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争宋-第3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街上还有小孩,跟在马后面拍着手,唱着不知道谁编的小曲:“镇南王向西,赶走西夏敌,惩治霸王官,军令不可欺。”

听着这些只言片语,张成有种不祥的预感,这些百姓都要疯啊!谁给他们那么大的胆子,难道是王旁?他越听心理越慎的慌,感觉自己就像被游街一样,从城门到府衙的路怎么这么长呢。

镇戎府衙大堂之中,王旁正在和胡可、孙哲以及镇戎各司长吏商议公事。胡可面带喜色的说道:“王爷安排的事宜,各司长吏已经照办,虽然短短几日但收效很大。如今军纪整肃,老弱残兵也有了安置;不仅如此,司户也做好了户口田产的登基,百姓心理踏实了,现在就等到开春之时,大家春种秋收,相信用不了多久,镇戎也会人户兴旺了。”

王旁说道:“这只是第一步,镇戎毕竟边陲重地,没有知军肯定是不行的。还有,我看镇戎的百姓也够穷的,你们想过没有,田是分下去了,可百姓如果连买种子的钱都没有,开春了拿什么种地?还有,这次镇戎整肃军纪,又进行裁军,兵力不足怎么办?”

“这个……”胡可朝左右坐着的官吏看了看,众人也都一样的茫然:“王爷,您打算在镇戎呆多久啊?万一您走了,这些事我们还真不知道怎么办。”他面带难色的说道。

王旁想了想:“估计也待不了多久,京城和邕州都有事等着我做。镇戎知军的事我已经上奏朝廷,会有合适的人选来担任的,如果一时半会儿知军到任不了,那我走之前会将王韶调回镇戎。至于百姓春种开发的银两,我建议你们参考青苗法”

“何谓青苗法?”胡可等人问道。

王旁可是有备而来,他知道,历史上的青苗法是政府实施的农业信贷政策;父亲王安石青苗法上的失败有两个原因,一是地方上擅自加利,二是摊派性的强贷则变质为异种税负。所以,对于实施的人员的培训和规范是至关重要的。

“青苗法,就是在每年夏秋两收之前,官府借贷闲钱或者粮食,用来补助农户耕作。但是!我可要强调一点,信贷基础必然是自愿的,不可以强行摊派。还有,有可能我会将银行的分号也开到秦凤璐,那时候农民借贷可以选择向官府借贷,也可以选择向银行借贷,所以官府的利息多少有没有公信力,到时候可就一目了然啊。”

胡可赞叹到:“王爷好办法啊,我听说王爷在邕州治理十分出色,您快说说,还有什么其他的办法,也能让镇戎快些富裕起来。”

王旁的心里恨不得实施这些新法的地方越多,成效越显著越好。他将目光投向折克隽,暗想自己以后大部分时间恐怕要在京城,镇戎是自己选择第二个试点,他要走周边包围中心的办法,就必须在每一处试点安插自己最得力的助手。镇戎这次自己是越俎代庖了,而且下马威杀的不错,但是如果不巩固成功,那可能功亏一篑。折克隽跟随自己多年,又是武将,镇戎知军的职位对他来说再合适不过。

想到这,王旁微微一笑:“折将军,你一直跟在本王左右,邕州的各项法制,你可能说上来些吗?”

“当然!”折克隽高声说道:“除了青苗法,王爷还有免疫法,农田水利法,另外针对驻兵防御问题还有相应的保甲法。”

王旁满意的点点头,折克隽看着很粗狂的一个大汉,实际要比韩德容,瓦壮要细心的多。胡可忙问道:“那请折将军详细说来,让我们也听一听。”

折克隽脸一红,在王旁面前他怎么敢卖弄这些,他嘿嘿一笑说道:“我跟随王爷多年,这些是熟悉的,但都是看着王爷的命令,下面的人去执行……”

王旁拦住了他的话:“折将军太谦虚了,这些制度的文本我倒是有,回头给你一份,有机会你慢慢讲给胡通判。”

折克隽和胡可等人都琢磨着王旁话中的意思,一名侍卫进来禀报:“启禀王爷,守城士兵押着一个自称镇戎走马承受之职的官员来了。”

众人都停下话题,胡可、孙哲等人小声议论着:“走马承受?那不是张成吗?”,大伙都将目光投降王旁。

王旁知道,肯定是张成无疑,虽然没见过这个张成,但薛向信中说的明白,张成是跑京城替曹田邀功,兼给自己告状的。他命令道:“带他进来!”

两名守城的士兵押着张成走进大堂,一个士兵脸色一道血痕怒气冲冲的瞪着张成。张成一进大堂,就觉得头皮发炸,脑袋发懵,他朝堂上望去,哪里有曹田的身影?大堂正中坐着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一袭紫衫袍服,正板着脸瞪着自己。

“看什么?没见过镇南王吗?还不赶紧拜见!”一名侍卫一旁喝到。

张成倒是想拜见,可是手臂被捆着,他只能躬了躬身子口中说着:“下官张平,拜见王爷!”说话的时候,身子弓着眼睛却偷瞄着王旁。

这形象一看就没什么好人样?贼眉鼠目的,哪儿有点朝廷官员的做派。王旁懒得跟他废话,开门见山的问道:“张成,你去京城给本王告状去了吗?”

张成此时已经感觉到大势已去,他忙辩解说道:“王爷,我也是奉命,请王爷开恩!”

王旁撇了他一眼,接着看到士兵脸上的血痕,指着士兵问道:“你那脸上是怎么弄的?”

士兵抱拳恭敬说道:“王爷,这人进城时候不下马,我拦他向他要官文,他举鞭就抽!”

王旁听了不由的恼火,这张成如此骄横跋扈,他接着问士兵:“你手里拿的什么?”

士兵答道:“张成的马鞭!”

王旁一指张成对士兵说道:“他怎么抽你的,你十倍奉还!”

士兵听了一愣,光听说有当官的打士兵,还没听说过士兵还能十倍奉还的。正在犹豫发呆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时候,胡可忽然站起说道:“王爷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如今正在整肃军纪,不光整肃士兵,还要整肃这些仗势欺人的官员。你怕什么!”

看到镇戎通判都说话了,士兵咧嘴一笑:“好嘞!”这一笑抻着脸色的伤口疼,他下意识的一只手一捂脸,另一只手举起鞭子,只听清脆的啪啪声伴着张成的哎呦声,在大堂之上听的让人格外解气。

第三十二章 中原乃一家

张成挨了鞭子,在场众人都觉得解气,士兵数到十的时候,鞭子声停止了。

王旁问胡可:“胡通判,你看张成如何处置?”

胡可说道:“王爷,本朝有不杀文官的祖训。您这几鞭子是教训他责骂士兵,我看这就可以了。剩下的事待本官向皇上呈上奏折,再听朝廷处置!”

王旁冲着张成说道:“要不是通判替你求情,你就黄泉路上陪着曹田去了。还不谢过胡通判?”

张成这才明白,曹田已经送命了,他心里七上八下的,明知道王旁打他是因为他去京城的事,但也是无可奈何。这才龇牙咧嘴挂着满脸的彩谢过王旁不杀之恩,再谢过胡可为自己求情。耳边就听到王旁骂道:“还不滚出去!”

两名士兵又将他押出府衙,这才给他松了绑。府衙外面不少看热闹的百姓,看见张成乌纱帽也掉了,脸上也开花了,公服也开了破绽。绳子被解开之后,慌不择路的朝自己府上跑。再听那守城的士兵把王旁怎么命令他十倍奉还张成的皮鞭,路人百姓都拍手叫好。

“这下你可出气了啊!”便有人问那守城士兵。

“当然,以后当官的可再不敢欺负咱了,大伙放心,我们也不敢随便欺负老百姓,要不然到官府都是十倍奉还,谁还敢像以前那样?”士兵说说笑笑的着朝城门处走去。王旁惩戒张成的事,很快在镇戎传遍了,当兵的走在街上都十分小心谨慎,不敢在招惹百姓,百姓也不再像以往那样躲躲闪闪。

见镇戎已经恢复了秩序,王旁交代胡可等人处理好府衙的事,等他回到京城,自会跟皇上禀明情况。安顿完毕,王旁回到城外帐营。

漫常正眼巴巴的盼着王旁,一看王旁回来了,急忙来到大帐进帐就问道:“王爷,我们什么时候能回西夏?”

王旁很清楚,这些人带着李谅祚漫咩的遗体,肯定是想早日回去下葬,他安慰道:“漫将军不要着急,你现在不清楚西夏的情况,即便回去若是被人诬陷不但漫咩老将军不能下葬,恐怕还会连累漫将军你。”

“唉!”漫常叹了口气,神情十分哀伤。“我父子为西夏忠心耿耿,最后还落得这样一个下场。这到还在其次,我主至今不能尸骨还乡。我看,西夏早晚要亡在梁落瑶那妖妇手中!”

王旁劝道:“漫将军稍安勿躁,如今西夏已经向辽国求援,看来是撑不了多久的。我相信用不了长时间,你们就能回去了。只不过我觉得漫将军实在没必要在留在西夏,我可以保你顺利回西夏,却不能保证你在西夏平安。如果将军愿意,随时可以回来找我。”

“这……”漫常对王旁的话十分感动,但让他投奔王旁,这点他还有点不能接受。

王旁微微一笑:“我也不勉强漫将军,毕竟你若跟着我,那就意味着放弃西夏的高官厚禄,一切都是重新开始。或者说,最多也就是本王身边的侍卫而已,恐怕与官途无缘了!”

漫常起身拱手说道:“多谢王爷,若你让我投奔宋朝我肯定不做。但若是跟在王爷身边,只要王爷你不嫌弃,哪怕只是个小小的侍卫我也愿意。王爷等我处理好西夏的事,就去找您!”

王旁一直有心留漫常在身边,只不过在等适合的时机,如今各处都在用人,自己又想将折克隽张平等人都放在重要位置,那样身边就少了心腹的侍卫。听漫常这么一说,简直太对自己心意了,王旁大喜。

这会儿,大营外来了几名西夏人,士兵见是来找王旁的,都不敢怠慢忙向营中通禀。王旁听说有姓钱、白、孙和张四人从西夏来,说是王爷旧属下。知道正是贺行远在西夏的四个徒弟老大钱一夏;老二白沙;老三孙墨;老四张途归,他们一直是打理王旁在西夏的盐场和药厂。

四人来到王旁的寝帐之中,见王旁端坐,下垂手还坐着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