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第12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还有一只由马军副都监刘厚率领的骑兵偏师,已经通过河北定州等地而进入延边的塞上草原,防止张邦昌部借道河东而出走塞外的可能性。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动用的军力和资源调拨,也只有攻打平卢道所准备的一半到三分之二,甚至有相当部分就是从平卢道攻略中转调过去的,其中甚至有一支人马,乃是从平卢道的降军和俘虏里挑选而来,由降将王渊带领冲锋陷阵在前的改造部队;

    反而是轻取了十几个州数十个县一下子多出来的大片新占领区,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梳理、整顿和经营。

    当然了这种战后的各种花销巨大,主要是体现在新占领区所采取的新政和举措的缘故。要是按照原本争霸天下的传统游戏规则,打败和歼灭了敌人的主力之后,许多地方就完全可以传缴而定,而不用再花费太多力气了;

    只要象征性的维持一点点驻军,许诺继续留用原有的官吏和让地方的豪强、大户阶层来维持原来的秩序和局面,而不是自己打乱旧有格局和现状重建一套制度和社会次序的话;那完全就可以省下大部分功夫和投入,将资源完全投入到后续的军事行动中去。

    甚至还可以得到这些投降地方势力的襄助和欢迎,而得到某种声势和资源上滚雪球一般的加成;至于这些钱粮财货人役从何处来,乃至大多数普通百姓的想法和需求,那就根本不重要了;

    反正他们已经苦苦忍受过了无数盘剥、搜刮的摧残和煎熬,不在乎这多少增加的苦难深重了,反正新统治者能够带来秩序和安定这就足够了。

    史书从来只记载这帝王将相和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地方头面人物的种种故事,而不会在意这些脍炙人口的典故和段子背后,普通百姓需要为此付出的代价;或又是新朝势力究竟包容和吸收了,多少旧时代的残渣和杂质,多少以尊重传统为名所沿袭下来,积弊深重的惯性和旧例。

    但是这一切显然是淮镇所带标的新生势力,所要避免和摒弃再三的东西。虽然也许在未来时光的冲击下,同样的问题依旧还会滋生和积累,但是目前能够在吸收新血和活力、自我清洁上,维持一时的活力和新血就是一时,保持一世就是一世。

    不过,虽然看起来投入相当巨大且漫长,但是规模化集团化的结果,就是运营成本大幅下降,再加上先进的管理和核算制度,能以其他眼中人亏大发的低廉成本,在淮镇体系下取得相应的成效,乃至满足相应的市场需求的同时,还能保证足够多的利润和技术积累。

    以代表初级工业基础的煤铁复合体来说,如今淮镇治下的石炭产量,在蒸汽机械投入的加成下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高峰,光是兖州(今枣庄一代)和青州(今临淄一带)境内的月产就分别是六千万斤和六千七百万斤;

    这还不算分布在淮北境内其他地方,大大小小十几处官营矿场的煤产量,还有民间得到许可而公开经营或是私下采掘自用的规模。

    其中最常见燃料用的褐煤占了大半数,炼焦淬油用的烟煤次之,而燃烧值最高的无烟煤比例最小,主要用在各种蒸汽机机上。

    但是这些产量规模也就在这个时代看起来可观而已,相比后世解放后动则数以万吨起步的规模,只能算是国家需要清理整治的小煤窑序列了。

    当然了,虽然淮镇目前已经掌握横竖井和斜向深坑采集技术,但是目前只用在采集金银铜锡这些贵重金属上,正所谓好钢得用在刀刃上;至少在那些露天煤田和浅层矿山,都还没有完全开发利用起来之前,就根本没有必要做这些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而这些不断增加的产能除了满足工业化需要之外,民生日常上方方面的使用已经逐渐占据了大头部分;此外还有焦炭、焦油、煤蜡、沥青等衍生产品和化工原料的产能,也随之水涨船高起来。

    比如作为煤矿消耗大户而配套下的钢铁产能,也达到了日产百万斤的规模,其中只有小半数是专供民间需要而精炼过的生熟铁坯及其二次加工的制品,其他粗钢锭、特种钢等等,都被内部的军工、机械、营造(建筑)、农牧体系给消化掉了。

    当然了,虽说这些后续的长期投入巨大,这种措施不能说是没有立竿见影的成效和其他好处的。

    比如,这段时间就有好些人,居然乘乱跑到淮镇新占据的地盘内想要煽动民变;然后就发现那些有所能量和可以借助影响力的旧日渊源,早已经是物是人非而两眼一抹黑;

    因此,其中大多数还没有能够活动多久或是潜伏下来,很快就因在被编管起来的地方上,没能够拿出完美的身份证明或是地方上足够分量的掩护,而露出破绽和可疑形迹;不是被新移民觉得又生面孔颇为可疑,给纠举出去换赏钱,就是被肃反会监督编管地的秘密探子发现,给顺手带走询问而牵扯出更多的东西来。

    只是地盘的不断扩大之后,也带来了另外一些负面的东西和杂音,比如各种形形色色想要在政治和仕途上有所作为的投机者。

    “这又是谁人胡编乱造出来的东西啊。。”

    我忍不住皱了皱眉头将一份看起来洋洋洒洒,足有万余字的进言书挑出来,丢到一边专门处理的筐娄里去。自从淮镇体现出有意席卷北地之态后,这都不知道是第几位想我兜售屠龙术或者相应学说理念的存在了;

    而所谓的“厘定国事”也就是定下这个政权未来的发展基调,及其长期维系下去的思想理论基础,不是个别人一时半会几句空口白牙的游说和大道理,就可以轻易决定下的事情。

    相比之下,我更在意的在各种往南边江南诸道发散的文抄之上,正在与故朝进行南北之间的论战。主要方式是搞上一堆刊物和私下散发的揭帖,对南边的朝廷进行批判和宣传淮地的执政理念,还有所倡导和推广的北地各家新学说,以吸引那些真正想要有所作为的能人志士。

    当然了,群体内地呼声也总不能完全置之不理的;虽然过早确定“国是”这种东西,兵不符合我“高筑城广积粮缓称王”的基本路线和策略;但是按照后方谜样生物提供的建议,为对应将来可能延伸出来的各种需要,而涉及到喜多科技发展方向的新历法,却是可以考虑开始搞一搞了。

    而搞出一部新历法来,不但与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也是代表着某种新政权、新气象的一部分,却又没有那么敏感的多,算是某种迂回试探的手段把。虽然同样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完成的事情,但也算是个基本的表态了。

    突然一份贴着加急火签的文书,给临时插了进来

    “来自西面河东道的紧急消息?”

    我略微惊讶了下继续看下去。

    却是例行前往黄河中游的巡曳船队给带回来的,还有来自河南都畿道的那位北地总管王端臣麾下的一个口信。7(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1264章 再决

    (全本小说网,。)

    就在十多天前,龟缩在河东一隅僭称北汉******的张德坤势力,突然宣布去除自封的尊号而接受所谓西宁朝廷的招抚,就此被册封为顺义王而在太原起兵号称十万,一鼓南下连破十余关城而杀入河东道南部陕州(今三门峡市)境内;

    自从潼关一带的留后颜铁珊部数万蜀军,在腹背受敌而后方断绝之下士气大沮,又正逢西军再次来攻遂不能支,相继崩溃决然而不可收拾;最后仅有数千人在副统制贺师范带领下得以突围而出,而留后颜铁珊本人为首的一干将帅在乱军中不知所踪了。

    自此,被挡在关内之地的西军再次东进之势,看起来已经是不可阻挡了。而在唇亡齿寒之下,位于都畿道和山南道的官军都不免大为震动。尤其是正在蓝田峪到武关一带坚持抵抗和作战的高宠所部,将再度陷入独立难支的危机和困境。

    这可真是彻头彻尾的坏消息。我不由重重的叹了一口气;一旦西军所属势力冲出黄河北岸,河东、河北、关内三道交境,王屋、中条、太行余脉的绵延群山,首当其冲的无疑还是我新占据下来的河北大部地区啊;而在广阔的河北大平原地形上,不仅利于我淮军的大兵团行动,同样也西军骑兵驰骋的上好舞台。

    看起来要改变部署和调整渐进战略,加紧对张邦昌残部的军事压迫和政治招降的双重攻势,来尽快解决掉着最后一点牵制和变数了。

    而北地总管王端臣派人送来的口信也正是与此有关的,

    目前败退下来的蜀军残部已经退到了,河北道怀州境内的河清县柏崖城,与都畿道也只是一河之隔,更高有河阳桥三关连通,这才得以站稳脚跟下来。

    而怀州境内坐拥太行八径的第一径轵关陉和第三径白陉(孟门陉),分别从东西两路扼控前往中原的深峡孔道,由此形成的数十里战略要冲;北可入河东、下关中,南亦可渡黄河,攻汴、郑,东向曹州、相州,北窥安阳、邯郸,是进可攻、退可守的一代军事要隘。

    因此,目前已经从河阳桥三关增兵过去支援了;另外对方所表达出来的意思,就是希望能够看在昔日并肩作战并且往来甚密没有敌对过的渊源,再加上将要面对同样的敌人而唇亡齿寒的共有之义上,及时伸出援手接纳和收容这一部残师及其驻留的防要之地。

    此外,就是比较隐晦的表示了想要借粮以资军中的意图,因为在都亟道内的屯垦收成并不怎么好的缘故,因此当地军民除了日常所用之外,几乎没有多少积余剩下来,甚至连稍远一些距离的额开拨和调防所费用,都一时筹集不出来。

    “来人,传我令下。。”

    我当机立断对着左右吩咐道。

    “命归来的大河船团,就地装运谷米四万石并一应军资,即日兼程发往河阳桥三关听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