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第5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经过了这次变故和风波,让那些人暂且熄了强取豪夺之心,但是出于某种传统既得利益群体,对于有所威胁新生事物排斥和抵制的考虑,

    沈岳他们继续留在广府,所收到的阻挠和破坏,却是防不胜防的。比如在根本利害关系的驱使下,故伎重演式的再次制造一次爆炸事故,或是孤注一掷的采取人身威胁和消灭的的手段。

    就算有我家的荫蔽,而不敢直接下手,但新产品所要面对的毕竟是,开国之前就已经存在,经过历代经营下来,一个相当庞大的官造和军工利益集团。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家与他们的恩怨纠缠,从一开始打算另起炉灶,治练新式火器部队开始,就是有所注定的。

    因为从国朝建立之前,南海都督府军中长时间的积习,与军工利益集团的世代垄断,再加上对外征拓战争中的代差优势,在火器上既然没有迫切改良的需求。

    自然就不乏有良心的官吏们,各种维持现状抱残守缺下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某种可怕而强大的传统惯性。

    当然,很多时候代差只是眼界的问题,历代或许不乏有识之士发现问题,只是有心振作或是改良的,都被传统势力和军队保守派,给强行排挤出局了。

    因为他们面对的大多数敌人,根本没有这个迫切改进的需求。曾经担任过前代的军造总监,并进入御庭会负责过检点中外军武备事,最后却只能被闲投散置到两学去的颜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因此,在天南州偶遇颜公,而事后得以看中而好结善缘的理由,可不仅仅是那一时的援护之恩,更多是某种

    这就好比我大明开国明明是火器齐全的精锐,前清也是曾经大量配备火器的,但是久无大患和外部压力的环境下,积习日久之后,也免不了各种渣化的下场。

    主要是缺乏强力的外部威胁的刺激,所以才有了******式的洋务运动。

    而大梁朝好歹还有在海外开拓和经营殖民地的需求,因此,还保持了一定的战斗力,但是为了镇压那些土著蛮人,去升级火器科技树,那就未免有些强人所难了。

    按照我曾经拜访过路却远那位鹿公的说法,如果不是为了北伐,兼带树立一个榜样,某人和他的部队,也没有那么容易出头。

    但是作为新式火器部队,受到传统火器集团的敌视和排斥,也不是认识一些靠山和背景,就可以解决的。

    因此,一开始就已经站在了某种天然的对立面上,而沈岳和他孜孜以求的锅骡机,也不过是其中积少成多的一个插曲和催化剂而已。

    之前或许是无足轻重的忽视,但是随着新动力机械,开始实用化的前景和可能性,相应的反弹与阻力,也是可想而知的。

    就算是事后能够得到清算和追偿,对被打断了相关进程的我家来说,也是得不偿失而于事无补的。

    因此,干脆带着实验原形资料和相关成品,连同人员一起打包,全数乘船渡海搬到我的控制区来,至少在这里那些排斥和抗拒锅骡机的传统势力,是暂且鞭长莫及而无能为力的。

    这样,就算这些工匠和学徒里,可能被混进某些不安定因素,也可以在我的直接治下,通过军事管制的强制手段下,消弭于无形。

    自从泗州之战,并后淮水沿岸的扫荡作战后,就再没有打过更大规模的战事了。

    随着大多数重新部队,退回到兖州与徐州之间的昭阳湖、微山湖,泗州的骆马湖、成子湖一线。

    期间虽然仍有不间断的战斗发生,但更多是与闯入外围缓冲地带的胡马之间,意外遭遇战和局部冲突。

    因此,处于二线要点的主战营基本没有出动过,倒是把布置在外围几个防戍营的熟练度和组织度,给锻炼起来了。

    这种局面,

    一方面是,作为对手的那些藩军胡马,终究是吸取了经验教训,不再企图我们纠缠于城邑和渡口的争夺,也放弃了在缺少掩护的平原上,对冲硬撼或是分段合击的战术,而是稍见规模就望风远遁避战,然后化整为零的骚扰牵制和渗透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刚刚实现骡马化的前线部队,就优先派上了用场。

    只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对坐骑的驾驭和骑行中的相互配合不够娴熟,造成前后脱节乃至援应不及,而很是在那些长于马背,而轻骑如风的胡马手中吃了好些亏。

    甚至在杨再兴负责的麾下,有一个新兵补充较多的团,因此在接应过程中,被胡骑中道冲散,虽然伤亡不足三成,却被夺走了所属的团旗。

    这种噩耗让新任的第三兵马使杨再兴,当场勃然大怒几乎是带队亲自压阵,在骆马湖北岸主动攻击,袭破了至少三股胡马儿的集结地,却没能找到丢失的团旗。

    这时才接到新的报告,配属在麾下的捉生将牛皋,已经先行一部带着数十名健儿,轻骑逐尘而去了。

    然后,他们用了一夜时间追击了上百里之后,几乎是人人浴血带伤的,将被血水浸透又风干的团旗,给重新抢了回来,还外带了一人双份的坐骑。

    如此骁勇果敢,身为前沿主官的杨再兴,认为他已经不适合再留在捉生大队里屈才,而是应该调任到一线的主战营中,做一名奋勇当先的领兵官。对此,我自当是乐于从命。

    另一方面,则是我们的兵力和资源,都不足以支持更远距离的作战。

    特别是在春季农业生产的繁忙时节,还要兼顾六州治下的治防和剿匪任务,随着开春,那些盘踞在偏远地带的残余匪寇,也重新有所活跃起来。

    因此,只能沿着淮水追击到,烧了一遍渡口和浮桥之后,就带着沿途缴获的物资和收揽的人口,徐徐然退回到被几个大湖分隔的数段防线内。

    利用整个春季的时间,除了已经完成大部分既定规划的,农田水利道路的生产建设之外。在六州镇抚的治下,还初步建立起一套基本的商业流通和军队经济的体系循环来。

    相对于这些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经营和维持,且长时间才能见效的基础项目而言。

    在一片空白上,重建商业流通比较容易一些,只要以州县为单位,组织和提供相应供销分社所需的场地和人手,然后通过益都对沿海港口运抵物资的调配和分流,就足以提供各种民生所需的大部分日用商品。

    这种模式和制度,在本家的几大商号连锁里,已经是运用的炉火纯青,十分成熟了,因此只要根据地方布局,稍稍加以改动,就可以原样照搬过来,连具体负责的人手都可以从后方抽调现成。

    而到了乡镇、村邑一级,就用定期流动巡回式的货车,乃至一至数名货郎担子的形式,就可以初步满足当地的需要。

    当然,因为地方的凋敝和萧条,没有什么具有强大消费力的大户,因此相对小而全的派出货郎什么的,就可以满足大多数的需要。

    因此仅仅用了一个多月的布置和传达,整个架构和轮廓,就初步建立起来了。

    当然了,州县两级供销体系的真正消费大头,还是置制使统领下的数万驻留将士。

    他们既有历次战斗所获的不菲私人财物,也有长期积累下来的军饷和团队分成,以及来自后方的犒赏,一次性就给增发了整整半年的粮饷。

    而且因为整个冬天的奔波转战,就算到了青州安定下来之后,也基本没有多少花费的机会和渠道。

    因此,在打通与后方的联系之后,他们手中就拥有相当可观的消费潜力和市场。

    而提供军前的大部分商品,都是通过婆罗洲会馆背景下的随军商团,从后方采买、制备和生产的,这其实也是一种专属权益的变相垄断。

    这样初步的商业税收也有了,虽然只是杯水车薪的几千缗而已,连个正常支出的零头都不算,但至少是一个可喜的开端。

    因此军队内的经济体系,也是围绕这些士兵手中的余财,所建立起来的。比如以本家汇源号的名义,在军中提供独一无二的财物寄存和变价折算,乃至相对低廉的异地兑换服务。

    得益于我本人的战功卓著,并且拥有军队、地盘和户口作为保障的利好消息。所以远在广府的汇源号,也很是吸收了一大批处于保值心里的游资,而相应的承兑质换业务,也在官方的变相扶持和默许下,再次得以扩张。

    相应的各地分支和兑换点,除了原本的夷州、婆罗洲、沙捞洲等外海岛洲之外,还增加了岭外的扬州、江宁、洪州、福州、翁山等十数处沿海大邑。

    都在在本家现成的船团航线和贸易范围内,这样可以有效的利用海路的效率和便利,来进行资金的调控和支配。

    然后,我再通过一条追加的军令规定:凡是出阵前所有将士,严禁携带各种不必要的负重和累赘,尤其是个人的财货。

    于是为了各自的利益着想,他们自然就会想办法,将财物寄存到相对可靠的地方去,比如汇源号的流动钱柜,然后换成一些代表定额金钱的兑换凭票。

    再将这些兑换的凭票,与之前的供销体系联动起来,让士兵手中的代卷,与供销体系提供的商品直接挂钩,在一些紧俏商品上,使用代卷比普通支付手段更优惠的价格和优先权,这样通过合适的调配,初步的经济信用体系就建立起来了。

    当然,这个信用体系很大一部分,都是建立在本军长治久安的基础上,只有继续支持和维护这个军士团体,才可能更好的保障他们的利益。

    这也意味着通过这一系列的手段和渠道,这些普通士兵与我所进行的功业,有了更加严密的隐性联系和变相人身捆绑。

    只是从名面上看,这也只是我刻意主导下,某种肥水不流外人田式的,让人心照不宣的私下敛财手段而已。在南朝将帅之中,根本算不得什么。

    要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