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极品明君-第1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首者,乃是一名年不过二十许的年轻俊朗士子,抬手指点着这周围,朝着那些剽悍的骑士,还有身后的数人笑意吟吟地介绍道:“这便是南京,六朝古都,更是我大明初的帝都,如今的陪都。此城之历史,可远溯至春秋之时,先后有春秋时吴国、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粱、陈(史称六朝)、隋陪都、南唐……”

“好一个烟雨江南啊,老夫至二十年前离此之后,就再没见过这等境致了……”队伍里边,一名身着锦袍,年近五旬的中年人抚着长须,颇有些感慨地道。

“尹大人在南京呆过?“那名年轻士子不由得一愣,旋及一拍自己的额角笑道:“看晚生这记xìng,大人乃是随三宝太监下过西洋的,焉会没有在南京呆过。”

“呵呵,老夫其实也就在南京呆了一年不到,宣德五年就便三宝太监漂泊于大洋之上数载,至宣德八年七月方至南京,时隔未有一年,又随南京守备王公公(王景弘)出使南洋诸国,至宣德十年,为了送那苏门答腊国王弟哈尼者罕往北京朝贡,老夫就留在了北京工部任职,再未南来。不想,今生还有重临此地之时啊……”这位尹大人打量着这春江绿水,姹紫嫣红的南京,心里边不由得感慨万千。“昔日的故友,而今,不知道还能有几人。”

那名年轻士子笑着宽慰道:“尹大人此言差矣,当年下西洋时,人以万计,且多以壮年之姿以遨游四海,而今,虽时过景迁,不过想来,故旧当有不少健在才是。”

“这倒是,不过可惜,三宝太监及王公公皆已故去,若能得此二人之助,陛下的心愿也能早日达成。”尹大人姓尹名伟,字析瑞,原为南京工部主事,因其祖时,便从事海贸,对海事颇为精通,其人又颇精于船舶之事,壮年之时,曾随三宝太监下过一次西洋,远抵bō斯湾和非洲东海岸,后又随王景弘下南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奈何,至宣德九年到了北京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到他挚爱的航海事业上,变成了一名北京的工部官员,而在土木堡之战时,作为一名对于器械颇为精熟的工部郎中的尹伟也随大军前往,最后被俘,而最终,他为朱祁镇所解救。

当时听闻尹伟居然是郑和下西洋时的一员时,朱祁镇足足呆了小

半盏茶的功夫,之后,将这名已然意冷心灰,一心只想要回故乡的工部郎中给硬留了下来。

当时,仍旧身为瓦刺战俘的朱祁镇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用上他,但是朱祁镇却很清楚,这个家伙自己若是不留下,那就证明自己没有资格作为一位优秀的穿越者。在西方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前,自己目前所有的希望,怕是只能够寄托于他的身上。

而至朱祁镇回到了宣府之后,与这位尹郎中多方面的深入交流之后,终于让这位尹郎中明白了朱祁镇的的确确有重建大明海事,扩大官方海贸的决心和勇气,这才下定了决心,效命于朱祁镇麾下。

而这一次,正是出于他的建议,正为了宣府诸事,还有谋划重夺皇位的朱祁镇才意识到这个重大问题,于是,遣了这位原籍于南京的赵姓宣府吏员为领路人的队伍,赶往南京,以作布置和准备。

而此时,距离第七次下西洋,时间过去了十八年,而距娄王景弘南洋归国,时间,刚好过了十六年……!。

最新最快章节;请登陆'';阅读是一种享受;建议您收藏。

第二百四十一章哭笑不得的商税

更新时间:2012485:47:15本章字数:3122

“夫君,大海之事,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身怀六甲,渐显丰盈,慵懒地倚在那水榭卧榻上,盖着一chuáng薄毯的钱一娘接过了shì女递来的羹汤喝了一口之后,好奇地向着那正在一旁,拿着一张纸在那教朱见深这小家伙折纸船的朱祁镇询问道。

而那周妃一脸宠溺与骄傲之sè地看着虎头虎脑的朱见深在那笨拙地学着朱祁镇的动作,将一张好好的白纸折得歪七八扭的,至于那娜仁,这会子正拿着一把匕首,正在削制着一块块已然硝制好的牛皮片,然后用她那灵巧的手指,将那些削制好的牛皮片穿联在一块。

这是她正在为自己的丈夫朱祁镇制作皮甲,作为一位草原上的女xìng,为自己即将出征的丈夫制作一套护身的甲具,是一种风俗,朱祁镇相劝无果之后,亦只能由得这位xìng格固执的郡主殿下。

“自然是重要的,要知道,我大明如今南方商贸繁盛,便是利益于海事,不过可惜的是,朝庭开辟了海路,却一直未有大加利用,反倒是民间的商贾之士从中获利极丰……”朱祁镇终于折好了一艘小纸船,将那纸船交给到了一脸期待的朱见深的手中。

小家伙兴奋地将那小纸船捧在了手里边,奶声奶气地谢谢父皇之后,在那周妃和万贞儿的陪伴之下,来到了水榭的前沿,将那纸船放入了水中,随着那万贞儿轻伸素手于那碧水之中轻柔地划动,那艘小纸船随着那划水而泛起来的涟漪,缓缓地晃动着,向着那池塘的深处摇摇晃晃地飘dàng而去,换来了朱见深兴奋的欢呼声。“父皇,你看船,船会自己游了。”

“这孩子,这不是船在自己游,是你万姑姑的手dàng起的水bō,才把那船给推着走的。”周妃不由得捏了一把朱见深那肉呼呼的脸蛋,宠溺地笑道。

“陛下,不是说藏富于民,则国泰而民安吗,莫非陛下觉得不妥?”钱一娘抚着那高tǐng如丘的腹部,一脸的好奇之sè,便是那万贞儿等人也都把注意力转了过来。

“藏富于民,自然是好的,可是,百姓们不能以损坏国家的制度来获得财富,那样的话,国家的利益会受到损害。而国家是什么,是一个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或者说国家是一台机器。”朱祁镇拍了拍自己的额头,考虑了一番之后,将自己大脑里边关于国家的政治学知识,努力地转变为钱一娘等人所能够听得懂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

“就像唐太宗所言,而百姓,是那涛涛的大河之水,能沉舟,亦能浮舟,而大唐就是一艘船,而这艘船,也同样可以用来借指大明。”

“比如国家,也就是朝庭,需要有行使国家意志的权力的官员,还有保证这种权利的强制机关,军队、锦衣卫都是,另外,当然还有需要供养官吏和强制机关的捐税……”

“国家是是依靠百姓才能够建立起来的,国家的强大与否,来源于百姓的供给和付出的多少,而国家不光是索取,也需要付出,例如给百姓予以保护,让他们能够平安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保证他们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不受其他人的侵害。

而双方之间应该怎么处理互相之间的关系呢,靠的,就是律法,不论是朝庭,还是百姓,双方都皆须遵守,这样,大家才能够和平地共处。而当有一方破坏了这个规则,那么,就会发生动dàng……”

“可这跟藏富于民有什么关系?”这个时候忍不住开口询问的,却是那正在行使起居郎的责任的钱钟,看到几双眼睛全都扫了过来,意识到自己突然打扰到了朱祁镇说话的钱钟不由得有些尴尬地想要向朱祁镇请罪。

朱祁镇笑着摆了摆手,继续言道:“看似无关,实则有关……”朱祁镇清了清嗓子之后,开始显摆起了自己来到了古代以来努力专研古代政治家们的经验和教训所获得的关于这一类的知识起来。

自古以来,君主受命于天以治民;这是中国古代统治者的一贯思想。所以尽管孟子就此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可历代帝王中公开上逆天意的怕是没有一个;但是,下失民心者却大有人在。

偶有既“敬天”又“恤民”的皇帝;就是百姓的万幸了。而朱祁镇的偏宜曾祖父的爹(这么说没错吧?)明太祖朱元璋即其一。朱无璋向来认为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所在,所谓:“民者;国之本也”;国家之所以发产生动dàng,那是因为百姓不安。

朱元璋认识到安民乃求得天下大治的前提。那么;怎样才能安民呢?“民窘于衣食或迫于苛政则逃”。朱元璋认为民之不安的原因有二:一为窘于衣食;二为迫于苛政。因此他特别重视“藏富于民”与吏治的整肃。谓:“保国之道;藏富于民。民富则亲;民贫则离。民之贫富;国家休戚系焉。”在封建社会里;“藏富于民”的主要内容是发展农业生产;解决衣食问题。

朱元璋说:“为国之道;以足食为本”;“足衣食者;在于劝农桑”。故而针对当时“天下初定;民财力俱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休养生息”的政策;采取调整土地关系;奖励垦殖荒地;兴修水利等措施;大力推动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藏富于民”的另一重要措施是轻摇薄赋;减轻农民的负担。强调要把赋役剥削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切不可只顾眼前利益;竭泽而渔;把百姓榨取得连kù子都要当掉,连基本的温饱都没有,那么,必然老百姓就会心生怨意,而国家的基础也就会开始产生动摇。

所以,大明的国策一向就是轻摇薄赋,而由朱元璋至今,数十年过去了,大明帝国的人口数量,以及民间的富裕程度,几可与前宋比肩,但是,大明的税赋收入,却仍旧低得可怜,反正也就是两百余万两。

可是,朱祁镇仅仅通过宣府一地的贸易,仅仅是一年不到的时间,就获得了接近大明帝国一个国家近一年的税赋收入,从这一点上来看,朱祁镇这才发现,原来大明真的不穷。当然不是指那些从土地里捞食的农民们,而是指那些以买卖贸易为主业的商贾们,他们真的不穷。甚至可以说,富得流油。

但是,大明对于商税的征收率之低,却实在是令人瞠目结舌,甚至到了让人哭笑不得的地步……

:啊啊啊,资料,让人发疯的资料,靠靠靠,明天再加把劲。RO!。

最新最快章节;请登陆'';阅读是一种享受;建议您收藏。

章节目录第二百四十二章士人与商人

更新时间:2012494:36:35本章字数:4656

'第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