

能和平也不错。

特别知道真相的人仍不多,上次宋九被迫无奈,在政事堂将真相说出来。然而能在政事堂议事的官员不过二十几人,都是宋朝最顶尖的重臣,不管对宋九此举有多少怨恨或支持,这么大的事皆不敢泄露的。至少现在这些大臣还没有为了打击政敌。不顾国家亡国。

因此其他大臣不知真相,附和同意议和的人更多。

主要是瀛州大捷消息未到。

听着大家议论,宋九忽然睁开眼睛,问:“辽国气势汹汹而来,以前先帝与陛下多次请和不同意,为什么在占据优势情况下他们反而主动请和?”

这是一个问题。

赵恒道:“为何?”

“有两种情况,他们在河北遭到重创,担心失败了,所以逼陛下议和,得到好处,及时撤军回国。 第 513 章 合,甚至发起丁壮为临时兵士,准备防御。

而且王钦若也知道真相了,不要说和,和也要慢慢谈,若是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