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富贵-第5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约两人一合计,为了生活,龚美不得不卖妻卖女,然后刘娥大约提出一个条件,自己去襄王府做姬可以,但必须让龚美也进襄王府当差,能混一口饭吃。张耆感到为难,最后才想出一个表哥身份,让龚美改名刘美,进入襄王府。

这时候赵恒与大哥赵元佐的母亲李氏去世了,他的奶娘等于就是老妈,大约看到刘娥得宠,奶娘心情失落,对刘娥产生了不满,

而且刘娥大约身世还是能查出来的,身氏又不明,出身又低贱,于是跑到赵匡义面前告了一状。赵匡义大发雷霆。

实际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一个王姬,不比婢女好多少,不过赵匡义家教严,这才将刘娥驱逐出去。

赵恒舍不得,便让刘娥暗中居住在张耆家中,正好张耆家中有一些书,可能赵恒怕刘娥寂寞,又送去了许多书让她解决寂寞之苦,于是传奇从此开始。

但刘娥还没有多少野望,先是进宫得到美人的身份,已经很满意了。

唐代后宫等级十分标准,皇后以下,设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二十六世妇:婕妤、美人、才人各9人;八十一御妻:宝林、御女、采女各26人。唐开元时期,以皇后以下设四夫人不合旧制,“乃置惠、丽、华三妃,六仪,四美人,七才人,而尚宫、尚仪、尚服各二。”

当然不能真有这么多嫔妃,然而等级却是清楚标了出来。

宋朝皇宫格局小,甚至赵匡胤兄弟整个后宫人数包括太监在内,时常在三百人以下,所以后宫也没有什么准则。大约来说,初入宫分为普通宫女与嫔御两种。普通宫女就是干粗活的。嫔御则可能与皇帝发生关系的那种。

才开始是侍御,就是皇帝与嫔妃在xxoo时,她站在边上准备随时服侍,如皇帝与嫔妃累了,身上有汗珠,他们继续在xxoo,侍御要拿毛巾替他们擦汗。完事了,立即用水替他们擦洗。若是幸运的话,正好嫔妃不大舒服,或者来了大姨妈,或者皇帝胃口好,想来一个3p4p的啥,那么一道加入。

宋仁宗的生母李宸妃开始便是侍御身份,正好刘娥不舒服,让李氏代替自己与赵恒发生关系,然而很巧,一枪中标,然后另一个传奇故事又再度开始。

然后是红霞帔,再进一步,封君,封夫人,再进是才人,美人,婕妤,实际这些人依然身份低微,就象大户人家,有妻有媵有妾有婢,只能说美人不再是婢,而是妾了。上面还有,昭仪、昭容、修媛、修仪、修容、充媛、婉容、婉仪、顺容、贵仪等,她们相当于低级媵,上面还有贵妃、贤妃、德妃、淑妃、宸妃,高级媵,最后才是皇后,那就是正妻。

因此刘娥入宫没有多少人关注,一个小美人罢了,何必计较?

赵恒第一个正妻是小小潘,小潘死后,娶了郭守文的女儿为妻,郭氏还替赵恒生下一个儿子,还有其他的儿子,然而一个个早早夭折,只有郭氏的儿子赵祐平安活下来。

赵恒御驾亲征,对王旦说十天不能败辽军,当立太子,便是郭氏这个孩子。然而当时小小赵才几岁大,因此郭氏留在了京城。刘娥随驾亲行,大家还是没有注意,皇帝嘛,身边总要有宫娥服侍的。

赵恒从北方回来,但不久后,小小赵因病去世,死的时候才十岁。造成这情况一是医疗条件仍很落后,二是皇宫看似美丽的背后,实际是一个大监牢,缺少活动,甚至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阴谋,因此皇子夭折率反而胜过了普通人家。儿子死了,郭氏心情低落,于是今年因病去世。

这时候刘娥才产生了真正的野望。

第五百三十二章 军事家(下)

李继隆去世,宋九可能不久也要致仕。应当来说,赵恒猜疑心很轻的,但宋九久不下去,会让其他人找麻烦。毕竟功劳太大,他在,其他人一起黯然失色。

而且宋九也没有进取心了。

一旦东北打好基础,必退无疑。

这两大支柱离开北方,北方将无重臣镇守。吕夷简他们还不行,资历浅,声望低,无法震慑北方。

然而北方如此的复杂,面积又如此地广大,不要说别的,就是辽东三府,虽然北方室韦没有直接治理,可是往东一直延伸到滨海,东北到达混同江入海口,实际面积已远超过了后世的东三省。况且还有燕云地区,中京上京地区,仅是这个面积,就超过了原来宋朝疆域的一半有余。

就不要说更大的羁縻地区了。

甚至库页岛上的一些生番部都派来使者表示诚服,当然,那更是一个笑话。

因此必须要有重臣坐镇。

张齐贤无辄,这样的人选一要有资历声望,二要文治武功兼备,除了自己,还能有谁?

于是张齐贤先去了云中,照看着云中路。

加上毕士安去世,朝中只有唯一一个真正的大佬,那就是寇准。

毫无疑问,他成了第一首相。

如果不是寇准性格上的缺陷,他的仕途将会坦荡无比。

王钦若不快活,对宋九不快活,是宋九没有将真相说出来,让他出了大糗。与寇准不快活原因更多,寇准岐视南方人。岐视他的为人,岐视他的性格。看不起他乖巧……能列出几十条原因。

宋九与王钦若矛盾冲突并不大,而且也不在一个级别上,况且宋九要退了,王钦若哪里敢往深处得罪?

宋九与寇准矛盾冲突也不大,这两人因为性格问题,肯定会产生种种冲突,不过宋九并没有因此而建议不用寇准,相反从开始就有提携之功,在暗下里多次保存过寇准。寇准也不是傻子。虽与宋九很多时候意见不和,但冲突始终能克制住。因此两人有不和之处,都摆在台面上来说的。不能算是君子之争,但更不能算是小人之争。

然而寇准与王钦若那都是恨不能将对方往死里整的矛盾。

不过眼下王钦若还非是寇准对手。

并且赵恒从北方临行前,宋九再次说了寇准的用途。

当年寇准还有立皇储的功劳。

赵恒是一个记恩的人。

刘娥也记得那年的事,宋九说了在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寇准。

因此寇准高居数年首相。

不过这时候寇准性格上的缺陷再次发作。

郭氏去世,赵恒就有意想立刘娥为皇后,寇准是首相。于是将他喊进宫来商议。

这下子捅了马蜂窝。

寇准连南方人都瞧不起,更不要说刘娥了。他不但当场反对,而且出宫后带着大臣们大闹,说了许多刘娥难听的话。

这一来。刘娥现在肯定不能做皇后了。

而且寇准大肆宣传,话又难听,刘娥终于扭转了对寇准的印象。由喜欢变为厌恶。

前面还有一件事,在赵匡义朝时寇准曾主持过一次科举。省试,殿试。殿试才是最终排名。赵匡义将成都举子陈尧叟定为状元。结果到寇准写榜单时,一看到陈尧叟是四川人,不乐意了,于是将状元不经赵匡义同意,便换成了胶水举子蔡齐,而将陈尧叟换成探花。

幸好赵匡义及时察觉,又矫正回来,这事儿赵匡义当时一笑了之,可多少有些不高兴,认为寇准刚愎自用,胆子还大,敢轻君枉制。

这件事赵恒也听说了,因此对寇准的看法始终蒙上一层阴影。

还有王钦若等被寇准得罪过的大臣,于是一起推,寇准终不是长城,大家一起推,下去了。

……

咸平之治再加上得到的辽国户数,籍贯证明搜罗出来的一些隐户,宋朝户数终于迈入一千万户大关。

这个户数超过了唐朝天宝年间的户数。不过唐朝隐户更多,因此实际人口还没有达到天宝年间的百姓数量,人口密度也不及天宝巅峰时期。

不过快超过了。

然而与唐朝不同,最早开发的乃是荆湖,宋九察看,潘美带领,不过受拘可怜的百姓与财政,规模不是很大。因此宋九在两广的那次才是真正的大开发。

这次开发一直持续到现在,甚至东部地区快接近清朝中叶水平。至少几十年内,不会出现人口压力,还导致部分福建路与江南西路百姓也陆续涌入到广南。

人口压力最大的乃是福建路,百姓多,山多田少,寺院又占了很大比例的良田,不过随着商业发展,特别海上商业发展,经商的人多起来,又有部分百姓离开家园,前往南洋,多少缓解了部分压力。

人口密度高,又是宋朝第一金库的江东两浙因为围田与圩田提前开发,也将人口增涨的压力得到缓解。

巴蜀乱了又乱,差一点都人烟萧条了,哪里有人口压力。倒是关中地区存在着部分人口压力,可是离辽东那么地远……

河北京东南部地区人口密度也比较高,然而因为辽国灭亡,拒马河南侧地区全部挪了出来,可以正式耕种了,况且还有十几万平方公里的燕云云中地区,因为宋朝掳获迁徙百姓,南部地区也是空荡荡的,谁愿意去辽东。

这一来,国家在这十年之内,甚至二十年之内,都不会出现较大的人口压力。

是好事儿,可是宋九在东北却感到有些苦逼。

推广水稻种植,宋九用了许多小手腕,导致景德四年整个幽州路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三万多顷。绝大多数人仍用落后的方式去种植,这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事。

然而仅是水稻的收成,可能就接近了七百万石之巨。况且还有豆粟麦各种庄稼。幽州路能有多少百姓?哪里能吃得完哦。于是一度米价跌到一斗只有二十文钱的地步。至于粟,去喂猪吧。

要命的是明年水稻种植规模还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然而就是这样的收成,并且宋九施了手腕诱惑北方贫困百姓主动来东北,但始终没有多少百姓过来。

听到手下的汇报,宋九苦笑,心里想,想让百姓大规模闯关东,恐怕最少得三十年过后才能发生吧。来了一些百姓,然而加到一起不满两千户,两千户汉人在广大的幽州路能做什么?

好吧,大家一起富裕了,富得不想离井背乡,宋九只好放弃了原来的想法。

但也逼得他更加小心治理着东北。

然而更头痛的是乃是开封两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