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第2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直属序列的教导队,编制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优先补足人员,依旧是全部以马代步,只是大半步战,少量马军而已,格外加强了斥候的力量而已,穿的是半身胸甲,人人都配给单发或是双发的短铳,或是一具手弩。

    标兵队则被有限的加强,从其他队里抽调一些熟手,按照矛手,白兵,射声和铳手混合编制,成一个示范性的百人战团,然后将唯一新置的炮组,也配备其中,算是我以火器为核心的新式战法、战术,第一试验部队,继续存在着。

    在此之外,我又另设一部,充作后备人员兼辅助役的预备营,用来安置那些不够合格的留用人员,在大概八百人的预备营里,只有少数人有护具,其他都是无甲简单持兵而已。

    只是为了扩充和装备他们,我所付出的代价也是不小的。

    不要说其他的光是这些人马,在路上人吃马嚼的维持费用,每天都要流水一般的花掉上千缗金钱,其中只有一小部分能够从粮台和其他途径,得到实物形式的补充,其他的就得我自个来掏腰包,来维持日常了。。

    说实话骑在高过人身的马背上,看着前面成片拉长明晃晃的盔顶和彩色流苏,我也很有些志得意满的错觉。

    再这个乱世大背景下,果然是手下有兵,才有权柄和机遇,才有相应的安全感啊。

    由于我原本设计来,作为肩章、领章和臂章的日常徽记,在战地作为敌我阶级识别的标识,实在太小了,只能日常作训用。

    因此我考虑到从大流的复古做法,用目标更显眼的帽盔,来作为本部的战场识别标志,

    主要考虑湿润炎热的南方作战需要,初步定下来两种式样。

    一种类似西部牛仔的宽边帆布软帽,提供日常和轻装行进的绝大多数需要,在涂上一层防水胶质后,就能发挥简单遮阳挡雨的效果;是我直接找粮台大使管理下的军中裁缝匠,按照图样缝制出来的。

    这种帽子反响最好的居然是射声队和铳队的士兵,帽子宽边也可以为这些需要视力和眼界的士兵,遮挡影响视线的光照和提供某种荫凉。

    另一种则是类似碟型的扁边尖笠盔,却是在天南军的武库里找到的两千多顶,作为战时的基本防护配置。

    硬质碟边可以有效防止雨水流到脸上影响视线,在后脑位置焊上一圈加固的防护铁边,垫上棉衬,再在加上几片布,构成某种防晒透气的颈帘。

    也是实而不惠的方案,只是行进起来成群结队的布片飘舞,恍然回到了抗日战争时代。不过初步配发下去后,士兵们的反应出奇良好,说是不用再当心铁盔被太阳晒的滚烫生疼了,我也只好把这一点审美上的遗憾,暂时抛在脑后。

    普通士兵的帽盔上没有任何装饰,而老兵和士官的身份标识,则是系在上面用不同颜色的流苏来辨认,军官则在帽盔多一个缨子,同样用不同颜色来区分界别。

    我可没有那么鸟羽和马鬃、狐尾,来s一下古典军国主义的美型范儿,就只能用这种半吊子的替代方案,丝涤和染料可比这些东西好入手的多。

    至于辅兵嘛,那就只有一顶雨笠了,不过可以按照雨笠上的简单涂色,来分辨阶级和序列。然后每人带一柄长斧外加几具短斧,或是几只短矛,近距离投掷或是肉搏格斗之用。

    只是他们站在一起的时候,我偶尔会想起,当初玩全战系列初代作品《幕府将军》的时候,那种价格低廉名为足轻的可怜炮灰,对照我现在所遵从的南朝幕府,难道这真是某种历史趣味的巧合。

    于是我们这只“龙州团左”,拉出去亮相了几次后,得到了一个相当直观的新绰号,“帽帘子兵”,

    这也就是作为杂流部队的为数不多的好处之一,若是正规的官军,从服装颜色到仪容配备都有各种条条框框,却是没有办法那么随心所欲的,充斥着个人风格和恶意趣味的。7(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187章 再临

    (全本小说网,。)

    当来自广府的信使抵达天南的时候,已经是扑了个空,只找到一群商队和留守人员。

    一片雨雾蒙蒙之中,我已经站在西海道境内大小十三洲、路之一的丹绒大洲,应该属于后世马来半岛中南部的土地之上。

    作为西海道屈指可数的大洲,这里曾是史上扶南国的从属地区,从举国内附到同文并轨的归化,再到比同内地的郡县化,唐人已经治理和经营了三四百年时间,当地以富产铜锡矿产和各色农作物著称于世,

    因此在南海都督府时期,这里一度成为过统领西海道的治所地,只是随着开拓和治理的重心渐移,而治所西迁至狮子洲,如今从属于西海道布政司,左参议府的分辖。

    却没想到,会因为一介归乡的大司徒马扩,而变成新一轮叛乱和动荡滋生的源头和土壤。

    相对同样气候炎热的天南,这里更加的湿润,特别是下起雨来的时候,空气中几乎是饱含这水分,似乎捏不把都能品控拧出水来,这对我们的火器和子药的密封性能,是一种考验,我们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保管和维护随身携带的弹药,防止受潮。

    许多有经验的士兵,干脆将防水油纸包的弹筒,直接贴身放置,用体温来烘干内里的潮气。

    我们随同十几船口粮、药材和衣物为主的辎重,抵达官军控制的另一个据点——丰港之后,得到的是继续护送辎重的要求,理由是官军在后方的人手有些紧张。

    当然了,因为大件较重的物资,都装上内河专用的水轮船,由少量海兵队操使着先行一步了,我们走露露押送的主要是一些体积较小的轻货马车。为此我在当地拿着鸡毛当令箭,很是搜刮了一批大牲口及马夫杂役,作为随行的运力,也算是这次额外追加任务的补偿,反正征收到了手中,就有一万个理由不用还回去了。

    得益于多年的开发,这里高矮起伏的大小丘陵之间,正所谓是河渠广布,密如蛛网,阡陌纵横,四通八达,良田沃野,绵连不绝,城邑村镇,比比皆是,行进起来相当的方便,也几乎没有迷路之虞。

    只是不知道是否已经过兵火的缘故,除了驿站里有些许驻留外,其他地方都有些死气沉沉的味道。就算是河流之上,亦是罕见打渔或是行经的船只。

    不过这并没有过多影响到我苦中作乐的心情,短暂停留的间歇,遮雨的大棚已经被支起来了。

    几个护兵特别撑开的雨布置下,一个便装的人,正在奋笔疾书这一组速写画,

    很快一组凌乱的看不出原委的涂鸦,在他的反复擦拭涂抹之下,终于显现出一组组人物举止的轮廓,我自然骑着高头大马居于其中,背着长铳,手跨刀剑,

    用延伸到天际中漫长的军列行伍,雨幕中的远山苍麓,溪流大川,作为辽阔背景,虽然只有简陋渐显的线条勾勒,表情动作细节都还是一片留白,却很有些左牵黄右擎苍,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沧桑味道。

    我不禁赞叹了一声

    “小方你的画工又见长进了啊。。”

    “确要多谢将主,给我这个别出心裁的随军写生采风的机会啊。。”

    他用湿漉漉的袖子,抹着脸上流趟的雨水,卑笑道

    “博闻广见可以明心见性,却比躲在高门深宅,冥思苦想的闭门造车,胜长多了。。”

    这些画只要打蜡之后,就能保持日新弥久,是那些请不起传统派画师,付不起颜料工本钱的普通人家,给自己留一幅传家纪念的首选。

    很多祠堂里都供奉着这么一些关于祖辈先人,生前全家福的速写画,虽然画风水准参差不齐,且不乏滥竽充数之辈,但好歹是这个时代下层人民,留下自己思念和技艺的一个廉价选择。

    为我画画的这个人,叫方清溪,又名方应物,别号随清风去,却是我在前往江宁军的短暂旅途中,那艘花船上萍水相逢的白绘画师。

    白绘乃是那位穿越者前辈,梁公留下的为数不多的遗存和绘画源流之一,主要是倡导用炭笔和白纸之类,最简单的素材来表达画者的意境和感官,因此成为画者的物质条件很低,但是因为门槛低人数众多良莠不齐,这一脉源流也被传统拍的画师们,贬称称为画工或是画匠派,理由是他们过于专注小道受自身格局所限,难以出什么卓著的大师。

    其中又分出来写生派和写真派,前者更注重整体感以简明概括的场景著称,而后者更强调细节的雕琢,更加精致工巧,以人物绘像接近社会上层的喜好。

    据说写生派起源于数百年前,龙武军中那些专业培训出来的测绘人员;她们不但有勘察山川地理的学识,已受过相应的画工的训练,因此风格偏向粗扩朴实无华。

    而写真派,又称花间派,祖源可以上溯到乾元年间,作为大宗正汉中王家的浪荡子李祁,这位宗室子弟亦是梁公的死党和拥埠之一,身兼敬重好多个上层子弟结舌的召集人身份,他早年最大的一向乐趣,就是尾行京中那些容姿出色女性,然后想办法登堂入室或是不顾身份的爬墙上屋,寻访窥得真貌,再由名家描绘成画册,辗转品评为一大风雅乐事。

    后来又成为教坊行院中的一大时尚,稍有些名头的伶人女伎,都以拥有花间派的一幅写真为荣和自抬身价的凭据。

    这位宗室子的一生荒诞浪荡,实在乏善可陈,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叛经离道,执意迎娶风尘中人的旧好,而引的朝野哗然,自觉家门蒙羞的大宗正,愤然断绝父子关系而开革出宗室玉册。

    不过所幸他有一位足够强力的庇护者,最后变成保留宗室身份但破门出户,特旨就藩辨析都护府更加遥远的岭外宁远之地,非招不得奉还的变相流放九千里,因此他也成为第一位分藩海外的宗室。

    他在域外域外开枝散叶,其中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