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甲午崛起-第11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国在20世纪遭遇的困境归因于帝国形成期间政治、法理和经济基础的薄弱。普鲁士的地主精英,容克地主贵族,依然在统一的国家中保有实质的政治地位。

    他们力量的存在使得中产阶级、佃农和城市工人在1848年和1871年两次试图革命突破的努力均告失败。

    华皇曾经让人做过一次对大资产阶级在帝国建设中的作用之研究,驳斥了先前认为的容克地主主导了政治和经济的看法。

    华皇认为汉萨同盟市商人阶级的商贸往来和政府领导的工业大力发展,才是对第二帝国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虽然容克贵族们确实控制了官场,但他们并不主宰社会、政治或经济领域。

    与东部的容克势力相平衡(抗衡)的,是西部各邦的大资产阶级(包括银行家、商人、实业家和企业家),以及由公务员、教师、教授、医生、律师和科学家等形成的愈加壮大的职业大军。华皇一直在研究,从1840年代的自由派改革和1860年代的社会主义风潮中汲取有用的元素,进而挪用到如此保守的社会政体中去,俾斯麦到底是如何做到这些的。

    华皇认为,俾斯麦个人的作用肯定是有,但是不会超过百分之五十,主要还是德国本身的底子就不错,主要还得归功于德国的民族意识。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1346 华皇抵达柏林】

    早在路易十四频繁入侵莱茵地区时,德法两个民族已经出现了民族对抗情绪。

    在后来的启蒙时代,知识界信奉的世界主义,战争等事务被视为宫廷和大臣们的事务,法国的公共舆论甚至可以为普鲁士的胜利叫好,因为后者代表了一种启蒙理想。

    真正的变革发生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很多人认为,这场冲突改变了欧洲人对战争的认识,战争上升为全面的民族整体战。

    不过,德国人的民族统一意识首先出现在文化领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德意志作为一个民族首先是文化的产物而非政治的产物,这是浪漫主义时代非常重要的一个结果。

    后来德国人也尝试采取自发的、甚至某种革命的方式来实现统一,这就是1848年革命的尝试,但普鲁士的国王拒绝当时法兰克福议会(德意志邦联议会)送给他的皇冠,嘲笑说这是给奴隶的铁项圈。

    因为这种带有民主主义色彩的统一方式意味着德意志皇帝的权力是民族代表们赋予的,从而否定普鲁士的君主主义传统。

    19世纪的德国固然有非常强大的民族主义运动,但也有强大的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运动,而后两场运动有可能冲垮德意志各邦国的传统政治结构。

    因此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王朝政治与民族主义运动之间的巨大鸿沟。

    华皇觉得,如果说后来的俾斯麦领导了德国统一,首要的条件是德意志必须接受普鲁士的那套严酷的制度,而且俾斯麦在担任普鲁士驻德意志邦联代表期间,一直认为奥地利是德意志秩序的保障。

    1848年革命的失败对德国的民族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卡特丽娜卡芙公主甚至认为这对德国的历史发展的影响是灾难性的,从此民族主义运动将希望寄托在普鲁士的强权身上。可以说,俾斯麦是利用了德意志的民族情绪为普鲁士的王朝政治服务。

    德国那些小公国或德意志诸邦国,实际上类似于英国和法国的统一模式,不是体现在德意志帝国(1806年之前的)的层次上,而是体现在普鲁士和奥地利等邦国层面上,这些邦国在模仿路易十四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从现实的角度看,德意志帝国无法实现有效的统一,因为三十年战争造成的隔阂太深了,尤其在信仰方面;而且一些帝国成员,特别是帝国自由城市,未必愿意接受某个强大邦国的支配。

    另外,德意志两个最大的邦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其领地有相当一部分并不属于纯正的德意志,所以它们有相当一部分领土外在于拿破仑战争后组建的德意志邦联。

    这种复杂的政治结构使得过去的帝国和邦联无法作为一个有效的政治实体存在下去。

    从德意志国家原型——神圣罗马帝国来看,神罗法统上的起源来自于查理曼帝国,而查理曼帝国则起源于西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的起源则追溯会被认为是统治已知文明世界(至少从地中海文明的角度看)的罗马帝国。

    神罗作为一个政治存在却没有构成真正强大的政治体制,第一个关键的原因是罗马圣座(天主教会)的反对。帝国并没有名副其实,松散的选帝侯制度和林林总总的自由城市都让皇帝难以取得实权和组织军队,而西方从一个小小的法兰西岛(巴黎附近地区)崛起的法兰西王国则渐渐攫取了一个民族,并慢慢确立了后世的六边形国境(后世称为法德争执的重要原因的洛林…阿尔萨斯就是在这个六边形的最东边,与神圣罗马帝国重合的部分)。

    德意志民族认同意识的兴起也远比英法等要晚,真正的全民民族主义的兴起还是要到拿破仑帝国的占领,一方面统一的、虽然是拿破仑帝国的傀儡的莱茵邦联使得德意志各国第一次在“神圣罗马帝国”以外的一个政治名义下生存,为日后的德语民族国家的建立做出了一次尝试;另一方面,歌德等启蒙专制时代的伟大文人也为宫廷中(特别是普鲁士)政治家们的德意志民族主义做好了前提。

    最后在历史条件较为成熟的19世纪,德意志最强大的两个诸侯终于可以做出较量了,而普鲁士和奥地利其实最后作出了各自不同的选择也是有原因的——奥地利长期以来成为欧洲基督教文明抗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侵略扩张的屏障,对喀尔巴阡山到亚得里亚海的东南欧各民族有着深厚的传统感情。其选择的是一个“维也纳多民族帝国”的事业,而非一个“德意志单一民族帝国”的事业,而普鲁士选择后者为自己天命所归则是理所应当的。

    为什么是普鲁士统一了德国,而不是其他公国统一德国、

    萌总裁认为中世纪的德国没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国;在近代因为宗教纷争而内部分裂,而实力强大的德意志领头邦国都注重在德意志以外扩张;所以德国有可能统一的年代,便只有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民族主义兴起的19世纪,所以19世纪的德意志强邦中为什么是普鲁士来统一。

    德意志主流信仰是新教,而新教诸邦中最强大的是普鲁士。不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统一德国的关键在于整合北德意志。

    一旦北德意志成了一块,强大的经济潜力发挥出来以后,无论是奥地利还是法国要阻止北德意志统一南德意志都很难了。

    普鲁士的地缘条件非常有利,位于东北德意志地区,离法国远所以没有因此过多被法国限制扩张,也没在拿破仑战争中被肢解,整合北德非常方便,在波兰附近有机会参与瓜分波兰壮大实力,也容易获得出海口,即使没有普鲁士,也会有某个强大东北德的新教邦国出来当领头羊整合北德,只要北德意志的主流信仰还是新教,只要能统一北德,最后德国还是会统一,只是可能晚一点罢了。

    就当时欧洲的整体环境而言,没有一个能够真正威胁到德国统一的欧洲大国存在,换了拿破仑一世当法皇的时候,试试德国统一看,来一百个俾斯麦也没用。

    华皇认为俾斯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合纵连横上,使得德国的统一基本上没有受的别国的影响。

    英、法、俄这三个当时欧洲的主要国家,都没有阻止德国人的统一。

    德国虽然和法国打了一场普法战争,但拿破仑三世毕竟和他的叔叔老拿破仑差的太远,同时法国以及法军落后的参谋和动员体制也远不是日渐成熟起来的普鲁士军官团和参谋部体制的对手。

    普法战争的影响,不光是造就了一个统一的德国,由此带来的法国和德国之间的民族仇恨的延续,一直要用两次世界大战的鲜血才浇醒这两个国家的政治家,合作永远比战争来的好,当然,这也就是在西方的思维体系里面才能实现。

    不过,这种思想,华皇认为西方人比东方人先进,要是换做东方,两个超级大国相邻,很难合作。

    华皇觉得俾斯麦只是一个政治家,而不是军事强人,俾斯麦非常好的理解了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这一永恒不变得定律,铁血宰相的叫法只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已,不然也无法解释为何在一战中德国拥有那么强大的战争实力,但是却并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德国的统一,应该是俾斯麦的政治能力,加上德国的运气的完美组合,两者缺一不可。

    德国在第二帝国建立之后也没有建立起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而是一个联邦制的帝国。

    1871年之后,德国内部仍然存在普鲁士王国、巴伐利亚王国、萨克森王国等等王国、大公国、公国、侯国、自由市等等大小不一的政治实体。

    巴伐利亚王国保留了独立的军事管理、邮政、电报和铁路系统,巴伐利亚王国的国旗一直能够和德意志帝国国旗并排悬挂。

    德意志第二帝国甚至连正式的帝国政府都没有。

    俾斯麦的身份是帝国首相,他身旁没有对议会负责的阁僚,只有在他手下工作、对他本人负责的私人秘书。

    从政府机构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华国已经到达了二十一世纪的水平,而德国仍然停留在19世纪,双方差了一个多世纪。

    从华粹党的角度来看,华国更是远胜过这个时代,整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政党,因为华粹党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有明确的模板和理念,华皇已经为华国未来发展成什么样,勾画出明确的蓝图,这是这个世界的任何政治家都做不到的。

    别人都只是在摸索,而华皇是尽快的将蓝图变成现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