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召唤猛将-第3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民吴道玄拜见陛下!”

    刘辩虽然知道吴道子的才能,但也要装模作样的考察一番,命郑和准备了笔墨纸砚,让吴道子提笔作画。

    吴道子答应一声,挥毫泼墨,很快的就描绘了好几幅栩栩如生的画卷,有山水田园,有宫廷侍女,有楼阁草木,端的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刘辩击掌称赞:“吴先生丹青妙笔天下无双也!当进入翰林院供职,将你的画术发扬光大,等朕的皇子长大之后,吴先生可以为帝师也!”

    “多谢陛下恩宠!”吴道子作揖致谢,躬身领命。

    翰林院是刘辩去年创立的机构,属于学部管辖,将优秀的知识分子集中在翰林院中,为朝廷储备人才,推广文化。由李白担任翰林院院丞,负责翰林院的日常管理;而把“画圣”吴道子安排在翰林院中,自然是再好不过。

    吴道子又向天子举荐道:“启奏陛下,在小臣游山玩水之时,结识了一名高僧,法号玄奘。这位大师虚怀若谷,满腹慈悲,深得佛法真传,想要在大汉推广佛法,普济世人,可惜地位卑微,夙愿难偿。今日小臣三生有幸,能够目睹陛下尊容,故此斗胆替玄奘法师求情,还望陛下能够召见玄奘大师一面!”

    “哦……真是巧了,李白推荐了吴道子,吴道子又推荐了唐三藏……不对,从今以后应该是汉三藏才对!知道你们都是召唤出来的,可你们怎么就这么巧还能彼此认识呢?”

    吐槽归吐槽,但刘辩对于玄奘还是欢迎的。佛法弘扬以慈悲为怀,劝人向善,在这个没有信仰的年代,用来制衡太平道这样的邪jiao组织,也是个不错的途径。而且,若是玄奘有西游的愿望的话,正好让他西去罗马,给自己探听一下那边的风土人情。

    “既然吴先生极力举荐,这玄奘大师定然是有道高僧,不知现在何处?可带来金陵与朕面谈!”刘辩和颜悦色的同意了吴道子的请求。

    吴道子大喜过望,施礼道:“玄奘大师就在下邳附近的法华寺修行,小臣这就走一趟徐州,邀请玄奘大师来金陵面圣。”

    数日之后,戴宗从青州返回,并且从彭城境内带回了刘伯温的书信。

    原来刘伯温领了皇帝的命令后,就带着随从一路向北,在彭城国境内遇上了押解沮授、麴义等人的车队。刘伯温施展三寸不烂之舌,花了几天的时间成功的劝降了所有俘虏,包括麴义、沮授、辛毗、陈琳,甚至就连郭图、辛评两个袁绍的死忠也愿意为朝廷效力。毕竟人皆有求生之心,好死不如赖活着,大家本来就是汉臣,想通彻了也算不得奇耻大辱!

    刘辩立即修书一封,命戴宗再给刘伯温送去,给所有的俘虏做出安排:加封麴义偏将军之位,让他加入秦琼军团效力。让辛毗到青州刺史王猛手下效力,让辛评到交州刺史王守仁手下听令,让郭图到徐州刺史荀彧手下听用。而陈琳则到金陵翰林院供职,沮授到金陵兵部做参谋,各有任用,皆大欢喜。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四百一十 国色天香

    陆纡死了。

    在四月十九的凌晨,七十岁的陆纡病死在吴县陆家。

    作为江东最大士族陆家的族长,当朝司徒陆康的兄长,德妃武如意的祖父,大将陆文龙的伯祖父,后起之秀陆逊的祖父,陆纡的死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吴县陆氏一族数千户,家家贴上了挽联,户户挂起了铭旌,悲号声响彻大街小巷,恸哭声彻夜不息,每日里都有来自各地的吊唁者前来陆家祭奠。

    祖父辞世,作为孙女武如意理当回家奔丧,刘辩特地准了她一个月的假期,让德妃武如意回老家吴县为陆纡守孝。而司徒陆康也请了丧假,与武如意一道返回吴县。

    汉朝以孝治国,对于故去长辈的丧事特别看重,对于远在外地的子孙后裔,都会想方设法的通知回故乡奔丧,哪怕在天南海北;就算赶不上葬礼,也要回来守孝。因此陆康在动身返回吴县之前,就派出家丁快马加鞭赶往青州和荆南,分别通知陆文龙与陆逊回吴县奔丧。

    身为江东第一大族,陆家也算是为朝廷做了巨大贡献,既把武如意送进乾阳宫为妃,为皇室繁衍子嗣,开枝散叶;又有陆康、陆文龙、陆逊、陆骏、陆锡等一大批或大或小的官员,而且还举荐了高长恭、朱桓、贺齐等一批优秀武将。

    而且在国库空虚,朝廷财政捉襟见肘之时,陆家屡次捐献钱粮,帮助刘辩度过了难关,德高望重的陆纡功不可没。此番因病辞世,作为天子的刘辩也不能不有所表示。但陆纡一直是在野之身,要给他追谥封号,追封官职显然不妥,因此刘辩打算以爵位相授。

    自秦国商鞅变法以来,为了奖励军功,便设定了二十等爵位,从最低一级的“公士”爵位依次向上,第二级为上造,第三级为簪袅,四级为不更……这些级别让刘辩颇感头痛,也不知道商鞅是怎么取得名字?

    四级向上又分别是大夫、官大夫、公大夫……等等杂七杂八的名号,一直到第十九级才是为后人所熟知的关内侯,最高二十等级的就是彻侯。后来彻侯又分别发展为有食邑封地的三等彻侯,分别是亭侯、乡侯、县侯。汉循旧制,一直传承到现在。

    一开始,这些爵位是赏赐有军功的将士,证据就是敌人的首级。每斩首“甲士”一人,便可以获得最低的“公士”爵位,获得赏赐住宅一座,良田一顷,仆人一名。斩首越多,获得的爵位越高。

    这也是战场上将士们总是喜欢把死去的敌人枭首的原因,对于他们来说,敌人的首级就是军功,就是豪宅,就是良田,就是仆从,就是爵位!要问驰骋沙场的将士们最喜欢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敌人的首级!

    随着社会的发展,太平年代没有这么多仗打;也有许多文人墨客、世家大族在其他方面,譬如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这些爵位便慢慢的开始向一些文人及世家授封。

    “这二十级的爵位太乱了,而且从商鞅年代沿用到现在,大汉帝国历朝历代负责吏治的官员真是够懒的,必须改革!打上朕的印记,这样才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刘辩端坐在太极殿上,暗自打定了主意。

    大笔一挥,传诏改革二十等爵位,削减为十等爵位,免得太繁琐,上下两级没有什么差距,难以形成森严的感觉。从最低级的公士开始,向上依次是不更、庶长、士大夫、公大夫,再向上便是男爵、子爵、伯爵、侯爵、公爵这五等爵位。

    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并非刘辩首创,也不是之后的年代才形成,而是从春秋时代就有,只不过之后的各个朝代时用时不用,比较混乱而已。刘辩作为一个穿越者,对这种爵位认同感比较强烈,所以特地推出了这种制度。

    刘辩规定,伯、子、男三等爵位只有封号,无食邑,而且可以赏赐给非官员但却又对国家贡献巨大的人。侯爵分为三等,从最低级别的亭侯向上依次是乡侯、县侯,有食邑,可以在封地征税,但却不能干涉政事。

    侯爵向上,就是刘辩隆重推出的公爵,也是为了奖赏将士们,给他们制定一个奋斗的目标。刘辩规定,公爵分为两级,最高级别者为国公,其次为郡公。

    当然,国公、郡公只是荣誉封号,不可能真正的给你一个封国或者一个郡,更多的是荣誉象征。不过可以有食邑,国公可以在国号范围内挑选一个县城食邑三千户,郡公可以在封号范围内任选一个县城,食邑两千户。两者皆不可干预地方内政,否则罢爵下狱,剥夺一切权利。

    至于异姓封王,老祖宗刘邦早就通过白马之盟消除了隐患,刘辩是绝对不会给自己找不自在的。在诏书中再次强调异姓不得封王的制度,否则天下共击之。并且将推恩令制度也再次强调,避免出现自己殡天之后,出现子孙争权,祸起萧墙的局面。

    刘辩此刻已经大权在握,而且新的制度对文武百官利大于弊,自然俱都俯首允诺,连称圣明,一个个都想过一把国公的瘾。

    改革了爵位制度后,刘辩下诏书一封,追封陆纡为“忠义伯”,并且派出当朝司空兼吏部尚书孔融前往吴县陆家替自己吊唁,并送上挽联、铭旌。

    有人死就有人生,就在陆纡去世不几天之后,蔡琰诞下一子。

    而赵云此刻正在引兵返回金陵的途中,途径黔县之时,遇上施但、吴免等人领导的山越贼寇复叛,大肆劫掠地方。赵云遂与文鸯、尉迟恭挥军击破,斩杀山越匪首施但、吴免,将十余万山越人强行从山上迁徙到平原地区,因此耽误了行程。

    为了奖励赵云的功绩,刘辩亲自赐名,派郑和登门给赵云的儿子取名“赵毅”。

    之所以抢着给赵云的儿子取名,刘辩也不是吃饱了撑的,除了拉拢赵云、表彰功绩的表面因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怕再次出现虎父犬子的情况。

    历史上赵云的两个儿子,赵广和赵统不能说是庸碌之辈,但其名气和才能显然无法比肩父亲。刘辩生怕重蹈旧辙,万一蔡琰又给赵云的儿子取名赵广或者赵统,那就悲剧了,所以才抢着给赵云的儿子赐名赵毅。

    刘辩不要求赵云的儿子是个盖世猛将,但最起码能够拿出关平、张苞、关兴级别的表现,才能对的其父亲五虎上将的身份嘛!

    自从给唐婉的女儿取名刘诗诗之后,刘辩的恶趣更重了一些。我虽然不在以前的世界了,我要让这个世界充满以前的味道,因此刘辩又给赵毅赏赐了个表字——文卓。

    按照这时候的风俗,大部分男子都是在十五岁弱冠之后再取字,从出生就有了表字的人也不是没有,但却是凤毛麟角。不过,既然天子赐“字”,蔡琰肯定要千恩万谢,待身体好转之后,亲自入宫谢恩。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进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