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灭明-第11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傍晚的时候,李信传回讯息,第二师前部已经赶到边墙之外的柳河县,后部尚在营州的屏城县,他询问李自成,能否让第二师就地驻扎?

    沈阳城内,已经有第四师,而屏城、柳河两县,却是新征之地,第二师驻扎在此,又能北控通辽府、卫泉县……

    李自成立即给李信传讯,同意了李信的请求,让他带着哲哲,赶回沈阳,不过第二师的将士在当地也是闲着,最好帮着当地的官府修筑城墙,能修一点是一点。

    科尔沁人喜欢生活在帐篷中,他们不需要城墙,但华夏需要,立城、修路,然后以城墙为中心、道路为依托,让牧民们尽快走上畜牧、定居的道路。

    屏城、柳河两县,是通辽府与沈阳府之间最重要的节点,加上沿途的村落,沈阳城的辐射力,能以最快的速度扩张到科尔沁草原。

    等到第二路桥公司来到沈阳后,要修筑的第一条大道,便是沈阳至通辽的大道,先控制兴安都督府,尽快将牧民归化为汉人。

    李自成独自靠在椅子上闭目沉思,北征快要结束了,华夏不但灭了满清,还在北京的东北方向收复了大量的土地,但要控制这些土地,将它们纳入汉地,却是比征服要难得多。

    驻扎军队、修建城墙、修筑道路、迁入汉人、归化异族、推广农耕……

    哪一项似乎都是刻不容缓,银子还在其次,关键是时间!

    以修筑道路为例,东北暂时无法全面发展,只能打造以“沈阳”为中心的汉化区。

    与此相配套,以沈阳为中心的大道,也是急需的,最重要的一条,便是沈阳经广宁县、锦州府、宁远府、山海关,至北京的京沈大道,这条大道,早已自南向北开始修筑,北京至山海关段已经完成,山海关至宁远府,年底冰雪天气来临之前,或许可以完工,开春之后,只剩下宁远、锦州、广宁至沈阳这一段。

    京沈大道,既是朝廷控制东北的大道,也是关内关外联络的商道,简直刻不容缓,现在的辽宁省,又是不差钱,连梁文成都管不着。

    京沈大道完工后,便要修筑沈阳至通辽之间的沈通大道,然后是沈阳经铁岭、四平至长春的沈长大道。

    沈通大道是控制通辽,乃至整个兴安都督府的大道,而沈长大道则是新的征服大道,今后拓北团打到什么地方,大道就会修筑到什么地方。

    要发展整个辽宁省,至少还要修筑沈阳经辽阳、海州、盖州、复州至金州的沈金大道,最好能延伸至旅顺城,与北海舰队的基地无缝对接;还有一条,沈阳经威宁府至九连府的沈九大道,一直延伸至鸭绿江口。

    不过,为了营造沈阳这个中心城市,尽快控制整个东北,沈金大道与沈九大道,只能向后排了……

    边墙之外的营州府,也是东北一个重点发展的城市,是与北面府县牧民的一个贸易中心,不过,只要穿越边墙,便可与京沈大道连接,里程不会太长,算不上大道,暂时不在考虑之中。

    辽宁省以北的安东都督府,整个地域近似长方形,呈西北…东南走向,除了一条南北贯通的大道,至少还要有一条东西方向的大道,一直延伸至大海,全省才能通畅起来,也会将北方的异族,完全阻挡在安东都督府以北,等着拓北团去收拾……

    李自成的眉头,一直是紧锁的,要修筑这些大道,除了时间,还需要大量的人力。

    普通的百姓需要农耕、放牧,还要协助当地的官府立城,北方严寒之地,本就地广人稀,哪有多少剩余的劳动力?

    让梁文成向关外移民一万,不知道进行得怎么样了,这些人便是来到关外,暂时也无法协助修筑大道,关外的大片土地,需要这些精通农耕之术的汉人去开垦……

    李自成凝眉思索片刻,忽地想到山海关。

    山海关还驻扎着五千士兵,现在山海关的北面,全部是汉地,驻扎着第三营的十万将士,还有三支草原骑兵和拓北团,山海关做为军事要塞,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五千士兵,岂不是白白消耗军饷?

    这五千将士,原本就是辽宁省的百姓,比关内的百姓更适应严寒天气,留驻山海关,实在是一种浪费。

    李自成打定主意,将这五千将士,迁移至安东都督府的某一个府,优惠条件与移民松原府的百姓一样:每人发一个鞑子女人、三头牛、三十只羊,官府会适当资助一些农具和种子。

    兴安都督府的东南,虽然有预设的两府,不过拓北团尚未开始行动,暂时还不在第五师的控制之下。

    这五千将士,恰好帮着修筑道路,时间暂定为一年,一年之后,京沈大道应该能全面贯通吧?如果天气允许,或许沈通大道都修筑好了……

    将士们反正领着粮饷,并不需要朝廷的额外支出,只要瞒过梁文成……至于留给他们的鞑子女人,继续在沈阳周边放牧,有牛羊在,她们不会饿死!

    李自成思索片刻,便给山海关守将陈永福传令,让他将关城交给文官,亲自带着五千士兵,协助第二路桥公司修筑京沈大道,立即动身,军人身份不变,日常待遇不变!

 第1211章 三江平原

    李信带着哲哲回到沈阳后,立即求见李自成,“皇上,战局进行到什么阶段了?”原来他带着第二师去了科尔沁左翼中旗所在的保康县,并不知道三支草原骑兵的行军状况。(全本小说网,https://。)

    李自成淡淡笑道:“除了杜尔伯特步,整个科尔沁,差不多都归顺了。”

    “都归顺了?”李信大喜,科尔沁是满清的盟友,这些年来,没少随着满清的骑兵入侵汉地,皇上亲征以来,不过半年时间,满清灭国,科尔沁归顺,北方边患基本解除……

    “边患暂时是解除了,但要彻底解除,还是任重道远,”李自成道:“北方的草原上,游牧民族向来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满清灭了,科尔沁降了,但谁也不能保证,草原上会不会出现新的游牧部落,况且,大漠以北,还有几个蒙古人的部落,李爱卿,镇守东北地区,任务还是不轻呀!”

    “臣明白!”李信知道,以皇上的性子,天命军的步伐,绝对不会停留在安东都督府,在皇上的心中,大明时代的奴儿干都司,甚至汉唐时代的西域,恐怕也是早就装在皇上的脑中了,“皇上,战争结束后,只有拓北团参与远征吗?拓北团不过三个千户,即便完成征伐,也很难长期占领,彻底转化为汉地……”

    “朕明白爱卿的心思,北方的草原,永远是游牧民族的乐土,只要华夏不能控制着所有的草原,游牧民族迟早还会兴起,”李自成苦笑,“可是,征服一块土地之后,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银子和人力,才能实现掌控,至于归化为汉地,则是需要更长的时间,华夏本身不是游牧民族,难以承受战争本身的巨大消耗,穷兵黩武,对国家未必是好事,大秦、大隋,就是很好的例子……”

    “皇上说得是!”李信微微有些失望,不过,他也有些庆幸。

    与朝政相比,皇上更喜欢征伐,但皇上没有穷兵黩武,国家有张有弛,才是长久之道,新征的土地上,牧民居多,的确需要消化、巩固。

    “李爱卿,朕很快便要撤军回京,第三营的五个师,可是要护卫着东北的大片土地……”

    “臣知道,臣会将重兵驻扎在北面要道上,”李信道:“皇上,这次北征,科尔沁部有大量的战马,草原上的三支骑兵,要不要扩编?”

    “不用,”李自成道:“除了大漠以北的蒙古各部,整个东北,都是小部落,一盘散沙,征伐他们不是需要强大的骑兵,而是时间和耐心,还有大量的文官,最好能迁入一部分汉人……”

    “皇上,那多余的战马如何处置……”

    “先保证第五师战马充足,战马的数量应该稍稍大于士兵的人数,以免战马出现战损,此外,保证拓北团人均四匹战马,第四师已经有两个团在操训马术,就让他们转为骑兵吧,东北的土地面积大,需要大量的骑兵来管理,”李自成又道:“剩余的战马,包括马驹,全部集中在辽河套放牧,由第三营管辖,除了牧马人,任何人不得染指。”

    “臣遵旨!”

    “朕让北海舰队在金州旅顺口驻军,整个辽南基本上不用驻扎军队了,”李自成已经在做战后部署了,“除了朝#鲜边界需要少量驻军,第三营的重心,除了沈阳城,便是北面的安东都督府和西北方向的兴安都督府。”

    “臣明白,辽宁省都是汉人,不出一两年,只要个府县平稳,就会恢复真正的汉地!”

    李自成很满意“恢复”这两个字,辽宁省差不多就是大明时代的辽东都司,大明经营了数百年,百姓都是汉人,只是被满清侵占了一段时间,现在终于回家了。

    他看了李信一眼,“李爱卿可知,为何辽宁立省,而兴安、安东都是都督府?”

    “皇上早就知道,辽宁省的地域上,都是汉人,一两年过后,便和关内的诸省无异,”李信道:“兴安、安东两地,汉人数量不足,归化异族需要时间,皇上,等到这些地方真正归化为汉地,也是要立省吧?”

    “爱卿明白就好,”李自成笑道:“东北这三块土地,都需要稳定,但稳定的方式有所不同,辽宁省内,只要给百姓分发土地,按照关内的赋税标准征税,便会自动回归汉地;兴安都督府、安东都督府,朕打算逐步禁止牧民饲养战马,解除他们的武装,加上关内的商人出关,不出十年,就能将牧民限制在土地上……”

    “皇上圣明!”

    “这只是朕的设想,能不能实现,还需要爱卿和三大骑兵,如何压制这些新征之地,如何把握火候,爱卿需要把握一个‘度’,”李自成道:“等到他们离开了战马,习惯了畜牧、定居的生活,归化也就初步完成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