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争宋-第3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戬指指大门“我哪出的去,出去一会皇上就该找我了,有人找我,我说两句话就回来。”

会通门外的那个人都快冻成了冰人了,这大冷天,杨戬让他一等就是一两个时辰。看见会通门沉重的打开,杨戬从里面走了出来,等他的人急忙迎了上来问道:“杨总管?怎么样?皇上是否消气了些?”

杨戬撇了他一眼:“秦,秦敏学。你自己惹多大祸你不知道啊!你可真是色胆包天!”杨戬刚想喊秦少傅,想起来秦敏学的少傅之职已经被赵顼免了,于是改口说道。

秦敏学赶忙又掏出一锭银子,掖给杨戬:“你看,我就是为了见你,从宣德门走到内务府,这时时打点也够要命的。现在兄弟你体谅下,只要有机会我能见到皇上,皇上能原谅我的错,以后咱们共事的机会还多着呢。”

杨戬接够银子在手里掂了掂:“行了,皇上不也说了嘛,他取消你少傅一职是因为他已经登基,如今又没立新太子,眼下朝廷不能养闲人。我也知道你心理有憋屈的地方,但你总得让圣上把这口气消了吧。”

“对,对,对!”秦敏学鸡啄米似的点头应着。

杨戬将银子揣入怀里说道:“你的事,我记下了,有空我就在圣上那吹吹风,争取早点给你封个职派个差,毕竟咱们曾经一起随皇上南下嘛,还有啊,这两天你可别来,圣上正因为朝廷有人请求调离京城的事心烦呢?!”

一听有人请调,秦敏学眼睛直发亮:“谁啊,快说说!”

杨戬左右看看,四周高高的院墙,空荡荡的皇城,他压低声音说道:“司马翰林,不知道抽什么风,还有啊,咱们韩琦宰相,还有那富弼老头,也都要告老还乡。你这会儿可千万别看着眼馋啊!我看这些老家伙是做官做的不耐烦了,就是这些人都走了,我看圣上都不会多挽留。”

秦敏学听罢心里一惊,赵顼这是怎么了,他也低声说道:“嗳!?难道耆英会的事是真的?”

“什么耆英会?”杨戬追问到。

秦敏学神秘的说道:“他们这些人有个小会团,叫做洛阳耆英会。听说组织者就是富弼,还有韩琦,司马光这些人。看来他们这是要一块行动,逼着圣上听他们的啊!”

第二十六章 西夏谁臣国

杨戬听了秦敏学的话,也是一惊。但这杨戬不同其他人,作为能在北宋历史上有一位和童贯一文一武把持着朝政的宦官,杨戬必然有他的过人之处。可以说,这是北宋的悲哀,而在真实的历史上,那个西门大官人所仰仗的靠山,也正是这个今天还没有彻底显示真实面孔的杨戬。

若是一般人恐怕听这话,立刻会想着怎么去告诉宋英宗,至少也会流露出一丝惊诧,而杨戬的疑惑仅仅是他眉头微微一蹙。随即淡淡的说道:“什么洛阳耆英会,难道他们不知道本朝最忌讳结党营私吗?我看啊,多数是道听途说。我看啊,这事即便你知道,也少说的好,现在你自己都自顾不暇,还管别人做什么。”

秦敏学忙点头应着是,又对杨戬说了不少好话,这才赶忙出了皇宫朝府上走去。这一路,秦敏学心理乱七八糟的,本来他倒没后悔过喜欢林秀秀,如今林秀秀也被赎身出来,自己抱得佳人归,但影响了仕途这是他没想到的。本来他寻思着托老师王珪出面,于是去过王珪府上拜见王珪,正好赶上王珪给女婿李格非接风。

这王珪可是北宋史上少有的人才,只不过英宗在位的时候;怀疑王珪对他不忠所以不予重任。宋神宗赵顼登基后十分最爱他的文采,即位后立刻提升他为学士承旨,专为朝庭草拟重大典章。作为辅相有人用“三旨(取旨、领旨、得旨)相公”称呼他,说他一贯顺承旨意,明哲保身。

秦敏学和王旁不和,别人不清楚,李格非倒是知道几分,再加上王珪本人就是个明哲保身的人,所以秦敏学想走王珪的关系这件事碰了个软钉子。想来想去,朝中官员大多都为了自保,况且,秦敏学总不能跟别人说,因为我抢了皇上喜欢的女人,所以皇上不待见我。

从皇城出来,秦敏学这几个时辰被冻明白了,与其像现在这样,还不如上奏请皇上给自己也调离京城算了,起码落个天高皇帝远,在地方上还能逍遥自在。

转过天来,赵顼早朝。本以为能有王旁援军从前线发来的战报,但依然没有。赵顼只好压下镇戎的奏折回头再议。枢密使上奏,辽国大使萧英来到大宋,请求觐见宋神宗,神宗传旨散朝后在垂拱殿召见萧英。

今天赵顼不想多耽误时间,司马光请求调离的事,他还没想好。毕竟在他看来,司马光也是主张改革的,即使没有什么实际的方案,辅助王安石办事总是应该没问题的。神宗刚要宣布退朝,登州知州许遵上了奏折,弹劾审刑院和大理寺判决不公。

这事,是由一桩命案引起,登州妇女阿云母亲去逝后,守丧时间尚未结束,便嫁给当地农民韦阿大。但阿云嫌韦阿大其貌不扬、丑陋不堪,准备趁夜用刀杀死韦阿大,韦阿大受伤十余处,被砍去一截手指,但韦阿大并未丧生,阿云作案后向司法机关投案自首。案件上报审刑院和大理寺后,审刑院和大理寺认为应该按照违反法令结婚的敕令判决这一案件,免除阿云的死刑。而登州知州许遵则认为应该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条文来审理此案,双方争执不下,于是将这一案件移交刑部,刑部也同意大理寺和审刑院的意见。但许遵认为用敕令条文加以判决很不合理,索性连大理寺和审刑院一起弹劾了。

赵顼一边听着许尊的奏折,一边看着朝廷上官员,边关还在开战,这些官员连个案子审来审去都审不清。他强压着火气,目光落在司马光身上,见司马光微微闭着眼睛,似乎朝廷上的争议跟他一点关系都没。再看王安石,低头沉思似乎在想着什么事。

这司马光和王安石二人,本来关系尚好,或者是平时观点沟通不够,赵顼这么想着,于是传旨让司马光和王安石二人一起来审理此案。让你们两个人办一件事,总该有个沟通吧。反正赵顼要的是一个结果,至少可以让两个人通过此案能多接触,互相多增加点了解。

接着赵顼又降旨让云摘复刊,沈括,司马光专门负责这件事。对于自己的决定,赵顼还是挺满意的,这个皇上当的有时候让赵顼觉得像是在哄着一群老头,而且这朝廷上有这么一堆老顽固,天天侃侃而谈却正事做不了多少,甚至赵顼都觉得,王安石的那些想法,现在对他来说就像灌了铅的腿,踩在一堆棉花上,脚下软软的迈不开实施的步子。

退朝之后,韩琦,曾公亮两位宰相陪着皇上在垂拱殿,萧英被侍卫带进皇宫。大宋的皇城萧英不是第一次来了。每次来都会换一个皇上,从宋仁宗到宋英宗,再到眼前的新皇帝赵顼。

萧英向赵顼说明来意,此行来大宋一是来拜见新皇,恭贺新皇登基,愿宋辽两国永结为盟,天下沧桑太平。这番话说罢,他偷眼打量着赵顼。这殿中的皇上和大臣,这是老的老,小的小。两位宰相都六七十岁了,而这个小皇上才二十出头。可就是这二十出头的小皇上,听了刚刚一番话,微微一笑说了个赏字,再无其他表示。

看他泰然自若的样子,难道不知道我大辽的厉害吗?萧英这么想着,但也不敢轻视赵顼,这位皇上可比他爹宋英宗要强多了。虽然年纪轻轻,但赵顼的眉宇之间没有宋英宗赵曙的犹豫,反而比赵曙多几分自信。

反正宋辽有檀渊之盟,况且这小皇帝刚刚登基,也不会对辽国不敬。萧英接下来便说道此行来大宋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西夏的事而来。西夏惊扰大宋是不对,但是看在西夏是辽国的臣国的份上,辽国愿意出面调停宋夏之间的战争。萧英说完来意,看着赵顼露出友好的笑容。

赵顼看了两位宰相:“韩相,曾相,这件事你们二位怎么看?”

两位宰相倒是口径一致:“既然有辽国出面,我大宋应有泱泱大国的风范。”

赵顼听了呵呵一笑:“萧大使,你说这事,我做不了主!”

他这话一出口,殿中的人都愣了一下,堂堂大宋的皇上,怎么会说有他做不了主的事。赵顼解释到:“此次带兵出征的是我宋朝的镇南王王旁,想必萧大使也知道王旁这个人。我曾答应镇南王,此番不仅仅是抵御西夏进攻,还要根据战时的实际情况,让他做决定。各位也都知道,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况且,我朝发兵乃是镇南王发行债券所赞助。你辽国来了劝说撤兵,那我朝就撤兵,出战的军费算谁的?难道辽国会给吗?”

赵顼的话说完,坐着的韩琦和曾公亮直咧嘴,怎么皇上跟那王旁一样一身的铜臭味。张嘴闭嘴就是军费银两,这不是让辽国看扁了吗?可看赵顼说的理直气壮的,两位宰相就觉得赵顼果然是受王旁的毒害不浅啊。

看不出来,这么文弱的小皇上,还挺有自己的一堆道理。这是在跟辽国讲条件啊,萧英笑了笑:“镇南王果然是不可多的之才,能为宋君主尽心尽力,可谓大宋之福。不过,泱泱大宋,总不至于为了千把百两的银子,连这点面子都不给我大辽吧。”

赵顼心想,面子?面子值多少钱,面子也装不满自己在皇宫盖的那三十二间库房啊。他看两位宰相低头不语,心理骂道,两个老家伙,关键时候没一个有用的。这会儿他还真想王旁在旁边,他自己不是不想让王旁撤兵,可这么撤兵回来,王旁那脾气摔挑子又走了,自己也没办法。

毕竟赵顼不是一般人,虽然跟王旁比他幼稚一些,但毕竟也是宋宗的嫡长子,作为皇室接班人来培养的,他仍理直气壮的说道:“宋仁宗庆历年间,西夏与我大宋订立‘庆历和议’。和议规定: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宋朝册封;开放双方边境贸易等。按照庆历和议,西夏乃是我大宋的臣国,作为臣国反主,自然要打。怎么会轮到大辽来说西夏是大辽的臣国的呢?”

萧英听了暗自佩服,这个皇上别看年纪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