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灭明-第9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信听到动静,立即率兵接应李自成入了关城外的东罗城,因城门已经牢牢控制在第三营的手中,士兵们只是简单搭建了营帐露宿。

    天明之后,将士们吃过早饭,便沿着官道向北行军,官道不错,压得非常平实,不仅行人和战马,便是车辆也是非常平稳。

    李自成习惯性地想起水泥大道,将来在此修筑水泥大道,粮食物资的运输,就不受阴雨天影响了。

    官道上有不少百姓随行,还有的百姓行在将士们的前面,这些人显然是更早过的山海关,他们原先还十分迟疑,担心到了宁远,将来遭到鞑子的蹂躏,看到数万大军随行,脸上便乐开了花,有些胆大的百姓,还与身边随行的将士调笑两句。

    在一起待得久了,百姓似乎不再害怕军士,有些百姓还拿出自己的干粮和咸菜,但士兵们绝对不敢要,趁着机会,倒是向他们宣传了天命军的军律。

    百姓们纷纷称奇:

    “天命军的士兵,一切为了百姓?”

    “买卖公平?不拿百姓一针一线?还真是少有!”

    “什么少有,这样的军队,根本不曾听说过……你们还是大明的军队吗?”

    将士们顿时无语,明明说了,这是华夏的军队,他们习惯了向百姓宣传天命军的律法,只得指着迎风飘扬的旗帜,道:“大明已经不存在了,灭亡了,我们是华夏的军队,叫做天命军,以后只要看到这种九州军旗,便是天命军,也是百姓的依靠……”

    李友松、谭邃寰也是随行,他们分别在广宁中后所、宁远中右所停下,预备立城,李自成告诉他们,县城还在其次,尽快组织百姓修缮房屋,让他们有个安身的场所,至于钱粮,等海上运输队到了,可以拨出少量钱粮给他们。

    士兵行军的速度,显然比百姓要快些,能跟上大军步伐的百姓,不过数千人,他们基本上没有多少财物,也没有老弱妇孺拖累。

    四月十一,李自成带着第一营、第三营赶到宁远,而背后吴三桂的大军,距离宁远只有一日的路程。

    看着宁远巍峨的城墙和城门楼,李自成百感交集,为了这座城池,大明朝廷不知道花费了多少银子,如果不是自己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恐怕又要便宜鞑子了……

    不过,他没有多少时间感叹,或许鞑子很快便要南下。

    十万大军入城后,第一件事情,便是组织士兵修缮城墙,完善城门,幸好宁远是一座坚城,当日吴三桂带着百姓们离开的时候,因为行得匆忙,城墙、城门毁坏得不算太厉害,修缮起来难度不大。

    修缮城墙的,只是少数士兵,剩余的绝大多数士兵,也不用操训,李自成命令他们帮助百姓修缮被毁坏的房屋,在鞑子南下之前,必须让百姓们有房屋入住。

    也就在这一日,多尔衮亲率大军渡过辽河,这时蒙古人传来讯息:华夏军在三月十九日攻破京师,大明已经灭亡……

    多尔衮顿时呆住了,事情果然像范文程预料的那样,大明气数已尽,终究亡于流贼之手……只是没想到来到这么快。

    大清与大明决战了这么久,没想到为他人做了嫁衣,白白便宜了流贼建立的华夏国……

 第980章 一番心意

    多尔衮正犹豫不决的时候,随行的宁完我告诉他,华夏初立,人心不附,如果大清的铁骑及时出现在京师城下,华夏国一定惊慌失措,只要战略得当,攻破京师的可能性极大。全本小说网,HTTPS://。m;

    洪承畴也是提出建议:其一,为了加快行军速度,可以从西面借道蒙古,避开山海关,从密云、蓟州一带南下,直取京师;其二,大明灭亡,宁远的吴三桂,已经成了孤军、没有主子的奴才,可着人去招降,如果吴三桂肯归顺大清,则大清从辽西的山海关南下,不仅可以得到一支完整的军队,还可以打通辽西的通道。

    两人的意见并没有冲突,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多尔衮都采纳了,但他曾数次招降过吴三桂,都被严辞拒绝,这次虽然派出招降的信使,但对于招降一事,并不抱有太大的希望,大军还是西行,预备绕过医巫闾山,向西面崇山峻岭的燕山主脉奔去。

    吴三桂是两日后接到多尔衮的书信,依着他的性子,看上一眼,然后扔了,连回信都不用,或者直接扔进厕所,理都不用理。

    但这次不一样,华夏的皇帝就在身边,为避嫌疑,他在吴襄的劝说下,并没有拆信,亲自送往李自成的大帐。

    李自成听说吴三桂求见,还以为是军事上的讯息,当吴三桂拿出多尔衮的书信时,他不禁愣住了:历史还是如此地相似,多尔衮的劝降信还是到了!

    还好,自己洞悉历史,提早赶到山海关和宁远。

    吴三桂也没有归顺满清的意愿,否则也不会将多尔衮的劝降信,原封不动地送到自己的面前……

    多尔衮会在劝降信中给吴三桂允诺些什么?是高官厚禄、王侯将相,还是钱财、美女?

    先看看再说,这个时候,他没有必要去猜多尔衮的心思!

    李自成撕开封口,仔细一看,原先平静的脸上,不觉起了微澜,眉头也不觉深锁起来,思索片刻,将劝降信交给吴三桂,淡淡地道:“长伯也看看,这可是多尔衮写给你的!”

    吴三桂起身,双手接过书信,只扫了一眼,额头上不觉渗出汗珠,忙道:“皇上明鉴,臣绝对没有与多尔衮私下会谈的意思,多尔衮以前曾经委托臣的舅舅祖大寿来过劝降信,但每次都被臣骂个狗血喷头……”

    李自成摆摆手,打断了吴三桂的表白,淡淡笑道:“朕明白,如果长伯不顾民族大义,宁远、山海关早就落入鞑子手中,”顿了一顿,又道:“所以多尔衮才会不断加码,这次竟然是‘平西王’了,长伯可明白多尔衮的心思?”

    “多尔衮不过是画饼充饥……”吴三桂愤然道:“臣便是粉身碎骨,也不会投靠鞑子,野猪一样未开化的人,不知道舅舅是如何看上的……”

    李自成思索了这么久,心中已经有了主意,遂笑道:“长伯将如何处置这份劝降信?”

    “臣根本没打算回信……”

    “如此一来,岂不辜负了多尔衮的一番心意?”

    “皇上……”

    李自成看着吴三桂的双目,淡然笑道:“朕早就得到多尔衮要南下的讯息,只是不知道行军路线,多尔衮的这份劝降信中,虽然没有明说,难道长伯看不出他走哪条路?”

    “多尔衮没有劝降臣的把握,所以他不敢走山海关,必定是借道蒙古……”吴三桂吃了一惊,忙道:“皇上,我们将重兵布防在宁远,但多尔衮却是避开这条线,我们就是撤军回防,也是来不及了……”

    “是呀,鞑子都是骑兵,我们就是追在后面,也只能吃到扬尘,”李自成笑道:“这就要靠长伯的了!”

    “臣……多尔衮怎会听从臣的调遣……”吴三桂忽地明白了,忙道:“皇上的意思,让臣假意答应多尔衮的条件,将鞑子的骑兵吸引过来?”

    李自成点点头,道:“也不用答应得太爽利,明明心中同意了,却担心多尔衮将来反悔,不兑现今日开出的优厚条件!”

    “臣明白了,臣这就回去,立即给多尔衮回书!”

    吴三桂告辞离去之后,李自成立即召见刘云水,命他立即向西、北方向增派游骑,查探鞑子骑兵的讯息,同时飞鸽传书,给留在京师的牛金星示警,让他将留在京师的军队集中起来,紧守北面边墙上的各处隘口。

    宁远城墙、城门的修缮已经结束,超过一半的士兵,都在协助百姓修缮房屋,陆续回到城内的百姓,在士兵的帮助下,欢欢喜喜建设家园。

    但鞑子骑兵南下的讯息,让宁远城骤然紧张起来,士兵们停止修缮民居的事,而是加强城防,在鞑子可能出现的东、北城外,完善了原先的壕沟,壕沟内倒放着削尖的木桩,阻止鞑子的骑兵靠近。

    当然,宁远城的防守,并不是第一道防线,李自成亲自沿着边墙视察,寻找合适的阻击地点。

    十五日,吴三桂再次收到多尔衮的劝降信,多尔衮信誓旦旦,用摄政王的名头向吴三桂保证,只要吴三桂献出宁远、山海关,他立即敕封吴三桂“平西王”的地位。

    但刘云水派出的游骑,却是探出多尔衮数万骑兵的位置:多尔衮越过医巫闾山后,并没有继续向西,而是从翁后切入,沿着大凌河,从义州南下,看样子是直奔锦州。

    李自成得到多尔衮的行军路线,嘴角不觉露出一丝冷笑,多尔衮终于要来了。

    从锦州南下,实在是太好了,这样就不会侵扰京师,天命军在宁远、山海关部署的重兵,正在等着呢!

    不过,沿着边墙,利用山势阻截鞑子骑兵的计划,也就无法实施了,宁远城外并没有可以依靠的大型山脉,如果不能与鞑子在城外野战,那就只有依靠城墙了。

    坚守宁远城或许没错,只是不知道粮食啥时才能运来,没有粮食,又如何守城?还有刚刚跟着天命军来道宁远的这些百姓,来回折腾两趟,大部分百姓都是缺少粮食。

    安抚、帮助百姓的事,就交给李国桢他们了,李自成立即召集军事会议,除了第一营、第三营的将领,还有吴三桂及副将杨坤。

    商讨的结果,吴三桂的辽兵、李信的第三营,都是驻扎城内,而刘云水的第一营,则是驻扎在城外东北的首山,既与宁远城互为犄角,同时护卫着海滨码头,等待运输钱粮的船队。

    军事会议之后,李自成全力备战,根据吴三桂他们的经验,对付鞑子的骑兵,唯一的办法,便是守城,依靠城墙的防守优势,与鞑子对峙。

    不过,他倒是觉得,如果被动守城,让天命军困守城内,实在有些憋屈。

    关外的辽兵虽然与鞑子战斗多年,但胜少负多,以致辽东之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