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直面内心的恐惧-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对他做了如此的要求,这使他成为一件客体,索然无味。我们很容易想象得到,这一类的经历最后会让人全然舍弃,漠不关心,拒绝所有的挑战。
我们由此看出,忧郁人格者在这个世界上的极端模式。能“罢工”的人堪称幸运,总算是稍加反抗那些不停息的“应该”和“必须”。如果事先不给这些人时间和足够的条件,事后才强迫他们经历未曾有过的事情:出于意志、自己的冲劲儿与愿望,成为掌控全局的主体,这将使他们陷入最严重的苦恼沮丧之中。只有处于渐进的中立、无所谓以及不太关心的状态时,他们才应付得过去;要不然他们会变成失败者,遁入癖好中,或者走上自杀之路。因为他们的困境没有解答,只好再三舍弃一切,生命简直没有乐趣可言;他们也尝试置挑战以及命令于不顾,结果却是满心的歉疚。不自觉的,他们反复重蹈童年的情境。
前文提到,小孩会接收母亲的形象,与母亲的关系影响了他对自己的观点。内化了的敌对、拒绝或苛求的母亲形象通常不是自杀的主因,绝望才是主要原因。绝望深植小孩的内心深处,他因而排拒自己、恨自己,继而毁掉自己。他无法不恨母亲,然而罪恶感如此之深,他宁可恨的人是他自己。恨意、罪恶感,恨拒他于千里之外的母亲以及恨自己,这些感觉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严重忧郁的心理背景。自杀倾向则是杀人意图的偏锋,同时也是对于自己痛恨母亲的一种惩罚。
显而易见,忧郁人格者的主要问题在于无法快乐的“自转”,以及主体发展得不健全。他们的自我如此脆弱,这个世界对他们实在要求太多,放眼所见只有堆积如山的要求,使得他们颓丧绝望不已。他们因为自我过于软弱,根本不可能有强烈的冲动、愿望或立下目标,遑论以圆熟的方式拒绝苛求。纵使他们懂得运用这些技巧,但忧郁人格者因为害怕被抛弃,也基于良心不安,很难启齿说“不”,以为一旦说出口报应就纷至沓来。他们唯有忧郁,如果超过忍耐极限就不自觉地罢工,但也很难释放心中的谴责。融化在灵魂深处、永远不敢表达的恨与妒,对他们的人生观下了毒,长长久久,必须借着自怨自艾或惩罚自己来赎罪。只要他们持续避免发展自我,一寸一寸地放弃自我,就无法改善现况。能助他们一臂之力的,只有勇于独立自主。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他们恐惧什么:忧郁人格的故事
在忧郁人格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比不敢说“不”更糟糕的事。

不敢说“不”(1)
我们再举一些例子:
一位年轻的女孩在咖啡座认识了一个男人,那个男人找她聊天,他知道讲自己的状况——离婚、寂寞——会唤起她的同情心。他很依赖她,不断要求与她见面,越来越攻占她的心,后来,他希望和她结婚。虽然女孩始终不觉得这个男人有吸引力,也不爱他,但她不想让对方失望,因为人家很需要她。她无法及时说不,一开始就婉拒;她不愿这么做,也没多加留心,以至于给了对方希望,当她终于拒绝求婚的时候,心中惴惴不安。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忧郁人格者的内在世界,比不敢说“不”更糟的事尚未浮出台面:他们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因为涉入太深而忘了自己的立场和权益。面对别人时,他们不太有冲劲儿,不会兴起任何愿望,臣服于别人的愿望和冲劲儿之下显然容易多了。他们习惯帮别人达成心愿,即使并不十分情愿,也会不自觉地拔刀相助。所以,他们很容易卷入别人的事件之中,这个弱点很容易被自私的人所利用。看到别人那么忍辱屈从,他愧疚不安,加上羞于自己的安逸,又不敢承认,他们很难从泥淖中拔腿走开。
这个女孩的家庭十分复杂,她的父亲在元配过世之后与一位朴实、地位低于他的女子——一位难民——结婚;父亲当时六十多岁,已出现老年痴呆的症状。那时她大约8岁。她与年龄比她大得多的两位同父异母的姐姐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在那栋房子里进行着父亲元配留下来的生意,两个也住在家中的姐姐都要在店里帮忙,姐姐们对她的母亲并不友善。母亲很害羞,丈夫又不支持她,对她的小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母亲如果替自己的孩子添购新衣服,小孩好像得偷偷地穿,并且感到良心不安,好像从姐姐那儿偷走了什么。因为父亲无所谓的态度,母亲与女儿都觉得自己是外人,莫名其妙闯进这个家,抢了其他人的好处。父亲在世时她被勉强接纳,父亲过世后就被逐出家门;母亲无从反抗,只好出外工作。母亲虽然去找了律师,而律师也说没有人可以逐她出户,但她没有力气也不够坚强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个小孩在没有生存资格的情境中长大。“母亲胆子小,我从来没看过她坚持己见。她在背后批评亲戚,转脸就原谅他们;不停地抱怨,永远不甚满意。她常上教堂,把我拖到墓园的小教堂里,然后我们一起为可怜的人祷告,希望生命之碗多少掉出一些面包来——我们不奢望别人多施舍。姐姐什么都有,应该过得像公主一样,她们的母亲年轻过,父亲也一样。于是我找到了解决办法:如果没有人怜爱我,那么我希望穷苦一生,什么都没有——可怜的孩子——可爱的孩子。我从基督教义中找到了典范:贫穷,一无所有,耶稣基督再世!”
M女士和一位女同事分租一栋房子,俩人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她有车而女同事没有,于是她养成了载女同事去上班的习惯。女同事漫不经心,清早总是拖拖拉拉,搞得M女士上班老是迟到,对自己从事的劳役十分厌烦。周末她也常开车送女同事出去,这差不多已经成了她的义务,谁叫对方没有车呢。她注意到当司机的那些日子中,老是莫名其妙地头疼,胃也不舒服。
进行心理治疗时她讲了出来,怎么能不当同事的司机呢?汽油钱也是她自行负担,汽车是她的呀。女同事从来没想过要分摊费用。她虽然生气,却既不要求对方分摊费用,也不承认自己的确很不高兴;相反的,她认为自己太吝啬,为这种小事斤斤计较,太不值得了。就这样,她让自己做苦差事,被利用,生吞下怨怼,直到她发觉身体的症状,显然有些事不太对劲,要不然她的潜意识不会发出警讯。身体的不适正表达了她不敢活出自我:头疼表示她生气,胃的毛病表示她无法提出要求。她有一半犹太血统,这徒增她的困扰,女同事该不会想是她的犹太血液在作祟,所以她很计较钱——犹太基因使得她老往坏处想。尽管她左思右想,最后终于把请女同事分摊汽油钱的话说了出口,对方也一口答应,她惊喜之余,不但周末才出现的身体不适消失无踪,与同事也进一步发展为朋友关系。她对待这位女同事的态度,是她日常生活中诸多类似的例子中的一个。

不敢说“不”(2)
忧郁人格者每一天的生活中充斥着这样的行为,就是没有勇气坚持己见、贯彻主张、试着说不、成为主体。让步、舍弃、不保护自己,这些已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丝毫没有察觉这种行为模式让他们郁郁寡欢,还以为自己天生如此,无力改善。虽然医师会开抗忧郁的药物,但是,病患自己若看不出导致他们忧郁的外在因素,将会越来越依靠药物,症状虽然得以减轻,却刚好把问题盖起来。
现在我想多描绘这位女病患的成长背景:
她是一桩问题丛生的异国婚姻中唯一的孩子——母亲是犹太人。她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父母之间的严重分歧。她常想父母势必要分手,每当父母起争执而情形不妙时,她担忧他们会对她怎么样。父母亲在她面前常常提到分手的事,通常是如此:“爸爸和妈妈打算分开,你得决定比较喜欢跟谁在一起。”4岁大的她陷入苦恼之中。父亲和母亲她两个都喜欢,根本没办法决定什么,如果一定要决定跟谁,她会对被她“背叛”的那个人心怀愧疚。她悲观地尝试——这情形盘踞了她的童年时光,数年之久——奔走于父母之间调停、传话。她悄悄告诉母亲,父亲其实没有那么糟,只是脾气暴躁,希望母亲不要太认真,父亲最近才跟她讲很后悔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她也悄悄地告诉父亲,谈到分手时母亲有多伤心,她非常确信母亲深爱着父亲,虽然母亲不太表示。一部分是因为她的努力,一部分则是有其他的理由,父母亲并没有劳燕分飞,但是她却觉得自己住在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上。在父母亲的婚姻上她居功至伟,扮演着重要角色,有一次她说,她是父母之间的“黏胶以及润滑剂”,换句话说,她有个感觉,父母分手或在一起取决于她。
父母的关系如此不稳定,她还能拿自己的烦恼或问题去增加他们的负担吗?她想,恐怕三个人都会完蛋了。她从来就不是个天真无邪的小孩,不能做她自己。渐渐的,她自动地把所有自身的愿望、冲劲儿、烦恼、情绪和恐惧都咽下去。征候群是:她很早就严重脱发、牙齿动摇、全身脱皮。另外还有一个扰人又尴尬的征兆:每当她和别人在一起,肚子就发出清晰可闻的咕噜声。这是她潜意识中面临无法抗拒的处境时的一种抗议行为。这有可能是胃病的先兆,也就是后来她与女同事不睦时出现的病痛。
她成为一位“功能”良好的人,在压抑自我的情形下,认真无瑕地完成特定的任务。但当她必须坚持看法或在办公室对别的同事有所求的时候,却感到窘困又无助,她没来由地心慌,宁可自己动手,同事们当然会利用她这个弱点。
星期天以及假日出现的症状背景也十分相似,突如其来的自由令她担心,因为平时她不能有任何需求,不能做自己;现在,这些藏在她心底,被压抑、禁止的愿望都浮了上来。
再举一个不会说“不”的例子:
患者是一位年轻的美国女性,战后住在德国,接受芭蕾舞的训练。每当她上完课回到家,想悄悄钻进租赁的房间时,总会遇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