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第9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剩下的一成多,主要是体力不支倒在了路上或是半路发病猝死的缘故,还有少数是因为个别试图逃跑的行为,而导致的一整队被株连处死的结果。

    但是无论如何,剩下的人总算是活着抵达了控制区域,并且与留守的驻军成功汇合;这也让带队的正将宋公明,不由重重的吁了一口气,心里一块石头初步落下了地。

    而在他的视野之中,原本来时过路所见荒芜凋寂的原野上,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道路两边的田亩土地上,到处是重新整修过的阡陌纵横和泥土被翻出来的深耕痕迹,干枯淤塞的沟渠里也出现涓涓流水。

    这不由让他有些精神振奋起来,这显然是迁移当地的建生军和开拓团的杰作。

    主要是为了配合淮东本阵全力出征的战略需要,淮东镇延边的实际控制区和缓冲地带,也随着出征的大军顺水推舟式的向西面扩张和延伸了不少。

    自此,建生军和防戍营组成的后续部队,得以越过了邙炀山脉和五丈河下游,顺理成章将已经被清理一空的宋州、单州、定州,以及隶属于河南道的毫州、曹州,位于漕渠和白沟以东的大半地区,都给一口气占据了下来。

    这样从大地图上看,等于是初步将昔日的淮北道大部,皆纳入淮东镇的管领治下了。而大大缩短了后方与前沿部队之间的粮台输送距离。

    而从某种角度上说,这个扩张距离的边沿,也是目前从徐州境内出发的淮东水运力量,可以直接抵达的最大上限,因此一旦有事的话,也有足够应急处置的缓冲和余地。

    当然了,在现有阶段下这种占据还只是停留在,控制住十几个道路和河流附近的主要城邑,以及渡口桥梁折冲望要的重点占领基础上。

    而对于当地的经营和拓殖,也是围绕这些驻军据点为中心,待到初见成效之后,再逐渐向周边进行拓展,延伸相应的控制、影响力,来完成从点到线,线再到面的政权组织和基层布局。

    因此,最先被开发和恢复起来的,也是这些据点和城邑附近的山林田地;

    主要以徐州、兖州、郓州境内迁移过来的劳役营、开拓团和部分建生军为基础;再加上从当地山野丛林,邬堡村寨里进一步罗括出来,又被强制迁移到附近的隐匿人口。

    而从前方送回来的这批俘虏,无疑也是相当不错的精壮劳力的补充。

    因此在初步完成检疫之后,他们会被分散到各地的劳役营里去;在当地驻屯军民监管下,对这些落荒有年的熟地和新长起来的草木,进行清理和复耕,再从附近的山林中伐木取材,建造起一个个依托城墙的临时居住区了。

    虽然目前还不能提供产出和其他收益,但是第一批冬小麦的种子,却是已经被播下去了,而田间地头也长出了一些短生速长的瓜菜幼苗。

    。。。。。。。。。。

    王端臣只觉得口中发苦眼中酸涩,原本精神锐硕的外形也一下子变得老态了许多,因为具体损失的统计已经慢慢汇聚起来;

    在账面上尚存的二十余万大军啊,这一场大水转眼已经损失过半了,甚至还要更多的多,因为还有好些驻防的地方,尚没有回复和反馈过来。

    虽然已经接到消息而果断采取措施,但在中路大军本身层层转递的体制下,再加上那些将帅们的私心和立场,还是不免慢了一拍而带来了各种惨痛的后果。

    集结在城北而准备西进夺回渑池的四个军序,已经可以确认就此覆灭了,此外,正在城北和洛水两岸的部队,也是躲避不及而联通大部分重型装备器械一起损失惨重。

    虽然这并不算是帅司的全部力量,尚有几个驻留在城墙上,而得以保全下来的不满编军序;以及前方后方整顿粮道的若干路人马,但在这场大水中损失掉的却是各军可以拿出来最有战斗力的部分;

    更糟糕的是,因为各军远近不等的反映效率,虽然多多少少都撤除一些人原来,但是大部分的辎重却是不可避免的留在营地里,然后被大水给淹没、冲走走了。

    这就进一步加剧了中路帅司,在日常供应和后勤保障上的压力和困境。虽然他已经鄢陵封锁了消息和出处,但是如果后续处置不当的话,那这场前所未有的惨痛损失,将会继续演变成,如同初次北伐那般全面大溃败式的巨大灾难了。

    这对于他的人生还是前途而言,同样也是最可怕的后果和结局,不管是什么理由,饱受压力的监国,已经不可能再容忍和包庇一个,总在最后胜利面前功亏一篑的败军之将了;

    为了这场被寄以厚望的灭国之战,无论是国朝还是他自己本身,都已经付出了太多的东西,实在无法接受那个失败的后果和结局。

    因此,只要有挽回局面的一线机会,他觉得自己已经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和不择手段了。

    这时候对岸终于重新取得了联系,也得到了一个“好消息”,来自城北的淮东军已经成功攻入了皇城大内了。

    。。。。。。。

    含嘉城里的开仓活动还在有条不紊的继续着。

    如今仓城的布局,刚好被正对着东西南北四门的十字大街,给分成的四大片区。

    其中除了西北片是负责日常署衙和驻守兵营所在,同时连通着北门以外的水路码头和转运区之外;靠近皇城大内的东北片、东南片和背靠东夹城的西南片,都是横列分布仓储区。

    其中数十个仓储群落,是按照天干地支之数来进行排列着;因此,通过搜检西北片的署衙,发现了不少乱七八糟的散乱到处都是,与含嘉仓城有关的文牍书案,从十多年前的储运记录,到半个月前的调拨文书皆有。

    显然是被那些负责放火的北兵,给忽略和遗忘掉的部分,但对于我军来说却是如获至宝一般的好处了。

    有了这批文书和存档,接下来来的开仓行动,就可以有所参照的按图索骥,不再是两眼一抹黑的瞎找了。

    “发现粮食了。。”

    听到这个报告,我不由的松了一口气。

    虽然只是一个叫辰丙十三的仓窖,初步估计大概有约五十五万斤谷子,换成更大的计量单位也就是六千多石,但也算是一笔不大不小的补益了。特别是在眼下这种情况,粮食可比什么金银财宝更有用处的多。

    然后在辰丙十六、十七、二十一号仓储中,也不同程度的发现粗碾大米、脱壳麦子、大豆和赤豆等其他种类的粮食作物,虽然已经被取用走相当部分,但是剩下来的数量还是颇为可观的。

    而对于我的士兵来说,这也意味着终于不用啃硬梆梆的压缩口粮,就着分量有限的罐头汤,而可以喝上一碗热乎乎的米粥,或是捏上几个洒上海苔和鱼松、虾米的杂豆饭团了。

    毕竟,虽然自从泰兴年间以来,中原大抵已经推广土豆和地瓜、玉米之类的种植物有数百年了;但是出于传统饮食习惯的巨大惯性,栗米(小米)和稻麦,始终牢牢占据着广大中原百姓首选主食的前列。

    而那些舶来物的瓜菜豆薯,则通常被当作是卑微小民或是底层人家,用来救济救灾的种植作物,而始终不怎么被主流和上层看得上眼。

    因此,这种偏好和社会导向,也体现在了这些含嘉仓城的往来贮存记录当中。光是栗米至少占据了粮食类的四分之一,然后才是稻米和麦子,最后是各种豆类,在南方大行其道的玉米土豆地瓜,仅仅占了很小的比例而已。

    正所谓是“干燥之地,粟可存9年,米5年,潮温之地,粟存5年,米存3年。”(《新唐书·食货志》)。

    看到这里,我忽然记起一件后世的公案来,

    解放后的考古界曾经在七十年代初,对含嘉仓城的一只进行过考古,结果其中居然发现了一整窖的栗米,而且谷粒与谷糠分明;虽然其中半数都碳化了,但是其中一些谷子出土之后居然还能发芽,并且由此生长出稻穗来。

    可见其仓储手段的得力和有效,可比什么德国下水道边上的油纸包之类的神话给力多了。7(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961章 破釜8

    (全本小说网,。)

    当然了,虽然得到了中路帅司尚全,并且在重整残局的消息,但是目前对我们来说还没有任何的意义。

    隔着洛水两岸这么一大片被水淹的城区,除了往来传递下消息之外,在大队人马能够过来之前也始终是鞭长莫及,只能做一些自求多福式的精神上支援了。

    至于圆壁城东面地势稍低的西苑,大都还泡在黄褐色的浊水里;只有上阳宫为首的建筑群,还隐约簇立在水面之上,而上面居然还飘动着北朝的旗帜,也不知道是哪一部被困在了那里。

    这样也意味着短时之内,无法与可能残留在外郭西面城墙上的蜀军取得联系。

    一边按部就帮的开仓搜检可用物资的同时,对于圆壁城和燿仪城的攻略也并没有落下,拿下了相邻的几个城门之后,进一步占据和控制其中也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唯一的麻烦也不过是那些,成群结队躲在其中负隅顽抗的残敌,需要用白兵和铳军、掷弹手组成的战团,陪分批逐队的慢慢收拾而已,

    待到第二天彻底肃清和全面占领圆壁城之后,才发现里面满地丢弃的甲械和车马更多,而且越往北面的龙光门,就越发的密集起来。

    甚至还发现许多相互争斗和残杀而死的尸体,就这么一直延伸到门户大开龙光门外,漫涨起来的护城河里去,就像是一片用尸体铺就的路标一般,将我们的关注也给吸引了过去。

    其中不但有常见的士兵和夫役,甚至还有衣冠朱紫的达官显贵之流,就这么横七竖八的躺在污水和浊泥之中,依稀犹自带着生前的狰狞、绝望、愤恨、等最后表情。

    而城门外沉没翻覆在泥浆里的几只河船的残骸,以及漂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