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灭明-第2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人,”梅之焕沉思良久,拱手道:“依本大人……不,依属下的意见,西宁暂时不兴立省,还是实行军屯为好!”

    李自成拱手还了一礼,“梅大人何出此言?军屯之地,与立省有何矛盾?”

    “若是立省,自然按照普通耕地,征收农业税,朝廷的税率是十五税一,西宁自然不能高出许多,”梅之焕目视李自成,见李自成微微颔首,继续道:“然而行都司与内地的两京十三司不同,行都司的土地,并不是连续的绿洲,而是绿洲与荒漠交错存在,每一处的绿洲,面积其实并不大。”

    “梅大人的意思,如果按照正常的税率,难以征收到足够的粮食?”李自成心窃喜,梅之焕既然能将如此紧要处告诉自己,那他从心底已经认定自己属于西宁了,“以前的行都司是如何做的?”

    “正是这个意思,”傅欢点头,“以前的行都司,与大明的内地有很大的区别,实行军屯的目的,是让军户们养活自己,养活家族的抽出的士兵,所以,税率一般是十税二。”

    “这么高?”李自成皱起眉头,这是明显的剥削,万一这些军户承受不了繁重的农业税……“那军户能承受得了吗?除了纳税,能养活家人吗?”

    “若大人这般,实乃军户之福,”梅之焕拱手,笑道:“按照十税二的标准征收粮食,军户门自然没有多少剩余,不过,他们和普通的百姓不一样,他们是军户,永远不能脱籍,所以,只要能养活自己,他们亦无怨言,当然,依大人的意思,若是遇粮食歉收的年份,可以酌情减少农业税,军户们当不至于挨饿。”

    李自成想了想,梅之焕的法子,只是权宜之法,在西宁军还很弱小的时候,军户们可以多贡献一些,不过,与陕西的饥民相,他们至少不用挨饿。

    他次穿过大斗拔谷之后,也曾看到这种绿洲与荒漠相间的地形,其实,还有许多没有开发的小山丘,如果能种“美洲三农”,军户们的收成还会更好些,李自成亦是拱手笑道:“梅大人的主意不错,依梅大人所言,那行都司叫甘肃镇吧,梅大人依然巡抚甘肃,如何?”

    “多谢大人!”梅之焕离了座位,匍匐在李自成的面前。

 第239章 新的甘肃

    离开抚台衙门,李自成趁夜召见了杨肇基,与梅之焕相,说服杨肇基归降并没有花费太多的口舌。全本小说网https://。

    杨肇基与梅之焕不同,他并非举人出身,而是出身于武举,也是说,他是纯粹的武将,并不像梅之焕那样,有仕林这块身份的遮羞布。

    士农工商兵,在大明的政治等级,仕林排在榜首,而武将与士兵一样,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虽然武将也有品级,但这些品级只是武将之间的较,与官的品级根本不是一回事,甚至一品武将,只要身没有公、伯、候等爵位,见了七品官,也要像普通百姓那样下跪行礼。

    大明的官,是耻于和武将为伍、为亲的,如果赶战事,功劳尽着官,最多从指甲缝里漏出一些留给指挥作战的武将,而所有的黑锅,自然是由武将来背,谁让他们出生不同呢?

    甘州被攻破,杨肇基已经没有了选择,朝廷要是追求起来,黑锅毫无意外将由他来背,战事不利,完全是武将的责任,何况他现在还是战俘的身份。

    即便将来朝廷收复甘州,甘州还是那个甘州,但易主的事实,却是无法更改,朝廷脸面丢尽,杨肇基还是免不了革职查办的命运。

    严厉的军律,从来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强军,也能让兵败的将领断却归路。

    大汉时代,为了对付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军律不可谓不严,这的确造一个个名垂青史的将军,李广、卫青、霍去病、李广利……

    但深受汉武大帝信任的国舅爷、海西候李广利,最终落得投降匈奴的悲情命运,远征大宛等半辈子的功绩,此付诸东流。

    何也?根源在于严厉的军律。

    在李广利最后一次远征漠北匈奴王庭时,恰好家发生变故,所有眷属被汉武大帝逮捕入狱,李广利为了立功赎罪,不顾士族疲劳,强行横扫漠北,致使兵败。

    世间本来没有常胜将军,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按照当时的汉律,李广利一旦回到长安,不但家人不能释放,等待他的,也将是身陷囹圄。

    无奈之下,李广利投降了匈奴,十万汉军精锐,全部化作异族的力量,汉武大帝时代从此丧失了进攻漠北匈奴的能力。

    大明的军律同样严厉,到了万历年间以后,更是严厉到了畸形的地步,仅仅一个辽东,因为战败而自杀、被朝廷诛杀的总兵官,超过十名,超过同时代大明总兵官的一半。

    当然,在这些事件,各路言官们也是功不可没。

    这些苍蝇似的的言官们,每每要在自己不熟悉的军国大事刷刷存在感,他们弹劾的对象,便是那些军功被官冒领、失误与过错被无限放大的武将们,朝廷为防武将坐大,亦是以此做为牵制,实际是推波助澜。

    被言官弹劾,几乎是所有武将的最终命运。

    到了万历年间,武将被弹劾,往往还加入因为党争的因素。如果武将隶属于某一利益集团,必会被另一集团的言官用放大镜过滤一番,即便你小心翼翼、矾水洗后再过一次清水,这也难不倒言官们,“大明不以言获罪”,“风闻言事”是言官们的特权,而且不用承担任何政治后果。

    即便你不属于任何利益集团,间派,对不起,所有的言官都会向你要政绩,你没有人脉、没有背#景,不弹劾你弹劾谁?难道要弹劾自己人?

    所以甘州城外兵败的当时,杨肇基急得抹脖子,也不完全是做给别人看的,更有可能是他的第一反应。

    现在李自成给了他一丝机会,至少是苟延残喘的机会,杨肇基如何不感恩戴德?

    即使李自成开恩,释放了他,丢失甘州的责任,完全压在他的身,他还能回到京师吗?回去京师是什么后果,用下面的脑袋也可以想象得出。

    陕西盗贼的势力越来越大,卫所士兵、军官多有参与,实际与杨肇基的情形也差不多,一旦兵败,如果不加入盗贼一伙,等着被朝廷下狱,被言官攻击,军官们已经没法考虑这些盗贼的前途了,至少他们还能逍遥几日。

    如果说梅之焕投降西宁军,是被西宁军惊吓的,是被李自成说服的,那杨肇基投靠西宁军,则是由于朝廷严厉的军律和言官们疯狗似的奏折,拱手将他推向西宁军。

    李自成想起当日穿行于大斗拔谷时的一个问题,“杨大人,大斗拔谷如此险要,为何不筑城立关?如果早有准备,西宁军恐怕不会轻易破了甘州,至少不会在毫不知情地被西宁军攻至甘州城下。”

    “大人有所不知,”杨肇基的身份转变很快,对李自成行了官的礼仪,“大斗拔谷南北,分别是西宁卫与甘州卫,此两地均为大明的卫所,若是在谷修筑关城,迟早被言官弹劾,有拥兵自重之嫌。”

    “如果是永乐年间,西宁卫、甘州卫的确掌握在朝廷的手,大斗拔谷做为商贾行人通行的道路,亦无不可,但眼下蒙古麦力干部已经沿着大通河南下,距离峡谷南端的红土口,已经不远,随时有可能穿越峡谷,蒙古的牧民,已经进入谷寻找冬季的高山牧场,而且,林丹汗的蒙古察哈尔部,已经有牧民南下,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大人,属下也曾有些想法,”杨肇基摇着头叹息一声,用幽怨的语气道:“在朝廷的眼,这些蒙古人,不过疥癣之痛,而武将拥兵自重,才是心腹大患……”

    疥癣之痛?李自成冷哼一声,蒙古骑兵席卷黄河、大江南北,这才几百年的时间,难道朝廷的大员们都忘了?这些疥癣民族给汉民族制造的灾难,难道还少吗?

    至于说拥兵自重,似乎杨肇基很忌讳这些,李自成在心盘算了一下,大明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形,似乎没出现呀,唯一的一个吴三桂,那也是京师已被攻破、朝廷不复存在的时候,他才有些左右逢源的资本,算不拥兵自重。

    倒是大唐时代,同时掌握了军事、经济大权的藩镇,生出许多拥兵自重的范例,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越发不可收拾,大唐也因此灭国。

    看来大明实行“以治武”的策略,对于控制武将割据还是有定点效果,武将的地位下降了,但却能有效减少拥兵自重的土壤。

    西宁军现在还很渺小,暂时不存在这个问题,但随着西宁军掌控的地盘越来越来大,这些问题迟早会出现,如果能够未雨绸缪,先行立下规则、制度、惯例,将来会少些烦恼。

    对李自成来说,最为迫切的问题,是如何安置杨肇基,西宁军的七大百户,百户官较稳定,无论能力如何,至少暂时没有异心,不可能更换他们,给杨肇基让位。

    而杨肇基原来是甘州总兵官,二品武官,现在的西宁军,自己这个掌舵人才是小小的千户官,实在无法安置杨肇基。

    左思右想,李自成决定给杨肇基一个甘肃都指挥使的职务,至于品级,倒是没有明说,总不能高过自己。

    甘肃都指挥使并不属于战兵序列,而是地方的最高武官,实际是预备役的武官。

    杨肇基的职务,是和甘肃军镇的军事设计一脉相承的。

    未来甘肃镇,并不包括西宁府,但视情形,有可能将三川府容纳进去,甘肃镇的驻军,常备军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甚至不要常备军,但必须让大量的壮丁做为预备役,随时为西宁军提供兵源补充。

    预备役交给杨肇基打理,他们亦军亦民,平日正常参加农务,为军镇生产粮食,只是在农闲时节,每年安排一到三个月的时间,按照西宁军的训练方式接受操训,掌握西宁军的基本军律,随时可能补充为正式的西宁士兵。

    由于甘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