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晚唐-第8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门镇呢,他若不回来,雁门也是有可能不保的。
他的目光久久的驻留在舆图的上方,那里是起伏的山峦和河流,大片大片的空白区域,只标着很少的河流山川以及寥寥的几个地名。云中、武周、静边、白登山、牛皮关,青坡道,黄花堆,腊河谷,马邑、善阳、朔州、新城、楼烦关、雁门关、句注山、神武川、桑干河。
对李璟来说,云州、朔州他并不陌生,甚至雁门代州忻州他也不陌生。雁门关以内还算好点,一直以来都算是中原势力控制之地,但雁门以外的云朔,却已经算是塞外了,哪怕一直是唐的疆土,但实际上这里胡人比汉人多,汉胡杂居,民风彪悍。而且由于秦军曾经在此对这些边地胡人实行过强迁的策略,因此这些地方的边民,对秦军并无好感,李璟的军队在这一地区,得不到什么支持。
大同的云朔二州地广人稀,山河险要,补给困难,几万人马扔进去,真如石子投入大海。
相反,李克用在这一地区却拥有极大的威望。沙陀迁入大唐数十年,一直居住在雁门关以外,代朝廷管理诸部落,许多部落民只知沙陀朱邪氏家族,而不知道那里其实是李唐的疆土。李克用能够起起落落,就是不倒,很大程度上,就源于他们在代北之地得到的支持。每一次跌倒,他总能在这里得到恢复。李克用打仗很有一套,眼光毒辣,勇猛敢战,且敢于冒险,配合代北的这些彪悍胡人,天生就是战士,因此他总能拉起一支强悍的队伍来。
他呡着嘴唇,低垂下目光,黑色的瞳孔在眼睑后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他突然想起来早些时候和白胡子的一场谈话。
有一天,他去天津巡视,处理完公务之后,因为有点余暇,就去见了跟随水师总部迁到了天津来的白胡子等以前的一伙退休海盗们。这些老海盗,早不上船上,个个挂着个水师顾问,或者水师学堂讲师或者助教的头衔,领着固定的薪水,曰子过的很是潇洒。李璟跟他闲聊时聊到了李克用和代北的沙陀人。白胡子当时认为,李克用之所以每次兵败后总能再起来,最大的原因还是代北的问题。李氏在代北六十余年,早已经根深蒂固。而且代北汉少胡多,民风彪悍,难以管束,向来崇尚强者,李克用的勇猛表现,却正好让诸多边民信服。而朝廷却根本在代北没什么威信,因此说,哪怕李克用败了,可代北的边民却总是愿意跟随他。就连强大的秦军,也难以在这一地区立足。
因此,要想击败李克用,关键还是平定代北之地的边民。代北就是李克用的根,若是代北这条根没了,李克用也就不足为惧了。
他当时对这个老海盗不由的刮目相看,没想到他除了纵横海上四处打劫,居然连远在千里之外的代北局势也看的这么清晰。他曾问过白胡子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结果白胡子一阵哈哈大笑,得意的跟他说,这些其实并不是他想出来的。只是他在水师学堂做名誉教授时,偶然从一个学生的时策课业中看到的,当时觉得那学生说的有点道理,就记下了。
“那个学生叫什么名字?”李璟当时问,结果白胡子却是根本不记得了。事后李璟派人去查找,最终发现是一个叫做李安的水师学员所提,李璟亲自见了这个年青的学员,问了他不少的问题,对他十分满意,最后特别将他送入燕京讲武堂参谋学院进修去了。
他记得当时接见李安这个本家族的远房从侄后辈时,就曾经问过他,既然他提出对付李克用,要先从代北着手,那具体的又该如何着手时,还充满着稚气不过十八岁的李安脸上却带着冷酷的道:“一个字就能解决,杀!只要杀光这些不肯归附的彪悍边民,李克用就是无根之木。若是大王不嫌麻烦,也可以两个字解决,迁移。所代北所有的胡人汉民都一律迁走,就如当年大王对付高句丽人一样,将他们打散迁入内地,安置各州县。”
当然具体的也不可能是一个字两个字就能解决的,李安对李璟说了许久,提出了不少切实可行的整套计划。其实最让李璟满意的就是将代北的边民迁移,然后将进入秦藩的那些流民,安置到代北。与此同时,修萁代北与草原边境上的长城,重筑烽火堠台,军塞堡垒。当然,还需要修几条水泥大道,连通整个代北。用长城、水泥干道,军堡、烽火台,城池,组成一个紧密的网络,就如同蜘蛛织网,平时当地驻军驻扎于长城和各个军城之中,一旦有警,烽火相传,则各巡逻兵马退入堡寨,驻于重要城镇的部队迅速沿着干道通往各地防御。
在他的这个计划中,移民,能将彪悍的边民移走,长安,能将胡人阻拦于外,烽火示警,堡寨驻军,一旦有警,百姓也能立即撤入各个城池之中躲避。而有了水泥道,不但兵马能迅速到达前线,而且粮草运输问题也能解决。
李璟当初对李安的这个计划很欣赏,不过也只是欣赏,因为当时秦军的大战略重心在河北,代北并不在考虑当中。不过现在,也许他应当将此事认直考虑了。

第844章 纵贯线

(感谢车车达的月票支持!)
代北还没有拿下,但修一个纵贯线水泥路似乎已经应当提到议事程序上来了。代北之地是河北、河东与塞外草原的连接点,这里不论是从河北出燕入晋出塞还是河东出晋入燕去塞外,或者塞外南下燕晋,这都是必经之路。若是秦军筑路连通三地,那对于加强这里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按秦军的战略计划,将来拿下河北之后,秦藩必然要挥兵越过太行,直取山西之地。甚至拿下山西之后,还要以山西为跳板,直攻关中。因此,这条运输线也就越发的重要起来。
眼下这个时代,运输主要还是依靠内河航运和海运,内河航运载重两三百石,甚至万石的比比皆是。唐一石一百二十斤,唐代一两约42克,一斤十六两约680克,重量单位的一石就是差不多80公斤。因此,普通的河运船只戴二百石,也有16吨。至于万石的航船,更是运载量高达800吨,在后世,八百吨运载量并没什么,但在此时,却已经庞然大物了,这样的船只只能航行在长江、运河、淮河、黄河等的下游,而一般的河流能够航行的,多是两三百石的船只。
大唐的京师长安,就一直仰仗着东南的钱粮供赋,这些粮赋都需要经由运河水路运至关中。
大唐的生命线就是运河,东南的财货必须经由运河运到关中,就是西南的巴蜀等地,甚至也多是经由长江,把长江中上游的山南和巴蜀的送到长江下游,然后再西北向的折返过来通过运河北上送到黄河,再一路往西输送入京。
运河一旦有警,直接就扼住了关中的喉咙。
这也是当初德宗父子听到运河重新打通后喜极而泣父子相拥的原因,同样也是田令孜急忙忙带着李儇逃离长安的原因,一样也是黄巢在长安如入泥潭,不得不冒着逼反投降诸镇也要向他们索取钱粮的原因。
大唐的政治中心在关中,在中原,但他们的生命线大动脉却是运河。
李璟的秦藩这几年能发展的这么迅速,实际上有很大原因就是李璟并不依赖这条大动脉。李璟最初以登州为根基,经营辽东为大本营,进而攻取河北,靠的是渤海的海上运输。
巨大的渤海,加上强大的水师,以及发达的造船业和航运业,使得李璟通过渤海,用无数载量千石万石的船只进行着运输调运。
在攻下辽东后,李璟也开始修建了一条沿海道,纵向以辽水为中心,从海边营口一直到达北方的西辽河。而横行,则从山海关傍海,一直修到鸭绿江南岸的平壤。
这条路花了秦军很大的财力人力,但修通之后,却对控制辽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不过这条道路却是以黄土沙石为材料,一到雨季就泥泞不堪,异常不便,即使是平曰,道路也常不堪重负,必须时常维护。更多的时候,秦军的长途运输,还是必须依赖海运。
不过如今秦军重心渐移到了河北,不但如此,随着秦军的不断扩张,秦军的势力还不断向中原地区扩张。
河北,山西、热河、山东诸省,秦军不断向西扩张,只依靠海运,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了。海运还有一个更麻烦的问题是,每年到了冬季,北方的港蜂鸣口基本结冻,封冻期长达两三月时间之久。虽然秦军有几个不冻港,却远远无法满足这段时间的运输量。特别是这种缺点,在战争时期,有时往往是致命的。
现在李璟正准备拟一个新的计划,一个纵贯线计划。
李璟的这个纵贯线计划,打算是建立海运、水运、陆运**体系,全面增强秦军运输能力。这个纵贯线不但是为了解决运输物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为了能让秦军更加迅速的布置到境内任何前线战场。
他的思路,未来秦藩依然会重视海运,从平壤到大连到天津到登州到青岛到淮河口,到楚州,沿海岸,会增建扩建更多的港口,打造更多的海船。同时,秦军还将把鸭绿水、辽河、白狼水、滦河、桑干河、漳水、拒马河、滹陀河、永济渠、黄河、济水、淮河、汴河、泗水、沂水、沭水十六条境内大河打通联接起来,组成一道巨大的内河水运网络。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还是陆路纵贯线,李璟计划在从平壤到山海关的这条环海大道的基础上,打造一条水泥大道。这条新的大道,将从渤海国的上京府开始,沿途经过中京府,东京府,东京府等沿海地区,连接到平壤、国内城、一直到辽东半岛的大连、旅顺、卑沙,然后再往西沿海到营口、辽阳、盘锦、锦州、秦王岛、山海关、唐山、燕京、天津,沧州、莫州、天津、棣州、德州、齐州、青州、登州、兖州、沂州、海州、泗州、楚州等地。
这条路将在原来各段道路地基为基础,铺上厚水泥增加道路承载力,同时在两侧开挖排水沟,减少雨水对路面与路基的破坏。这将是一条双向四车道的水泥大马路,用以来解决冬季北方海上结冰,而冬季内河同样结冰,运输不力的解决方案。
在这条长达五千里路的超长陆路干线上,还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