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第6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淮作为南北交汇的缓冲过渡之地,在作物种类和环境气候适应性上,显然远比其他地方更加丰富而多产的多。

    无论是稻谷、小麦、玉米、大豆、还是棉花、油菜,都可以在这里很好的生长而共存着。

    因此,只要肯舍得投入肥力和人工,在几条河谷流域的传统农业区,大约十几万倾的新旧熟地上,通过不同作物的轮流套种,想要取得两年三获或是一年两获,却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情。

    不过相应不足的是,传统的青、淄、潍、密各州,低产出的山地和丘陵,也是不少的,因此,多少影响了垦荒开拓的上限和潜力。

    不过,随着西向开辟的郓州——徐州战线的稳固和加强,从济州到兖州再到徐州境内,黄淮大平原的东端,所谓南四湖流域的传统农耕产区,也被逐步利用和恢复起来之后,相应的担忧和顾虑,也就被从容化解了。

    要知道,徐州作为老牌藩镇青徐镇,的基本盘兼核心腹地,最盛时可是供给和喂养了了,本州境内数十万的居民百姓,而在这纷乱的天下大势中,营造出堪称偏安一隅的数代乱世乐土假象。

    毕竟,除掉四战之地的天然地理弱势之外,徐州本地的条件实在好的不能再好。相对普遍干燥苦寒的北地,这里气候温宜而光照充足,降水适中。对于江南来说,又是四季分明而雨热同期。

    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长,春季天气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潮频袭。

    还有传统的运河干道和支流四布境内,而提供了水陆转运的极大便利。同时运河也为周边的农业开发,带来充足的灌溉水源与局部气候的调节。

    虽然,徐州的基本格局已经在北伐中,被长时间的往复拉锯给打个稀巴烂,而令几乎每寸土地,都浸渍了无数将士的鲜血与汗水。

    但是人口被屠戮和征用光了,地面上的东西和财货都被抢光了,建筑也被烧光拆毁成一地废墟,但是唯独脚下的土地和矿藏,却是没有办法彻底毁弃掉的。

    反而一些因为过度开发,而地力下降的土地,因为在战火中,吸收了太多的血肉与尸骸,又覆盖了各种灰烬,而变得更加肥沃丰饶起来。

    根据故青徐镇田土户册上的记录,这片贯穿三州条状的区域内可复耕地,至少比淮东六州现已开发和恢复的田土,全数加起来还要多上倍半有余。

    这还不包括那些寄附在豪强权贵名下,而不用编列入册的隐户匿田。而在理论上,这一切现在都成了我领导下的淮东置制使,所支配和掌握的公有财产了。

    正所谓投奔的人多了,就要愁集体安置和经营的土地不足,产出不够用;而外围的地占多了,又要愁开发利用的具体人力不足了。这是一种快乐而积极向上的,烦恼与困扰的循环。

    因此,此时此刻的道路沿边,距离夏收和秋收都已经过了好些时间了。

    空气中弥漫的也主要是,各种翻晒粮食和秸秆被暴晒加工过的气息。各种水渠沟壑的分布密度,也似乎有所增加。

    走在路上的人流和队伍,也不再是面有菜色,骨瘦如材为主要特点和卖点。虽然大多数体形看起来,还是干巴巴的没有什么明显的改善,但是体现在脸上的表情,却已经是生动泛活了许多。

    看见我的车驾一行,居然也懂得敬畏和简单行礼,甚至参差不齐或是结结巴巴的嚎上几句口号,显然经过了严格的编管和训练。

    在那些车马人流比较繁忙的路口,甚至出现了一些,穿着青色短褂手持小旗,嘴衔哨子,就地指挥交通的身影。

    沿途经过和停驻的驿站,也明显经过了扩建和重新修缮。但是其中最大的变化,就多了臂扳信号机所特有的高耸架塔,以及在空中风车扇叶一般,镶有各色泛光透镜的多节长臂。

    因此,不免让人很有些日新月异的感触和错觉。

    当然了,作为同行的为数不多绿叶中的红花,深受打击的三枚,还是没能从某种自艾自怨的情绪里走出来,因此大多数沿途的风光和生产建设的景象,都是我和两只萝莉一起分享与领受了。

    只是在进入沂州境内之后,除了我带来的装备辎重继续向临沂前进外,我的一行开始转到向西,沿着另一条干道改道前往徐州,开始先行巡视前沿的战区。

    作为前线集结地和战线支撑点的州治彭城,依旧是空空荡荡的缺乏人气,偌大的城池里,只有七八个轮驻整修的营头,以及一万多民夫、军役之属。

    以猎骑营赵良嗣、罗克敌为首的在地军将们,也为我举办了一个小规模的校阅式,权作简单的欢迎礼。数千马步健儿具列开来,昂首挺胸鱼俪而过也是颇为阵容雄壮的。

    然后在彭城过夜的当晚,私下召见了士兵委员会的代表,对她们的工作予以了肯定和鼓励。也听取了一些来自底层建言与意见,主要都集中在装备、器械和补给的一些具体细节上。也有抱怨主官过于严厉,操训太严格,有些死板和教条化,临机应变的手段不够,诸如此类的个人问题。

    不过,对于现有的军队制度和组织建设上的抱怨就很少了,哪怕新败了一场的影响,前沿将士整体上的精神和士气还是不错的,正所谓有钱有粮有盼头,就足以体现大多数人的基本诉求了。

    在过了彭城之后,却又是另一番情景了,林立在原野中的,除了田埂上的稻草堆之外,就是各种烽哨和小型堡寨,所有的聚居点和劳役营,都是依托在这些据点周围,一有闻警就可以迅速退入防守。

    因此,这里更多充斥着二线战备和军屯的色彩。相比后方,他们必须遵守更加严格的作息时间和条令,鸡鸣而出工,日罗前就必须全数退回到堡寨之中,在狭窄局促的集体宿舍里过夜。因此,这些据点中是没有任何的老弱妇孺。

    不过令我比较欣慰的是,根据沿途的调查观闻,这里虽然地处四战之要的大平原上,却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不闻兵戈和警讯了,显然投入大量资源的,前沿缓冲区的清扫和驱逐作战,还是卓有成效的。

    然后继续北上,陆续检点和慰问了,微山湖——昭阳湖——南阳湖一线的驻防将士,穿过兖州境内的金乡与任城,最终抵达前沿突出部的郓州境内。

    从某种意义上说,继婆罗洲和润州之后,这里已经便成了本军的第三大兵源地了。属于某种阴错阳差的因缘际会下,本军颇得人心的地区。

    如果说本军在北方其他地区的声望和态度,是敬畏和冷淡,甚至不乏恐惧与憎恨的话,那在这里起码也是尊敬与友善之间,几乎仅次于我统制的基本盘青州地区了。

    因此,会见了父老乡人的代表,象征性的给于嘉勉和抚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当我完成这一切而绕了一大圈,沿着济水重新转回到青州境内的时候,当地也已经准备好了我开衙议事的一应事宜。然后需要我处理的第一桩事件却是,

    “北面有警?”7(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589章 决意8

    (全本小说网,。)

    简单安顿好身边的人,正式升帐议事后,我粗粗扫视了一圈,聚集在帐下听议的僚属、官员和将领,

    文职中主要是以营田副使虞允文为首,六行判司的各自主官和各分曹的主事,以及一些马政、畜牧、学监、营造、工矿等直属部门的负责人;以掌书记第五平为首的,参事、参谋、参军、孔目官、机宜文字等幕僚从事班子;以及新任的青州长史曹友闻为首的治所地方政务官员。

    武职的主要有:副统制韩良臣为首“御左”、“右护”两军的若干驻留部队;统将穆隆为首的虞侯军、牙兵等直属资序各营团队主官;赵隆、罗膘骑为首的青州守捉军系统。

    再加上别府办公的观察使陆务观,刚从外地主持战线赶回来的第一副使辛稼轩,我麾下的文武班底都已经到齐了。

    至于另行开衙的布政司李格非和转运使曾华两个衙门,在名义和理论上是不受我的辖制,所以也不用参加这种场合。

    这些人大都穿着深浅绯到青蓝色的官服,或是深赭与灰色调的戎服战袍,济济一堂的站在帐下分作数列,目测起来也足有上百号人。

    比起我离开之前,其中似乎又多了好些新鲜面孔,主要散步在队伍的中后部,显然是新进菜提举选用起来的。而北上见习团的正副领队汤怀和丽琼,也因为我的指名而赫然居于其中。

    以陆务观领头,政务系统的文职负责人们,各自简扼明要的通报各自所属部门,及其负责项目和事务的具体进度与成果,有些是我在来路上已经先行知情的,有些则是新冒出来的问题和状况,需要我来进行裁定和决断。

    然后是主持军中日常的辛稼轩,具体说明和通告,如今的淮东战局和防线态势。

    现今的防御格局是东轻西重,而南面隔着淮水的那些藩军胡马,因为淮河大水沿岸泛滥的缘故,造成了惨重的损失和创伤,只能苟延喘喘在一个个尚未被大水淹没的据点里,但是相应淮南的国朝军队也过不来,只能在外海通过船只保持一定的联系。对占据淮东的我部来说,从沿河的泗州到宿州,也几半成泽国而根本没有防御的现实需要。

    至于北面的黄河边上尚有滨州、济州、齐州,与对岸的河北道隔水相望,但是这个的防御态势就比淮水好的多了。既宽且急的黄河河面,本身好歹就堪称是一道天险,除了冬季河面彻底的冰期外,平时就只能靠舟桥来有限的穿渡。

    因此,只需少量精干的兵马严密监守,那几处被毁掉的桥基和渡口,然后在沿河布置烽燧哨台警戒,就足以满足日常的需要。我也没有自大到觉得目前的势力,就能够一口气打过黄河去,或者说有这个迫切的需要。

    在东面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