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主宰江山-第9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比这个突然生出的难题,倒是中俄战争和国内的问题更容易解决了。

    柳德昭报上的那事儿,陈鸣同意。5000万么,他陈大皇帝财大气粗,不在乎。法国人的这一手还帮了他大忙了呢。

    西北、东北的战报这阵儿也接踵而来,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好消息当然是刚刚收到的古里耶夫捷报。蒙古人联手哈萨克人可把乌拉尔河流域的俄国人给糟蹋惨了,古里耶夫的俄军,守城可以,打野战也可以,但打机动战、运动战都不行了。

    哈萨克人和蒙古人,避实击虚,不玩硬的,只占便宜不吃亏。从古里耶夫要塞外搞到了不少好东西。光是做劳务输出公司的生意就能让他们大赚一笔。

    败仗则是西北军团对鄂木斯克进行了又一次进攻,损失了三百多人,自然是失败的。再有,西北军团派出一个营的骑兵渡过了鄂毕河,进入了鄂毕河的西岸地区搞侦查,结果险些全军覆没。

    就算他们杀得俄国人或许不比他们自己死伤的少,但五百人马进去,回来不到三分之一,那也是实打实的败仗。

    “鲁缅采夫不可小觑啊。”陈鸣对此只做了这一声评价。

    “残清有没有人愿意投降的?”

    “朕说了,只要他们肯降,朕绝不会杀他们。”

    陈鸣似乎也知道自己说的是全没意思的屁话,摆了下手,将话题转移到了锡兰那儿。他问的除了帝国在锡兰的控制力和发展,还有中土佛教在锡兰的传播。

    作为佛教历史上不可忽略的地方,锡兰这个次大陆边上的岛国,可以说是21世纪的各大信仰的一个聚集地。全世界各大信仰在那里都有传播。当然,佛教在未来是那儿的主要信仰,全国有四分之三的人信仰佛教。

    可是谁又知道这个堪称佛国的地方,历史上也曾一度不闻阿弥陀佛。历史上,16世纪晚期的罗闍斯诃一世统一大部分的锡兰国土,改信印度湿婆教,并全力破坏寺塔经典,杀戮僧侣,以致锡兰境内就没剩下一个和尚。其后的国王虽多力图复兴佛教,却难以收到效果。

    到了荷兰人取代了葡萄牙人后,又命这儿的人改信一神教。直到三十多年前,佛教才由泰国的长老优波离等人回传锡兰。但这个泰国系统的佛教只和贵族、富人交往。因此,另一派僧侣便传承缅甸佛教系统,另立教团。

    陈汉对锡兰的情况是比较了解的,因为陈汉对那里都虎视眈眈多年了。是以,锡兰一遭由荷兰人手里转到陈汉手中,中土佛教也大肆的进入了锡兰。

    到现在又发展的怎么样了呢?

    信仰这东西,从古到今都是很有意义的。哪怕是21世纪,世界政治问题里也不能不考虑到信仰的影响力。

    陈鸣并不奢望着中国能一直的统治锡兰,也没打算将之化夷为夏,但要是中土佛教能在强力的支持下大规模的渗透到锡兰的社会中去,这对中国的殖民是很有帮助的。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八百四十七章 不能跑了永珹

    承天十五年二月,锡兰刚刚渡过了雨季,这个常年如夏的热带国度,开始迎来了新的一年中的第一次旱季。

    虽然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锡兰的气温都始终保持在二十五度到三十度之间,但这里的旱季和雨季却出人意料的精准,每三个月相互交替一次。

    二月的锡兰刚刚送走了打去年末开始的雨季。整个锡兰再次掀起了道路修建工程,无数的锡兰人在粮食和工钱的诱惑下,纷纷走到了全岛各处的招工处前,同时各地的贸易往来越发频繁起来。

    第一批从中国迁移到锡兰的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南洋。这些人早已经习惯了热带的天气气候,不管是旱季还是雨季。但是陈汉对于锡兰的’建设规划图’却不能像人类那样有着超强的适应性。

    在南京的计划当中,锡兰是陈汉攻略印度的一个桥头堡。亭可马里、科伦坡和贾夫纳半岛,将是陈汉在锡兰岛上的重点经营目标。

    这地儿的人口有没有一百万,至今陈汉也没能弄清楚,只知道这儿的人口分布十分的不平衡。可能是受地形的影响吧,约有70%的人口集中在占全岛面积四分之一的西南湿润丘陵和平原地区,而占全国面积四分之三的大片干燥地区只有总人口的30%不到的人居住。干燥地区人口的一半(总人口的15%)又集中在小小的贾夫纳半岛。

    人口密度最大的科伦坡和亭可马里,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达200人以上。而密度最低的穆赖提岛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5人,相差很是悬殊。

    当然,锡兰人口的过于集中给陈汉的统治带来了不少的便宜,而且带着中土佛教来到锡兰的陈汉也普遍受到了锡兰人的欢迎,不管是这儿的主体民族僧伽罗人,还是两大少民泰米尔人和摩尔人。

    佛教回传锡兰,其不管是在锡兰传统的上层社会还是底层社会,发展都是日新月异,比印度教和一神教要快多了。之前荷兰人统治锡兰的时候,就不知道有多少佛教徒披着一神教信徒的外皮在晃来晃去。

    现在,压在他们头顶的一大难题没有了,一神教的信徒数量就如同庐山瀑布一样‘飞流直下三千尺’。所有的锡兰人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的信仰,这真的让锡兰人对陈汉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新征服者变得十分的友善。

    他们熟悉的是陈汉这个名字,在此之前,不少的中国商人已经来到了这个地方。往来于靖海和印度的印度商人们更将陈汉的名字传到了锡兰的四面八方。而陌生于是陌生在他们对陈汉真的很陌生。

    陈汉的实力,他们只有一个很朦胧的认知——强大。但为什么能强大?又强大到什么地步?他们说的是什么话,信的是什么教,传播的是什么文化,这些就都是他们所不知道的。

    可以说,中国对于锡兰的土著们来说,那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这块土地现在刚刚交到陈汉的手中,但是先天上已经砍掉了锡兰在后世名扬世界的‘红茶产业’的南京,目光炯炯的盯上了这里的宝石产业。锡兰可是世界闻名明的宝石王国啊。而对于这儿相对落后的农业和畜牧业,则完全没有进一步开发的心思。

    ——中国是不允许茶叶种子外流的,这是一项国策。

    如果英国人敢在印度大肆的培养茶叶,中国立刻就能对英国宣战。所以,后世畅销欧洲的印度红茶和斯里兰卡红茶在这个时空,究竟还会不会出现,又要等多少年才可能出现,真的很难说了。

    锡兰岛上的耕地面积并不算少,没有茶叶,现在也没有橡胶业,这里还可以使劲的种植水稻、椰子和咖啡么。

    前者没必要往中国本土去运送,太远了,赚不到什么钱。

    休养生息了十多年的中国农业已经完全恢复了来,又兼并了盛产稻米的安南北部——残清三杰的悲惨下场吓住了河内南侧的北郑。当时郑主郑森的身体已经不是很好,他素来不喜欢的嫡长子郑楷在军情局的支持下,悍然发动了政变,结果自然是成功了。然而郑楷的同父异母弟郑檊还活着,郑檊由于聪明伶俐,又长于文采,很受到他卧床不起的老爹郑森的宠爱,郑森近年是屡屡露出废长立幼的心思,以至于北郑朝中的大臣多附郑檊之母邓氏惠。

    郑楷是夺取了北郑的中央政权,但位置很是不稳当,再加上河内的下场实在让人心颤,郑楷索性就选择了献土纳降。

    如此一来,中国的粮食产量就更不缺了。

    就算这几年,挨边的日本遭了厄运,其东北地区连续几年持续遭受冰冻雨雪灾害,北方农作物持续减产,并引发农业疲敝,还有津轻岩木山、关东浅间山等火山相继大规模喷发,各地普遍遭受火山灰影响致使农作物大面积毁坏。使得日本全境出现大面积农业歉收,米价飞涨。而幕府方面,又因为执政老中田沼意次所持的重商主义政策的影响,未能做出有效举动,导致饥荒、粮价飞涨同时在全国范围蔓延。

    纵然中国大量的向日本输入了稻米、白面等细粮,以及土豆、红薯、玉米等粗粮,日本的粮价也是居高不下。因为德川幕府没有大的动作么。

    重商主义,什么是重商主义?那就是商业利益第一。幕府根本不限定粮价,全国各地的粮商就奇货可居,让粮食的价格变得一天一个样子。以至于日本明明有了足够稳定全国的粮食,却还是闹出了大规模的民一揆和米骚事件。

    数万人死于饥饿,各藩藩政基本陷入瘫痪局面,难以对饥荒做出应对,同时对灾害的统计、救援工作相继失败,大量农民变成难民流失。

    执政老中田沼意次黯然下台,如此难堪的局面,德川家治也不能继续袒护他,只不过田沼意次领有的那三万七千石的‘自留地’并没有被剥除,可以说退得其所了。

    从一个普通的下级武士奋斗到如今的相良藩的初代藩主,田沼意次的成就能激励全日本99%的人。

    田沼意次下台后,其所提倡的重商主义,和十几年中陆续建立的铁、铜、石灰、硫黄、人参等的专卖商行被纷纷废除。替代田沼意次的松平定信,推行“宽政改革”,也就是重农抑商政策,在江户设立町会所,调整物价,奖励种植粮食作物,限制种植经济作物,储粮备荒、造林、治水。相信未来的日本一定会十分精彩。

    陈鸣乐意看到日本遭灾,这点小灾小难还动摇不了德川幕府的根基和统治,只是在这个期间,日本国内突然流传起来了‘幕府失德,天神降怒’的传言,在军情局的帮助下,这个小道消息的来源直指当今天皇的老子——闲院宫典仁亲王。

    德川幕府的军队都一度开入了京都城了。最后的结果就是闲院宫典仁的儿子来给他老子买单,闲院宫典仁彻底隐退不说,天皇一系好不容易增高到十万石的收益被重重的割掉了一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